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燕(甘肅:民樂縣李寨寄宿制小學)
在當今的信息化社會,現代信息技術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也改變了信息傳播的傳統手段,使得人們能夠更為便捷、更加快速地獲取大量信息。現代社會不僅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知識基礎和基本能力,也需要他們具備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而將信息技術應用到語文閱讀教學當中,就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最為重要的一種途徑,也是促進語文教學現代化轉型最為重要的一種手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就要重視信息技術在語文閱讀教學當中的應用,以此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審美情趣。
整合,簡單來講就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東西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實現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促進,以此發揮出各個要素的最大作用模式,實現1+1>2的教學效果。信息技術是人類對圖片、書籍、視頻、音頻等等這些信息進行采集、處理和利用的操作。將信息技術應用到教學當中,更多的是強調它在數字化、直觀化、信息化和多媒體這些方面的特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和信息技術的整合,通過利用多媒體技術當中的圖影音,使得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可以更加快速地實現和完成,并能夠將學生引入深度學習狀態。將兩者結合起來的目的,就是更好地突破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以此避免傳統教學當中無法解決教學難點的弊端,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言建構能力。這樣也就要求教師要為學生創建出自由、活潑、合作的教學氛圍,需要構建出新穎的教學模式。因此,這就必然要有信息技術的參與,從中可以看出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和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在一起的必要性。
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視頻是語文教師在教學當中常常應用的一種方式。這樣的方式能夠通過視頻的演繹和講解,使得學生更加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有效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和欲望,培養其出色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開拓其視野,以完美地完成教學目標。教師在教學時,首先要對課文文本有一個簡單的介紹和講解,先讓學生能夠形成一個簡單認識,然后再為他們播放有關的視頻,這樣才能讓學生深入欣賞文章的內核和感情,進而促進他們對文章內容展開聯想。并能夠在觀看視頻時,促進文學素養和人文精神不斷提升,強化對社會的了解和認識。而在視頻播放完畢之后,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針對課文文本和視頻內容進行討論,以此使得他們能夠在合作學習中自主探究文章的主題和中心思想,促進高效語文教學課堂的建構。教師不僅可以將這種方式應用到語文課文的閱讀教學中,也可以應用到學生的課外閱讀活動中。
以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第十三課《荷葉圓圓》為例,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能夠認識并會寫“荷、珠、搖、美、機、朵”等十八個生字,可以理解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魚兒的快樂心情。因此,在課前準備環節,教師就要在互聯網中尋找到有關本課生字書寫步驟和演繹本篇課文內容的視頻。在正式開始教學之后,教師就要先帶領學生將本篇課文朗讀一遍,讓他們在腦海當中想象出本篇課文描述的場景。
其次,為學生講述本課的生字生詞,帶領他們進行生字的組詞和應用,并通過視頻的引導,讓學生能夠規范書寫步驟,并積累下一定的語文知識基礎。
其三,可播放演繹本篇文章內容的動畫片,以加深學生對本文當中快樂心情的理解,完善他們腦海中的想象。
最后,在視頻播放完畢之后,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討論并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篇文章當中的哪些字或詞,體現出了快樂心情?”以此促使學生主動思考,進入深度學習狀態。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不僅實現了信息技術和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機整合,也使得最終的教學效果實現了自己預期的目標。
信息技術可以為語文教學提供大量的課外資料和互聯網資源,能夠為學生智力水平的發展提供物質支持。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將這些資源充分利用起來,以此提升教學效率,為合作學習打好基礎。
帶領學生精讀課文,首先就要引導他們能夠對文章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要帶領學生將文章閱讀一遍,與此同時,也要讓他們能夠熟悉本課的生字。而在學生熟悉課文內容的時候,教師就要為其閱讀掃清障礙,使得他們能夠對文章進行整體的感知。在此過程中,教師首先應引導學生進行本課內容的預習,要讓他們收集作者和文章內容的有關信息,然后在學習小組中進行討論,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并督促他們制作出講解這些信息的PPT,在課堂上利用電子白板將收集的資料加以展現并講解。其次,要進行課文文本的精讀活動,教師要帶領學生仔細閱讀文章中的一字一句,讓他們能夠產生正在“看電影”的錯覺。使得學生能夠順利地進入作者描寫的情境之中,形成對于課文文本的深刻認識。與此同時,教師也要依據課文理解的難易程度,為學生制作出詳細講解的課件,以此豐富他們的閱讀感受。
