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靜(甘肅:嘉峪關市勝利路小學)
“雙減”政策減量不減質,在一定程度上反倒增強了作業的效果。作業形式和內容得到完善,學生的大腦得到解放。“雙減”政策下的作業布置與課堂教學的高度結合,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作業取得相應的教學效果,也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自我素質的提升,充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真正實現減負增效的教學目的。
以往繁雜無意義的作業給學生造成的負擔過重,過于機械化的課后習題和重復的體力勞動在一定程度上禁錮了學生的學習思維。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卻無法獲得相匹配的學習效果,導致厭學心理的產生。因此“雙減”政策的貫徹落實對作業的優化設計是極具價值的。
改變作業形式,相應減少作業的量并提升作業的質。減少學生的作業負擔,同時調動學生學習思考,讓學生對于課后作業不再抱有厭惡的心理,能夠積極主動完成。同時,對于作業形式的設計,不再局限于書面表達的形式,增加一些課外實踐和日常生活難題,將數學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真正地將理論融于實踐,并與生活結合。這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激發學生對于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促進學生理論和動手能力兩方面的綜合發展。此外,作業題目的設置要具有一定的思考深度,而不是知識點的機械重復,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習思考,動腦子,而不僅僅是動手,從而加快學生知識體系的建設,加深對于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傳統的作業大多是課后習題或試題本等書面形式。通過“雙減”政策的具體實施,改變以前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單一布置作業的形式,教師應當以教材內容為主體并進行拓展,通過知識點的提練和重組,并借助信息技術,對課外內容進行搜尋和作業融入,充分掌握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小學生特有的心理特質,循序漸進地設置題目。從多個維度進行作業的設計,從簡到難,由淺入深,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逐漸進入狀態,助推學生高效學習。在完成作業之后,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完成度和正確率進行檢查和評價,對于優秀的作業進行嘉獎,敷衍的作業進行批評,并針對學生掌握不好的知識點進行講解和理論加強。
數學學科本身的復雜性給數學課堂教學添加了很多困難,數學知識的抽象和數學題目的繁多對于小學生來說很頭疼。因此學生大多對于數學缺乏興趣,沒有自主學習的動力。盡管很多學生本身具有極大的數學學習潛力,但是沒有內在驅動力,很難積極地參與數學學習。教師如果想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主能動性,就必須先調動學生對于數學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在作業設計方面,應當更關注作業趣味元素在作業中的體現。由于作業本身的完成形式區別于課堂和日常的問答方式,作業大多是由學生自主完成的,憑借自身能力和知識儲備,是日常教學中對學生學習程度的考查方式,也正是因為如此,包含對知識點應用的數學作業顯得更為復雜和乏味。“雙減”政策下,教師可以適當地減少作業的量,提高作業的質,并加入趣味元素,讓學生在完成數學作業的同時,體會到樂趣。趣味元素的加入體現了“雙減”政策的本質屬性:加質減量。這是基于學生的內在需求和外在發展兩方面共同考慮整合的,能夠有效防止學生因為學科的枯燥乏味而喪失興趣,并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從而更積極地參與今后的數學學習,寓教于樂,督促學生完成作業。
理論知識僅僅停留在學生的記憶層面,唯有實踐和實際應用才能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進行實際內化,將課堂上所學到的數學知識理論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作業設計的最終目的便是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實際應用。但是以往的作業內容大多偏向于機械性、重復性對知識點的記憶,很難鍛煉學生自主思考和知識應用的能力,也使得數學作業繁多復雜卻收不到應有的效果。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的時候,應當根據學困生的特點,在減少機械性作業的同時,將知識應用的意識融入作業設計。布置題目的時候,可以多聯系生活實際,并在課堂上進行實踐教學,從課上課下共同加強學生對于數學的應用意識,積累理論聯系實際的技能,逐漸形成自我實踐意識。基于作業的實踐性,學生也能多思考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并將知識真正運用到生活當中,在課堂和實際生活間搭建一座知識的橋梁,真正了解數學學習的作用和知識學習的實際意義,明白學以致用的真正含義,進而增強學習數學的主動性,自發學習數學和完成數學作業。
