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娜(江蘇:張家港市合興小學)
對周圍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是小學生最顯著的特征。可利用這樣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對小學科學課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為學生今后的終生學習與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小學科學課所涉及的領域比較寬泛,涵蓋了生物、化學、地理和物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自然學科。小學科學知識與我們的實際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充滿著各種各樣的生活現象。因此,在進行小學科學教學的時候,積極引入生活化教學理念,不僅可以提升小學生學習積極性,還能夠使得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對科學知識具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如,由于木頭和塑料的傳熱性能比鐵差,因此炒鍋的手柄往往是用木頭或者塑料包裹制成的,這樣就不會燙手。有效地將小學科學知識教學與生活現象聯系起來,可促使學生對科學知識融會貫通,學生也能從中體會到學習科學的快樂。
小學科學課堂生活化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小學科學不僅涵蓋了生物、化學、地理和物理的知識,還涉及諸多生活方面的原理。讓知識回歸生活是教育的本質,學習小學科學可以幫助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作為新時代的小學科學教師,應該改變原有的灌輸式教學觀念,將科學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融合,這樣學生更易將科學知識自如運用于實踐中,從而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而不僅僅是為了考試取得高分。將生活資源帶入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不僅可以把抽象的、難懂的科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科學知識和基本技能,從而提高探索科學的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和保護環境的意識以及社會責任感。
托爾斯泰曾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一種內在的強大學習動力,只有對學習科學的興趣能夠長期保持,學生才能更好地學習和探索科學。在科學課堂中進行生活化教學,引入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充滿著科學。營造妙趣橫生的課堂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探究科學知識,有助于學生在理解生活現象和原理的基礎上,更好地鞏固與吸收知識。
當代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使學生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已然成為教師培養人才的目標之一。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前提,是教師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傳統的課堂講授模式,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很難給學生提供發揮創造力的環境,遏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因此,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己,轉變教學理念,創造性地選擇教學資源。小學科學可以從生活中取材,生活化教學能更好地把小學科學和實際生活相結合,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機會,使學生對科學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培養小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生活化教學模式顯得尤為重要,能夠提高學生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能力。在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改變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模式。一味地將書本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解決實際生活中問題的能力得不到發展。將科學知識融入生活,從生活中取材,理論聯系實際,不僅能發展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還能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學習氛圍,使學生體會到在自己生活中充滿各種各樣的科學知識,有助于學生將科學知識內化。
小學科學中所涉及的知識來源于人們的實際生活,同時,將所學的科學知識運用于日常生活的各方面,會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把實際生活中的各種科學現象和原理引入小學科學教學,不但能豐富課堂教學,還能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在科學課堂中所學的知識,運用更加靈活。同時,還能促使學生感受到科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使得學生在科學課堂上注意力更集中,對學習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生和教師都全身心地投入也會使得課堂效率明顯提升。