以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草原》為例,這節課主要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內蒙古草原一望無際的自然景色之美,感受到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情誼。而這篇課文的教學難點,在于學生無法想象出內蒙古草原的自然風光。
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前導入環節為學生播放展現草云風光的視頻,以此創造出真實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情感和思維,促使他們能夠深入理解老舍先生在本篇文章中展現的情感。然后,教師要帶領學生進行本篇課文的精讀熟讀。一方面,要引導學生通過合作學習,自己總結出本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以此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另一方面,教師要利用本課的課件,為學生詳細講解文章內容,以此引起他們和老舍先生在情感方面的共鳴,使得其能夠將本篇文章的語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基礎,形成較為系統的、完善的語文知識體系。
要想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就不能只將目光放在語文課文的精心講解上,也要將一些課外的閱讀資料引入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廣泛的閱讀活動,以拓展他們的知識基礎,開拓其視野,進而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不斷提升。
因此,教師要積極利用校園網中的圖書資源,將一些優秀的文章下載下來,分享到班級群組當中,督促學生進行閱讀。對于這些文章的選擇,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和理解能力,并要對語文教材當中的教學任務進行劃分,將其與課外閱讀結合起來,使得學生能夠在課后時間與小組成員進行交流和學習,以此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豐富其閱讀內容,強化其理解能力。教師也可以將適合小學生閱讀的課外資料做成一個網頁,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能夠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籍,以此增加泛讀的閱讀量,促進其閱讀能力不斷提升。
以部編版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十六課《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為例,本課的教學任務是為了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善于思考、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因此,在結束了本課的教學之后,教師就可以在互聯網或者校園網的圖書資源庫中找到一些適合六年級學生閱讀的科普文章并分享給學生,引導并督促他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籍利用課后時間閱讀。在學生閱讀完書籍之后,教師就要組織讀書分享會,引導他們通過交流和合作,分享自己獲得的感受和經驗。還可利用信息技術開展講故事大王的競賽活動,引導學生將在科普文章中獲得的知識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分享出來,以讓學生更加熱愛閱讀。
現代信息技術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對語文閱讀抱有極大的熱情,這也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前提?!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適用于任何一個年齡段的學生。尤其是對小學生來說,他們的社會經歷和認知水平還不夠豐富,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就要根據這一階段學生的特點,幫助他們發現語文的魅力,培養其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豐富課堂導入環節,增加課堂教學的方式,運用變化多彩的情境畫面,營造出濃厚的閱讀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此使得他們能夠充分釋放內心的學習動機;也可以在閱讀教學中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在身臨其境的感受中加深對文章感情的理解和感悟,以此增強他們的閱讀感受和閱讀體驗。傳統的閱讀教學方式,基本上是以教師的講解、語文輔導書的使用、錄音錄像為主,較為無聊和單調,導致學生少有機會進行自由想象和有關聯想,他們的閱讀能力也無法得到有效提升。而信息技術并不拘泥于某一種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得他們的閱讀效率能夠得到大幅度提升。
總而言之,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有著傳統閱讀教學手段不能比擬的優勢,它促進了教學模式、教學情境、教學理念等方面的重大變革。信息技術使語文閱讀教學突破時空限制,并且實現了語文知識從“二維的書中世界”到“三維的現實世界”的轉變,讓學生擁有了更為豐富的情感體驗和更加多樣化的想象空間,促進了他們閱讀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