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實驗中學 高文龍 路 敏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對初中英語的教學規定提出了新要求,致力于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的綜合能力,提升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閱讀,作為初中英語教學的重要模塊,在學生的英語學習中起到重要作用,理應從知識層面、情感層面以及能力層面促進學生英語水平的提升。然而,在當前初中階段的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過度關注閱讀應試技巧的教學,而忽略了在閱讀教學中注入核心素養培育的理念。因此,基于深度理解進行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是提高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必要保障,也是新課改背景下的必然選擇。
在英語閱讀的教學實踐中,與深度理解教學理念相對應的是淺層學習教學策略,這也是傳統英語閱讀教學中常見的教學手段。淺層學習是應試教育的產物,將提高學生的閱讀成績、幫助學生掌握應試技巧作為教學的根本目的。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只關注學生閱讀理解的正確率與信息提取的準確程度,而忽略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與提升,無法真正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基于此,深度理解取代淺層學習是英語閱讀教學發展的必然結果。
在傳統的英語閱讀教學中,“淺層閱讀”往往導致學生的英語閱讀學習流于表面形式,缺乏英語學習的熱情,難以深入挖掘閱讀文本背后的深層內涵。而深度理解則更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機,保證學生在閱讀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致力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好奇心,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讓英語閱讀的教學與學生未來發展的能力需求相契合。
在淺層學習模式的影響下,學生雖然掌握了閱讀理解的基礎知識,但是缺少知識運用的靈活性,難以在閱讀學習過程中將新知識與舊知識相關聯。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時常會采取“提出問題,讓學生找答案”的教學手段,這種手段致使學生的閱讀學習活動圍繞著問題而展開,并且以解決問題作為唯一的目標,不利于學生知識框架的構建。而深度理解教學理念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這一現狀,有助于讓學生在閱讀學習活動中擺脫桎梏,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深入挖掘閱讀文本所蘊藏的知識與內涵,將所學知識內化,提高知識運用的靈活性,從而促進英語綜合能力的提升。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既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基礎上進行深入拓展,又為高中閱讀教學模式打好基礎,對學生未來的英語學習具有重要意義與深遠影響。深度理解的策略有助于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自我反思的能力,將所學知識進行靈活的遷移,發展與提升學生的英語思維。
想要讓深度理解的教學理念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得以充分體現,教師就應在課程設計中深入挖掘教材內容,關注閱讀文本中的細節,找到文本中的思想理念與文化意識,為學生提供有深度、有價值的學習導向,讓學生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提升學習成果,深化認知水平。同時,教師可以在教材文本的基礎上為學生補充一些閱讀材料,讓學生在課外閱讀材料的幫助下深入理解課內文本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以魯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6“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的教學為例。對于這一單元的教學,如果教師只將課內的閱讀文本作為語法與句式的教學材料,那么便無法實現深度理解的教學效果。教師應在教學中挖掘提煉這一單元所傳遞的價值觀,關注這一單元文本的情感態度,讓學生可以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保持充足的睡眠、進行有規律有計劃的體育鍛煉,將保持身心健康作為生活的重要目標之一。在課程教學開始之前,教師應給學生樹立這一學習目標,讓學生在這一目標的引導下發揮閱讀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挖掘教材文本下的深刻內涵。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在教材閱讀文章“What Do NO.5 High School Students Do in Their Free Time?”的基礎上為學生增添一篇難易程度相符,體現“缺乏運動對健康影響”這一主題的課外閱讀資料,深化學生的健康意識,促進學生對閱讀文本的深度理解,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信息的提取與解讀是英語閱讀的基本能力,也是推動學生深入理解一篇英語閱讀的必要保障。然而,課堂時間有限,學生常常因為思維水平、閱讀能力等方面的限制而無法全面捕捉文本之中所蘊含的信息,從而無法進行深入地挖掘與解讀,致使閱讀教學難以朝著深度理解的方向發展。基于此,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采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合作中交換并完善文本信息,促進思考與解讀。
教師在小組工作開展前,應給學生由淺入深地提出幾個具有靈活性與一定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圍繞著所提出的問題開展小組合作。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分工與合作的形式更為全面、深刻地把握文本信息,并且通過集思廣益對所掌握的信息提出新想法、貢獻新思路,在教學中實現“一人教大家、大家教一人”的新局面。
隨著小組合作工作的推動,學生對于文本信息的把握更為細致、準確,避免了“教師在講,學生在找”的情況發生。同時,小組合作有利于讓學生掌握閱讀文本的全面信息,并且基于全方位的信息進行深入理解,避免因為遺漏文本信息而導致的錯誤理解。最后,小組合作有利于拓展每一個學生的思路,讓學生能夠從綜合的角度看待閱讀文本,提高了學生思維的深度,拓寬了學生思維的廣度,實現了英語閱讀教學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索”的過程轉變,讓學生更加關注文本背后的思想內核。
想要推動學生在閱讀學習方面的深度,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進行教學設計,在教學活動中創設生動真實的情境,而不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對閱讀內容進行口頭說教。教師在情境創設的過程中要注重選取教學的切入點,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生的英語閱讀熱情,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英語思維體系。
以魯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3“Will People Have Robots?”這一單元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s?”這一篇文章的教學基礎上,運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播放一些有關智能機器人的展示,如柯潔與alphago的圍棋人機大戰,以及給學生播放一些關于未來生活預測的科幻短片,讓學生通過身臨其境的影音視頻思考人類與機器人的關系,機器人的出現對人類生活的積極影響與負面影響。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展開辯論。
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水平都不盡相同,因此對于課堂內容的掌握情況也存在著差異性。教師應在閱讀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獲悉每一個學生在閱讀學習方面的薄弱點,然后“對癥下藥”,為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指明方向,讓學生通過在有方向的閱讀訓練中高效提高閱讀能力與水平。
除此之外,教師應監督學生做好每一次閱讀活動的總結,引導學生關注自己英語閱讀思維所存在的短板,讓學生在自我反思與批評中提高閱讀能力。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英語閱讀教學理念的更新是一種趨勢。作為初中英語教師,應基于深度理解理念進行英語閱讀教學的統籌設計,充分認識并發揮深度閱讀的教學優勢,在教學中深挖文本內涵,促進閱讀形式多樣化;推動小組合作,拓寬思維廣度;創設生動情境,完成知識構建;深度學習總結,完善自我認知,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