例如,帶領學生學習《冰融化了》時,教師可以引入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寒冷的冬天結了冰,隨著春天的到來,冰融化了;把冰放在手掌心,在冰慢慢融化時,手掌心會覺得好冷。這些現象能讓學生感受到“冰融化”是一個“吸熱”的過程。
將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與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化教學理論”結合起來,具有十分有價值的教育意義。因此,科學教師應積極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提出日常生活的科學問題,引導學生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現象去解釋科學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并細致、深入地分析問題,感受到科學知識的奇妙,從而學以致用,解決生活中的相關難題。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體會到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價值與意義。
例如,在教學“影子”的相關知識時,對于“影子是怎樣產生的”“影子可以發生哪些變化”等問題,教師不應該只是單一地通過一系列實驗告訴學生結果,而是應該引導學生思考在實際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哪些時候出現了影子以及“影子怎么變化”等問題。這時候,學生會積極地舉手告訴你:“有光的地方就會看到影子。”“做手影游戲時,手在變化,影子的樣子也跟著變化。”“太陽剛剛升起來時,影子會拉得好長。”一個接著一個地回答,學生居然說出了影子產生的條件以及影子發生變化的規律。你會驚嘆于他們的描述是如此實在和細膩。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不單單要把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引入科學教學,同時要注意自己的語言也應該盡可能生活化。科學相對來說是一門偏理的學科,教師直接給小學生拋出一個抽象的專業名詞或理論,他們是不可能理解的。因此,在出現抽象的概念時,教師可以將其轉化為通俗易懂的生活化語言進行講解。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還能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提高教學質量。
例如,在教學《動物的分類》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先為學生展示一組與小動物相關的情境圖:“你們看圖片上有哪些小動物呀?它們都在做什么呢?好像是在買東西。你們平常是這樣買東西的嗎?”通過這一生活化的語言情境來將學生引入動物分類學習之中,之后再讓學生聯系生活對常見的動物進行分類,這樣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科學新課標指出,在小學科學課堂中進行實踐探究活動是一種重要的科學學習方式。教師可以圍繞學生熟知的日常生活,讓學生親身體驗手腦并用的實踐探究活動,使學生了解并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和技能。通過生活化實踐探究活動,理解基本的科學知識和原理,將科學知識靈活運用于日常生活中,能夠發現實際生活中的相關科學問題并解決問題。在整個實踐探究過程中,學生不僅能體驗和積累日常生活經驗,還能提高自身的科學實踐探究能力以及與同伴的合作交往能力。
例如,教學《比較相同距離內運動的快慢》一課,整節課以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動方式為主,學生積極愉快地參與活動。活動開始前,教師將材料發至各個小組,講明活動的注意事項。學生先根據探究的問題選擇實驗材料,制訂探究方案,再進行操作。學生積極地與同伴交流、合作。雖然學生花了很多時間去探究,但是最終解決了問題,對于“運動相同的距離,可以用比較運動時間的方法來比較運動的快慢,用時短,運動快,用時長,運動慢”的結論記得清晰又深刻。在整堂課上,他們通過親身實踐來解決問題,也內化了知識。
作業是教學輔助手段,也是學生鞏固與應用所學知識的有效途徑。小學科學教師在生活化教學實踐期間,還可以為學生布置生活化作業,從學生動手能力及生活化教學出發,改變之前的作業形式,聯系生活為學生布置一些生活實踐性、操作性的作業。這樣學生對于作業的完成熱情也能提升,還能讓學生科學學科核心素養在生活化作業實踐中得到提升。為此,教師在布置科學作業的時候,可以減少一些書面作業,合理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在現實生活中讓學生學習與應用科學知識。
例如,現如今垃圾分類及回收利用在各個城市都如火如荼地開展,不少群眾也在為垃圾分類而苦惱。教師在作業布置的時候,可以為學生先介紹如下背景:“在人口不斷增長的環境下,我國垃圾產量也有了明顯的增加,居住的環境自然也會在這一過程中受到影響。如何有效進行垃圾分類及回收利用、減少環境的污染,也成為國家重點關注的話題,所以全國范圍內做好垃圾分類回收再利用自然也成了必然趨勢。可是現如今不少群眾垃圾分類能力還較弱,希望同學們課后能夠在書籍、網絡、父母的幫助下,學習垃圾分類的意義及具體方法……”通過這一方式布置操作性的課后作業,同時讓學生在生活化作業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促進學生垃圾分類意識、環保意識得以提升,從而真正提升小學科學課堂生活化教學效果。
科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生活化教學讓科學知識更加直觀、形象和具體,學生更易接受和理解,同時還能感受到科學知識的實用性,今后也能更好地服務于生活和社會。學生學得輕松開心,也就對科學課程產生了興趣。本文所述的小學科學課堂生活化教學的意義和措施還不夠完善和具體,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筆者還會從實際出發,繼續研究分析,繼續優化小學科學課堂生活化教學,為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奉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