由于現今的教學模式還是以課堂教學為主,教師以一對多的方式進行知識內容的傳授,因此教學內容大同小異。但是由于小學生認知程度和理解能力存在差異,對于課堂內容的接受程度不一樣,這樣很容易造成學生之間的學習效果不同,學生之間的學習成績存在分層。統一的作業形式和作業內容,對于學優生來說,很多都是機械式的重復,因此毫無意義;對于學困生來說,又如同天書,不知從何下手,以至于毫無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可以在作業內容方面進行改變,針對學生的不同特質和接受能力進行作業設計,通過作業完成情況對學生的學習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再針對學生作業的正確和錯誤之處進行針對性布置,真正了解“雙減”政策的內涵并因人而異進行作業的分層次設計。這不僅能夠減少作業的量,還能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程度,滿足全體學生對于作業效果的需求。針對不同的學生,可以根據他們課后作業的完成狀況進行薄弱知識點的復盤和作業布置,但是作業內容需要區分開來:對于學優生,可以減少一些練習基礎知識點的題目,而設置相對較難、需要思考的問題,以加強學生的思考能力,鍛煉學生的學習思維;對于學困生,可以提高基礎練習的占比,讓學生對基本知識點有充分了解和掌握,之后再提高難題的占比。層次作業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作業優化,能夠幫助全體學生運用和掌握知識,減輕傳統同質化、機械性的作業負擔,靈活改變作業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
小學生更傾向于學習感興趣的東西,對于強迫有一定的抵制。而數學的學習一般來說都比較枯燥無味,小學生大多不感興趣。因此教師應當多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挖掘學生的興趣所在,基于數學教材的內容主體進行有針對性的作業設計,在課后作業的設計中融入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切合學生的需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作業的樂趣,從而自發地完成作業。與此同時,教師要增強作業內容的趣味性,可以加入一些探索性質的作業,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展開探索活動,并投入其中,激發學生探索意識。探索作業的加入能夠讓學生在完成作業之余,合作交流,探索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能夠激發學生對于知識探索的熱情,讓學生自發地在課外查找資料并思考,也因此感受到作業的價值。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的過程中,不僅要融入生活元素,讓學生對作業內容產生興趣,更重要的是,把握好作業布置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完成作業后,可以獲得相應的教學效果,而不僅僅是單一地完成作業。趣味化探索作業內容的設計能夠激發學生對數學作業的興趣,讓學生自發地探索課外知識,構建自身的數學知識架構,使得課后作業的效果最大化。
數學是一門思維性和邏輯性較強的學科,除了數學理論知識點的記憶,更重要的是數學思維的形成和思考問題方式的自我發掘。數學的深度學習對于很多學生來說,本身具有很大的難度,更何況知識體系和心智發育還未健全的小學生。針對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在進行作業設計的時候,教師要結合比較輕松好玩的學科,比如,美術學科和音樂學科。這些學科由于本身學習的輕松和有趣,廣受學生歡迎和喜愛。例如,教師在幾何或者數量學習的作業中,可以加入繪畫元素,形象化地展現題目,幫助學生理解,也能增強學生的興趣,讓數學作業有藝術氣息。與此同時,還可以將數學知識點進行整合和梳理,編寫成歌謠,通過歌謠的朗朗上口幫助學生進行數學知識點的記憶。在作業布置中,教師還可加入一些音樂元素,使學生將原先對美術和音樂的興趣轉移到數學上。與此同時,多元因素的加入,也會使數學整體上看起來更為活潑有趣,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多學科的融合還能幫助學生建立一個較為完善的跨學科知識體系,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跨學科知識互動,讓學習變得更生動形象,而再不局限于數學單學科,在高效完成數學作業的同時,更好地進行學科知識點的相互融合,建立跨學科思維,從而實現自身的綜合發展。
“雙減”政策的頒布對作業設計是一個極大的推動,尤其是數學這種需要大量練習的學科。小學數學教師要基于教材內容,針對學生的階段性特點進行作業內容的優化,因材施教,結合生活進行作業實踐,加入趣味化的作業內容,在減輕作業負擔的基礎上,更好地提升作業的效果,讓作業不再成為學生的負擔,而是興趣之源。教師要通過作業,幫助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鞏固和實踐運用,真正落實“雙減”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