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歆貴(貴州:威寧縣麻乍鎮戛利小學)
“雙減”的目的是減少義務教育期間學生過重的學習壓力,并著眼于學生的實際需求。事實上,課外培訓活動最初是為了解決學生的作業問題而開展的,因為家長往往沒有能力和精力指導學生課后完成作業。毫無疑問,校外培訓機構為家長提供了選擇。從這個角度來看,“雙減”政策的實施,也需要從課后作業的優化入手。對于小學的數學作業,隨著知識難度的增加,如何更巧妙地設計作業,如何利用作業引導學生更好地鞏固知識,自主探索,也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做出更積極的探索。
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學學習成績不理想,很大程度上是數學課本身的抽象性所決定的。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由于對數學知識缺乏充分的理解,逐漸失去學習興趣。因此,針對此類實際問題,加強數學作業的生活化設計是一種理想選擇。從書本上數學知識到生活中數學嘗試的轉變,是從抽象理論到具體知識的轉變。貼近生活的課后作業設計,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理解。
傳統的作業設計,強調通過反復練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技能。但對于小學生來說,反復練習太無聊了。在反復練習的過程中,學生會失去學習的樂趣。這與我們作業設計的初衷相去甚遠。因此,我們應該加強日常作業設計,讓學生在應用中練習,以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數學元素為基礎,引導學生先培養濃厚的數學學習興趣,然后再進行知識的鞏固。
事實上,這種作業設計的思想也可以體現在教材的編寫上。例如,在百分數的相關知識中,設置了“生活與百分數”這樣的內容,要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現和探索生活中的百分數。引導學生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元素,本身就是對學生已掌握知識的一種鞏固和錘煉。這種設計也延續了將抽象知識轉化為具體內容的理念。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幫助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在作業的設計中,為了更好地提高作業的設計質量,要求教師盡可能減少練習次數。根據課程知識設計相應的練習和案例,讓學生從實際生活出發,理解和解決。就“雙減”而言,其表現是減少作業和課外輔導。但實際上,其內在的邏輯是要求教學活動從培養“會做題的學生”,轉變為培養“會學習的學生”。生活化的課后作業設計,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讓學生在課后練習的過程中,將課堂學習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
在缺乏堅實數學基礎的情況下,盲目追求“拔高”是不現實的。所以在“雙減”政策出臺之前,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一個誤區,那就是能解決困難的數學問題,意味著學生的數學能力提高了,所以簡單的數學問題就能很好地解決。事實上,數學知識的積累是漸進的。大部分成績不好的學生都是因為上一個環節的學習出現了問題。因此,在學生課后作業的設計中,要堅持環環相扣的基本原則。
在“雙減”政策的大背景下,學生在寫作業的過程中,可以先用較少的時間去完成前期簡單的題目,以有效提升整體的作業效率。這樣的設計也符合學生自身認知以及學習的規律,更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通過基礎題目的練習,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學習信心,繼而助力其更好地去攻克那些較難的題目。在對作業完成標準的設定上,教師也不應該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每一個學生自身的學習基礎以及理解能力有所不同,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不同的要求,堅持因材施教,以層次化的作業設計去引導學生,繼而幫助其解決學習中的問題,讓課后作業練習成為縮小學生差距的橋梁,而不是拉大學生差距的工具。
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實際上是一個知識的輸入過程。學生從教師那里聽到的知識、所理解的知識,如何有效地驗證?那就看學生能否清晰地講述這部分內容。如果學生能夠清晰明確地將知識點復述給其他學生或是教師聽,就證明學生已經很好地理解這部分的知識了。除此之外,創造性的作業對于學生學習成果的檢驗也有著很好的效果。當前很多做題App 以及線上資料庫仍然存在,學生可以通過網上檢索的方式完成習題。在這樣的情況下,作業自然也就失去了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功能。創新性作業本身沒有固定的答案,這就要求學生必須以獨立的姿態完成作業,通過自身的努力與嘗試,得出屬于自己的答案。創新性作業這樣的特點,十分適合小學生。
