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春華
“情境”是教學領域中的高頻詞匯,在語文教學工作中怎樣開展情境教學,也是廣大教師熱議的話題。結合新高考制度,情境教學的開展與以往有所不同,教師只有進行大量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驗證,才能真正地將情境教學模式與方法落實到自身的教學工作中。不過,就目前的教學實踐情況而言,“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依舊占據主導地位,這種教學方式雖然能夠產生短期效果,但對學生長遠的綜合發展并無益處,甚至有一定的負面影響。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務必運用好情境教學的方法,開展好情境課堂教學。
為了落實新高考制度下的情境教學,教師首先需要理解何為情境,何為情境教學。在此之前,教師需要對比“情景”和“情境”。所謂“情景”指的是具體、細微、直觀的情形和景象,而“情境”有所不同,主要是指構成情景中互相影響、互相交織的各類因素,范圍更廣。相對于“情景”,“情境”是一個更寬泛、更復雜的概念,內涵更豐富,往往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包含背景、場景及氛圍。
所謂情境教學,就是指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需求創設合理的情境,帶動學生有效學習,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教學方式。具體來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構建一個具備情感色彩、情緒色彩的環境,通常會有一個具體的形象,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將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緊密結合。
“情境”和“情境教學”實際上并非新鮮事物。我國著名教育家李吉林在20世紀70年代末就開始進行相關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充分吸收古典文化中關于“意境”的理論,將情境教學的發展歸納為三個階段[1]。首先是情境教學,即初步產生情境教學的意識,有意識或有意愿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其次是情境化課程,即通過情境教學的具體手段,構建一套完整的、有條理的、以情境教學為主要教學方式的課程。最后是情境學習,即在前兩個階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形成在情境中體驗和認知的習慣,并掌握相應的學習方法。這已經成為我國素質教育工作開展的主要模式之一。同時,李吉林還認為,情境教學并非讓學生在自然的狀態下學習,而是在人為構建的、優化的環境下學習,這樣有助于構建一個充滿趣味的生活空間。而“人為構建的、優化的環境”便是情境的本質。由此可見,情境更多的是一種以教師為主導,對環境進行適應性處理的結果,要通過情境影響外部環境和學生的內在情感。情境教學的理論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有效得到完善并被廣泛應用于教學實踐,拓展了教學的途徑。
在新高考的背景下,為了適應時代發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總目標,在開展高中語文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重視情境教學理論,使用情境教學方法,把創設情境放在教學工作的首要位置。同時,在信息化時代下,創設情境的方式也應多元化。正因為如此,怎樣更好地開展情境教學,需要廣大教師共同探索、共同研究。
“情境”一詞在語文課程標準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已經成為目前語文課程需要討論的關鍵詞,且地位不斷提高。縱觀《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2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情境”需要具備以下特征:首先,需要具備真實性;其次,需要具備多元性;最后,需要具備綜合性[2]。此外,《課程標準》不僅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上強調“情境”的重要性,也在考試、測評題目的具體應用上要求以“情境”為載體,這就充分說明了高考也有轉向考查“情境”的趨勢。實際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提升也要依托情境,學生應在具體的情境中采用任務化的方式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新高考的角度看,需要從評價功能、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模式三個角度對“情境”進行分析,如此高考命題會自然地走向“情境”。
依據《課程標準》,語文實踐活動情境可以被分成以下幾種:首先是個人體驗情境,主要對應學生的自我發展和生活需求;其次是社會生活情境,主要對應學生對適應社會生活、參與社會生活的需求;最后是學科認知情境,主要對應語文學科的持續性發展。在最近的高考真題中,能夠看出“情境”類的題目已經具備比較鮮明的針對性,特別是在閱讀類題目中,不論是古詩詞閱讀賞析,還是現代文、文言文的閱讀賞析,都有非常明顯的體現。
1.個人情境體驗
個人體驗情境,主要是指學生自主參與到語文實踐活動當中,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體驗作者的人生、情感,采用不同的方式去解讀文學作品,感悟文學作品[3]。例如,2018年全國Ⅰ卷中的作文題,盤點了與“世紀寶寶”緊密相關的時代轉折點和國家大事,要求學生給在2035年正值18歲的人寫一篇文章。有很多學生結合自己的個人生活經驗和個人經歷,采用了書信的格式進行寫作,體現了個人體驗過程。
2.社會生活情境
社會生活情景,主要針對學生的校內外社會生活,強調學生在生活當中參與過,或正在參與的實踐活動,更加強調學生的表達方式、表達對象。例如,2020年山東高考卷的作文題用“總—分”的形式呈現了一段防疫措施的文字,要求學生能夠以“疫情中的距離和聯系”為主題寫作。對于學生而言,這是他們正在參與的社會生活,有較深的感悟,可以形成個人的想法和思考。這類題目屬于典型的社會生活情境題,重點考查學生對社會進行思考的能力,以及思考的廣度和深度。
3.學科認知情境
