文 /黃曉美
初中生正處于認知發展的重要階段,把握好初中生成長發展的這一關鍵時期,構建高效生本化地理課堂,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夯實學生的地理知識基礎,促使學生成長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且帶有時代特征的高素質創新人才。但初中地理學科性質較為特殊,且囊括了許多有關圖形認知與圖形理解的課程內容,這就使得多數閱歷較為淺顯、思維尚未實現完全轉化的初中生在實際的地理課堂學習中常會出現地形地貌把握不清、地理區域認知不夠深入等問題。這不僅難以充分發揮初中地理的學科教學作用,還在很大程度上給學生的認知發展、科學與人文素養提升以及地理認知、世界認知的形成帶來阻礙。因此,對于新時期的初中地理教師而言,堅持生本化教育教學理念,緊密結合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育人要求去優化地理課堂教學形式,構筑高效生本課堂勢在必行。
在我國學校教育發展形勢越來越好的今天,新課程標準也對當前的九年義務教育提出了進一步的教學改革要求,生本教育便是其一。生本教育既是一種教學方式,同樣也是一種教學理念,是為學生知學、好學、樂學而生的,以生命為本位的教育[1]。而生本課堂便是由以生本教育為核心的課堂教學形式。
生本課堂指的是以學生為中心、主體,以促進學身心健康成長,促使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為主要目的的課堂教學形式。生本課堂教學概念自提出以來便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認可與追捧。就目前的初中學校中的學科課堂教學情況來看,生本課堂的實踐與應用在很大程度上轉變與優化了傳統師本化課堂存在的不足與問題,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講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學生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的主動開發者、探究者。生本課堂的實踐不但為學科課堂教學質量、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抓手,同樣也為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與可持續發展創造了可能。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初中地理的生本課堂教學實踐仍會受到多方面的教學阻礙,諸如教師的教學思想未實現完全轉化、學生的學習存在依賴性、學生地理基礎相對較差、忽視對學生素質能力培養等。
因此,為了有效改善與優化當前初中地理生本課堂存在的不足,更為徹底地實現師生教學關系的有效轉化,初中地理教師就必須加大教學優化、教學改革的力度,緊密結合初中生的認知發展需求與心理發展特征去構建高效生本地理課堂,關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調動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與探究欲望,以此更好地拓寬學生思路,打開學生的思維格局,促進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提升,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更為堅實的教學保障。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構建高效生本課堂的前提在于教師教育教學思想的轉化[2]。長期以來,初中地理教師會受到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而將知識傳授視為地理教學的主要目的。在備課與授課過程中也會以灌輸豐富、足量的內容為目標進行設計,這就使初中地理課堂成為教師展示才華、展示能力的“個人秀”,學生的地理課堂參與度與學習體驗相對較低,地理學科的教學質量與水平自然也難以得到有效的提升與增強。因此,為了更有效地提升初中地理生本課堂的教學實效,初中地理教師就必須及時轉化自身的教學思想與認識,將學生視為課堂的中心、主體,以促進學生的成長發展為主要目的去調整與優化地理教學模式。教師要尊重、了解學生,以學生地理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為切入點,借助多種教學支架,誘發與調動學生探究地理知識的動機,以此有效提升學生地理課堂的參與度,落實生本教育。
如在教學“世界主要氣候類型”一課時,教師就可在備課工作中以學生的原有認知為基礎,展開教學設計,并以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抓手,設置課程的教學目標,以學生的學習特點與認知水平為中心調整課堂教學形式。
首先,學生學情分析。“世界主要氣候類型”是湘教版七年級(上冊)教材中的教學內容,主要教學對象為初一學生。這一時期的學生尚未脫離小學生稚氣,生活閱歷與社會經驗相對較少,且具有貪玩好動、好奇心與求知欲強的年齡特點,對新鮮事物的探究欲望較大。同時,有一定的溫度知識經驗與地理知識基礎,對本地區的常見氣候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以學生熟知的本地區氣候類型為切入點,導入中國各地區的氣候類型,同時滲透熱帶、亞熱帶主要氣候類型及特點。
其次,教學目標設置。結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進行設定,即知識與能力目標:(1)能夠在世界地圖上指出熱帶、亞熱帶地區,并說出地區的氣候分布類型;(2)通過讀圖說出熱帶、亞熱帶氣候特點與對應景觀差異。過程與方法目標:(1)小組合作讀圖,認識與掌握氣候特點與景觀特點;(2)通過讀世界氣候類型圖與景觀圖,發展良好的讀圖、識圖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形成良好的合作探究精神,生成正確的氣候變化全球觀念,學會根據氣候特點調整生活方式。
最后,課堂教學組織。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本地的氣溫變化曲線圖與降水量逐月分布圖,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與已知經驗分析本市的所屬地帶,初步掌握本地的幾種氣候類型。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中國地域遼闊,不同城市的氣候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如廣東四季如春,東北卻有長達6個月的冬季。為什么中國南北方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我國的不同地區就有如此大的差異,那么在世界上有多少種氣候類型呢?熱帶與亞熱帶地區的氣候有怎樣的特點?其景觀又有怎樣的差異呢?”這樣的問題能夠引發學生的思考探究,調動學生探究與分析的積極性。與此同時,教師則要抓住教學契機,鼓勵學生展開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將學生合理地劃分成四組,讓學生根據課本中新加坡四地的氣溫降水資料進行讀圖分析與探究思考,促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理解熱帶氣候與自然景觀的不同是降水量不同導致的。最后,再鼓勵學生結合世界氣候類型圖分析亞熱帶氣候的分布與類型。如此一來,不但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能夠在此過程中得到有效的提升與增強,其對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與特點也會有更為深刻的把握,從而形成更為積極與主動的地理學習態度和探索欲望,實現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與學習水平的有效提升。