除此之外,數學教師也可以積極借鑒英語、語文等科目的教學經驗,嘗試讓學生“談談感受”“講講感悟”,讓學生分享自身作業完成的過程,進一步引導學生關注作業完成過程。教師也不宜機械地以作業完成的準確率來判斷學生是否“合格”,而是要引導學生在作業的完成過程中進行學習。可以鼓勵學生將今天所學習的知識復述給父母聽,通過這樣的方式,全新定義傳統作業模式下家長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這樣的關系,實際上也符合“雙減”政策的要求。在“雙減”政策頒布以前,很多教師都會要求家長批改學生的作業,家長也承受較大的壓力與負擔。于是一部分有經濟實力的家長會選擇將學生送到課外輔導班。作為家長與學生之間的潤滑劑,合理地利用課后作業去搭建家長與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這也是新時期教學活動的一次嘗試與升級。通過引導家長參與,轉變以往用作業“綁架”家長的方式,為家長提供一條全新的參與學生成長的路徑,可以更好地促進和諧家庭環境的構建。
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長作業設計對于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數學長作業是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完成的數學實踐性作業,既有助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又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實踐探究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因而作業內容需要融合生活實際,兼具趣味性與發展性,提升學生接納度。比如,在學習“認識千米”時,三年級學生仍處于懵懂階段,為了幫助其感知千米的含義、了解1 千米有多長,教師可以長作業形式,要求學生陪家長一起出行,并用家長的手機下載運動App,記錄出行路程。在分享體驗時,有學生認為:“1 千米很長,需要走10 分鐘呢!”有些學生則認為:“1 千米很短,在高速公路上,汽車行駛時間1 分鐘都不到。”通過融合生活實際,學生不僅認識了“千米”,更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強化了理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雙減”政策下,要求教學工作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這一要求對于數學課的組織而言,無疑是一次全新的嘗試。作為數學教師,自身的職責不應當僅僅局限在幫助學生去學習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技巧,同時也肩負著助力學生全面發展的重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自身的特殊性也決定了其與其他課程之間的差異。這份差異的存在使得很多教師都錯誤地認為數學不需要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關聯。“雙減”政策強調學生素質教育以及通識教育的提升,數學課程同樣也需要服務于這一準則。與此同時,對于小學生而言,在課后學習的環節中去參與一些趣味知識的學習與拓展,能夠很好地激發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更好地為后續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所以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不僅要求我們關注學生當下的學習狀態與表現,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長遠進步與發展。在這樣的要求下,課后作業的完善就需要做出更為積極的探索。
在課后作業的設計上,每當學習完一個新的章節內容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查閱與之相關的數學故事與淵源。通過這樣的方式增加學生的學習樂趣。例如,在學習了“圖形與幾何”的相關知識之后,很多學生對于“圖形”這一概念相對熟悉,但是對于“幾何”往往缺乏足夠的了解。此時該如何引導學生去查閱一些關于幾何的知識呢?教師在課后作業中,可以設計這樣一些問題:“幾何一詞是如何出現的?”“有哪些耳熟能詳的幾何定理?”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學生加強對熟悉概念的認知,同時也能夠讓學生為數學的逸聞趣事所感染。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完成自身意志的磨煉,更好地助力學生的未來發展。
作為數學教師而言,盡管只負責數學教學,但是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樣肩負著責任。這一點在作業的布置上也應當有所體現。在作業的設置上,通過增強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聯,更好地積累學生的文化底蘊。例如,在學習“圓錐與圓柱”的相關知識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去分享、介紹自己喜歡的一處圓錐形或是圓柱形的景觀、建筑物。通過這樣的方式,進一步拓寬學生的學習思路。通過感受這些景觀、建筑物的文化底蘊及背后故事,加快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融會貫通,更好地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與進步。
自“雙減”政策實施以來,社會上充斥著各種不一樣的聲音。實際上,“雙減”政策的實施,體現的是義務教育理念的轉變。新時期教育工作的開展,不僅要注重學生學業水平的提升,更要注重學生獨立人格的培養。對于新時期的教育工作者而言,“雙減”工作意味著一次全新的挑戰。在新時期小學數學有效性作業的設計的過程中,教師應始終堅持“減輕學生負擔”的基本原則,讓學生在鞏固所學知識的同時,能夠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