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繼偉(貴州:望謨縣大觀鎮中心幼兒園)
幼兒的探究能力,簡單地說就是幼兒在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綜合使用不同方法能力的表現。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幼兒具有基礎的研究能力,他們基本上就擁有找到答案和掌握知識的方法和能力,換句話說,當幼兒具有了科學探究能力,他們就可以實現自主學習,這對于幼兒以后的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但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對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仍然存在許多缺陷,往往只注重培養的結果而忽略了過程,教師的教學內容過度依賴于教材,且較少為幼兒提供實踐活動,活動形式也過于單一。這些問題的存在,已經嚴重阻礙了幼兒自身科學能力的發展,當幼兒過渡到小學階段的時候,他們往往會出現不適應的情況。現在,國家越來越重視幼兒教育,因此,教師應改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對于學生來說,幼小銜接是他們教育生涯中的第一個銜接環節,也是十分重要的銜接環節。如果銜接成功,他們以后的學習將會得到更好的發展,如果銜接失敗,將會影響其以后的學習,所以銜接的成功與否都會直接影響到幼兒未來的發展。幼小銜接問題一直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個整體,它們之間既有階段性,也有連續性。其中,連續性要求幼兒園的教育與小學的教育相連接,讓幼兒通過在幼兒園受到的教育,為進入小學教育做出鋪墊,打下堅實的基礎。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對幼兒來說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轉折,他們需要對陌生的環境重新加以適應。
培養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過程十分重要,教師不能僅僅重視培養結果,還要重視培養過程,結果和過程應同樣重視。要注重激發幼兒科學探究的興趣,引導他們自發地進行學習,這樣便可以保證他們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培養自身的科學探究能力。同時,教師要深刻地意識到,培養科學探究能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要精心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
為幼兒解惑,是幼兒教師的神圣天職,教師所選擇的教學內容,也就是幼兒所要學習的內容,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幼兒的學習成效。然而,許多教師在對幼兒開展科學教育的時候,往往只是傾向于物質科學領域,對于其他領域的內容,則講解得比較少,因為教師下意識地覺得物質科學領域對幼兒來說比較重要。然而實際上,不論是哪一個領域,對學生的重要性都是不可忽視的。教師之所以傾向于物質科學領域,也是因為這一領域的主要來源就是課本中的內容,教師據此方便直接將這些內容傳授給幼兒,導致幼兒缺少自己的創新和思考,從而無法很好地培養自己的科學探究能力,進而導致相應專業素養的缺乏。
很多幼兒教師仍秉承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在課堂上他們往往只是將自己理解的內容講解給幼兒聽,忽視了幼兒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且,幼兒園也沒有對培養形式加以重視,只是空泛地強調教師要對幼兒展開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但并沒有為教師進行培訓,導致教師的培養方式過于單一。幼兒剛剛接觸世界,對周圍的事物存在著天生的新鮮感和好奇心,總是喜歡摸一摸這個,碰一碰那個。所以,開展幼兒科學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實踐活動,要讓幼兒通過親身感受培養自身的科學探究能力,但是幼兒園中缺乏相應的實踐活動,使得其不能真正有效地發揮出教育的作用,也就不能真正培養出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
例如,幼兒教師在為幼兒上課的時候,沒有精心設計教學方案進行教學,只是根據教材為幼兒讀一遍,卻不關注幼兒對知識點的理解和吸收情況。有些幼兒教師為了防止幼兒受傷,不允許他們開展實踐活動,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
教師在制定相關課程的教學目標時一定要考慮幼兒的認知能力,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問題。幼兒在思考和探究的過程中,必須以實際的物體為指引,因為他們對很多事物的了解程度并不高。所以,幼兒教師要想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就一定要讓他們觀看實際的物體,教師設計出來的教學目標也一定要與幼兒當前的認知能力相契合。此外,科學銜接課程的教學目標還要考慮到幼兒的學習興趣,幼兒很愿意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如果讓幼兒學習的是他們不感興趣的內容,幼兒就很容易在課堂上走神兒。在幼小銜接階段,幼兒如果能夠在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中對科學產生興趣,他們以后步入小學階段進行學習就會容易得多。幼兒培養出了自身的科學探究能力,當他們遇到難題時,就不會出現畏懼心理,而會努力利用自身所學知識進行解答。由此可見,在幼小銜接階段培養幼兒對科學的學習興趣是十分重要的。
就培養幼兒科學探究能力而言,教師制定合理的科學探究教育內容十分重要,如果制定出的內容合理科學,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幼兒發展自身的能力。要想充分實施幼小銜接階段的科學教育活動,教師就必須將各個領域的科學內容全部加以有機整合,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幼兒科學知識的發展,也可以提高科學教育活動的趣味性,提升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在開展科學教育活動的時候,還應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實際條件和認知水平,保證幼兒在上課的過程中全神貫注認真參與,集中注意力,不會出現走神兒的情況,并以此合理制定出科學教育目標。當然,所選擇的科學教育內容也必須與幼兒的年齡特征相符合,與他們的生活體驗相結合,這樣,幼兒在進行科學學習時也會始終保持熱情,不會感覺很難,不會擔心自己學不會,而會感覺很有趣,愿意主動地進行探究學習。
當今時代,人們格外注重幼兒的全方位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為了保障幼兒的可持續發展,就一定要重視幼小銜接階段的科學教育。教師不僅要考慮到幼兒當前的認知水平,還要考慮到將來幼兒的思維發育,將兩者有機結合對處于幼小銜接階段的幼兒進行教學,將會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幼小銜接階段的幼兒正處于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因此,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幼兒的學習效果,就一定要采用他們感興趣的方式,讓他們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自發地進行自主實驗和探究,提升自己的科學探究能力。
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與時俱進進行了相應的創新,但是許多幼兒家長對孩子所持的發展觀還是比較傳統的,他們往往只想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下意識地比較排斥孩子的全方位發展。對此,教師就需與幼兒家長加強溝通,更新家長的教育理念,讓他們的觀念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家長對科學教育的誤解和排斥,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如果家長也重視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幼兒自身的科學探究能力就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例如,學校要多組織開展家長見面會活動,向他們宣傳講解科學教育的重要性,并促進教師和家長之間的積極溝通和交流,以此提升家長對科學教育的認知和重視程度,并向他們介紹有效的家庭科學教育方式。這樣,幼兒不僅在學校中可以接受到科學教育,回到家中,也可以在家長的指導監督下發展自身的科學探究能力。
如果幼小銜接科學教育的內容發生重復,就可能導致幼兒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降低,上課不認真聽講,完成科學任務和實驗也是應付了事,這樣會給教師的教學帶來困難。相反,如果幼兒在幼兒園所接受到的相關科學教育較少,沒有有效培養起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幼兒上小學之后就會跟不上教師的講課進度,同樣也會對學習科學知識不感興趣,學習效果也會很差。因此,幼兒教師在幼小銜接階段一定要重視科學教育的連續性和系統性,保證幼兒在上了小學之后,在幼兒園所學知識可以與小學所學科學知識內容相互銜接,從而降低其學習科學知識的難度。減輕幼兒的學習壓力,將會幫助他們更快地適應小學的學習節奏和方式,也有利于培養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
培養幼小銜接階段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對于他們以后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這就需要幼兒園、幼兒教師和幼兒家長共同提高對幼兒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的重視程度,以此制定出合理的科學教育內容和目標。幼兒教師在開展教育活動的時候,也要注意使用科學的教育方式,保證幼小銜接階段對幼兒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