在教學改革持續深入的今天,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已經全面深入各學科教師的心中。這就意味著初中地理教師在構建高效生本課堂時,同樣也要緊密結合核心素養的育人要求去創新地理課堂教學形式,促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實現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持續發展[3]。
1.生活化地理教學,鍛煉學生地理實踐力
地理是一門生活性較強的教學學科,初中地理教材中的許多知識都源于生活。因此,初中地理教師在實際的生本課堂上,就可以以此為切入點,將地理教學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以此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與探究熱情,從而在深化學生地理認知的同時,更好地鍛煉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與區域認知能力,促進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如在“中國的河流”一課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我國外流區與內流區河流的分布、名稱、位置以及水文特征,教師就可以以學生家鄉的河流為切入點,將地理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以長春這一城市為例,該城市中有一條名為伊通河的母親河,發源于吉林省伊通縣境內哈達嶺山脈青頂山北麓,流經伊通縣、長春市、德惠市以及農安縣,全長342.5千米。在引導學生探究分析時,教師可鼓勵學生結合中國主要河流分布圖對伊通河的流向路徑展開探究思考,讓學生通過自主讀圖與識圖觀察伊通河的最終流向,即匯入農安縣靠山鎮飲馬河,再從分析飲馬河的流向理解最終流入海洋的河流為外流河。外流河所在區域為河流區,反之則為內流河,內流河流經區域為內流區。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結合學生實際生活引導學生展開自主探究分析,不但能夠有效地提升與增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與認識,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與實踐力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有效增強與提升,對學生地理學習效率的提升和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2.思維導圖地理學習,發散學生地理思維
初中地理中涉及許多圖形認知與理解的內容。這就需要初中地理教師在構建高效生本課堂時加強對學生讀圖能力與思維能力的培養。而思維導圖作為一種圖文結合表達發散性思維的學習工具,在很大程度上為學生的高效地理學習提供了有利抓手。地理教師可以以此為地理課堂教學的創新手段,引導學生通過繪制地理思維導圖的形式實現深度地理學習,發展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如在教學“俄羅斯”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自主的探究學習,并以“俄羅斯”為核心關鍵詞,對教材中有關“俄羅斯”的內容進行整理,繪制成思維導圖。
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鼓勵學生借助高效便利的電子設備收集更多有關俄羅斯地理知識、人文文化、自然資源的內容,以此更好地拓寬學生的眼界,拓展學生的地理學習思路,促使學生通過整合資料、小組合作繪制思維導圖的形式完成整體性、系統性、連貫性的高效地理學習。
在高效生本地理課堂教學中,除了要關注學生對理論性地理知識的自主高效學習,同樣也要重視學生對地理實踐的探究學習,確保學生能夠實現知行統一、全面發展。但由于地理實踐教學難度較大,學生很難憑借個人力量實現對地理實踐內容的完全把握。這就需要初中地理教師積極組建小組合作機制,讓學生發揮集體力量實現學習效率的提升與綜合能力的鍛煉。
如在教學“中國的地域差異”一課時,為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我國黃土高原荒漠化的形成原因,教師就可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學習能力將學生合理地劃分成若干個實驗小組,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利用沙土、樹枝、水以及木板等材料模擬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荒漠化的過程,深化學生對我國黃土高原荒漠化形成過程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結合當前的環境問題,向學生提問“土地荒漠化給人類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那么在現實生活中,身為初中生的我們可以做出怎樣的努力來預防土地荒漠化問題呢?”學生在小組合作實驗探究中通過增加樹枝的方式認識樹木、植物鞏固沙土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并形成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在實際生活中養成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節約用紙、保護花草、關注綠化的良好行為習慣。
總而言之,在新時期的初中教育階段構建高效化的地理生本課堂,無論對初中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還是對初中生的成長發展,都有著極高的現實意義與積極影響。這意味著當代初中地理教師在組織與設計教學活動時,必須及時轉變自身的教學思想與教育認識,將核心素養、生本思想、素質教育等先進教學理念合理融入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在有效轉變學生學習狀態的同時,更有效地深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認識理解,實現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與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