學科認知情境,主要針對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累。例如,2016年全國Ⅱ卷的作文材料突出了語文課程對學生個人成長、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并在此基礎上闡明了怎樣提升學生自身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立足于自身的學習經驗,對比“課堂學習”“課外閱讀”“社會實踐”三種途徑對自身語文學習的影響,同時闡明原因。這道題目立足于學生自身十幾年的學習經歷,是最真實的情境,每一名學生都有獨特的想法和感受。與此同時,這道題目也為學生提出了三種提升自身語文素養的可行方法,供學生結合自身的學習經驗進行比較。如果平時對語文課程沒有一定理解和認知,學生會很難下筆,寫作時會顯得“捉襟見肘”。可見,這著重考查學生的學科認知。
個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形成任何能力的必經之路。個人體驗情境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立足于學生的個性,同時合理釋放學生個性,使其個人體驗能夠最大化體現。
1.聯系生活場景,深入精神世界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部分課文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在時空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性,教師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難以實現古今之間的“嫁接”。為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觀察現實生活,以遷移的方式進行“古今對話”,讓學生在“精神對話”的過程中產生共鳴。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名著導讀·《論語》”這一部分時,可以首先為學生介紹孔子的學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討論春游感受的故事,然后讓學生想象自己穿越到春秋末期,與這些先賢對話,并描述此次春游的過程。但是這種方式不能僅停留在表面,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感受孔子的內心世界,感受傳統文化,領悟世界安寧、萬物生長的和諧。
2.構建私人空間,強化情感體驗
個人體驗指向個人,有較強的私密性。人們也往往更容易在這樣的情境下袒露心聲,表達觀點,展現情感。由此可見,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尊重學生并為學生營造私人空間,讓學生打開情感的大閘。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時,可以如此創設情境:“假如你參加了馬克思的葬禮,在聆聽恩格斯講話后,決定在‘微博’上寫下自己的感受,你會寫什么?怎樣寫?”通過這種方式,情境的私密性被有效提升,學生也能夠將思維的重點放在自己的情感上。
社會生活情境主要針對學生的校內外生活,突出學生在生活中參與過或正在參與的實踐活動,強調學生的表達(表達方式、表達對象),要求學生學以致用。
1.聯系實際,提升表達
高中語文教材充分體現了生活智慧,如果教師能夠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不僅可以使語文教學工作更有生活氣息,更有助于提升教學針對性,幫助學生從文本中獲取對生活的啟發。例如,在學習《燭之武退秦師》一文后,學生能夠明顯地體會到“語言是一門藝術,勸說需要一定的技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設置如下情境:“假如你家中的長輩不愿意佩戴口罩,你會怎樣勸說?”這一情境充分結合了社會背景,而且勸說家人也是學生可能在現實生活中碰到的事,對學生比較熟悉,故而學生會產生熟悉感,主動參與,從而提升語言能力。
2.走出校門,拓寬視野
語文的學習過程不僅需要學生對教材中的內容了如指掌,更需要教師結合適當的外延,讓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對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結合課外內容,構建一個具有延展性的學習空間,促使學生在課堂上也能接觸、體驗最為真實的社會生活,從而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文時,可以如此設計情境任務:利用課余時間了解青蒿素的作用;屠呦呦先生在何時、何種契機之下發現了青蒿素;青蒿素在現代醫學中的應用。在調查之后,寫出一篇調查報告或者說明文。這種任務是對教材內容的課外延伸,能夠有效結合時事,使課堂教學與社會生活有效結合。
1.利用詩詞教學,提升鑒賞品味
詩詞是高中語文課程的重點,高考中也存在一部分詩詞鑒賞、詩詞背誦題目,是進一步提升學生能力的關鍵途徑。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詩詞單元之后,可以將整個單元教學工作中學生已經完成和未完成的任務整合,然后設計情境:“假如我們的學校要開辦報刊,你建議在報刊上設置一個‘我愛詩詞’的板塊,請你推薦本單元中一首你最喜歡的詩詞作品,并說明原因?!痹谶@個情境中,學生能夠重新品讀自己學過的詩詞,然后在“推薦”的過程中深入地進行文學賞析,達到提升文學鑒賞品味的目的。不僅如此,這種情境也能夠充分展現學生個性,便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審美取向。同時,在說明推薦原因時,學生也能加深對詩詞作品的體驗,進一步提升學科認知。
2.培養理性思維,嘗試論述文章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要求學生具備理性思維,寫作論述性的文章,也就是論文,正是培養學生理性思維的有效方式。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信息時代的語文生活》一文后,可以設置情境任務:請你利用網絡資源,或者向專業人員請教,現在網絡上普遍流行的“漢字縮寫”現象的特點以及與傳統語言交流之間的差別,并寫出一篇小論文。這個任務的難度相對較大,教師可以在布置任務后向學生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思考方向,并為學生講解什么是論文,怎樣寫論文等。這一任務直接指向學生的學科認知,要求學生能有理有據地進行論證,對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科認知大有裨益。
總而言之,在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語文情境教學中,教師需要巧妙處理情境,針對不同教材內容和不同能力培養指向創設情境或設置情境任務,實現情境教學的價值,彰顯語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