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碧湘
(重慶日報社,重慶 401120)
時空的變化會對人類物質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作用于媒體傳播領域,會使主流媒體的新聞信息傳播形式發生變化,信息傳播也會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在信息時代背景下,數字媒介的應用催生了虛擬世界,在虛擬世界中信息能夠自由地流動,時間間性逐漸喪失,空間表現出抽象化和概念化的發展趨勢,這種變化會導致時空對信息傳播影響的相對性弱化。在虛擬世界流動時空中,新聞傳播的表現形式和作用機理也形成了新的特點,這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媒體傳播體系的融合發展,甚至表現出智能化構建的特色。
不同的時空會產生不同的媒介形式,每個媒介域都只有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組合中才能產生現實意義。媒介的發展會影響社會個體的行動和行為,媒介的發展關系到信息傳播體系,在時空轉變的情況下,不僅時空關系會出現變化,而且信息傳播形式也表現出新的發展特色。具體針對流動時空的特點進行分析,能看出流動時空具有以下特色。
數字技術的應用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促使媒介的時間軸進一步加速,在新媒介形式的支撐下,時間和空間的距離進一步縮小,甚至可以說在流動時空中,時間和空間成為一種關系性的相對存在,人們在點擊微資源的情況下能夠短暫相遇,形成虛擬性的聚合產物,在此背景下媒體之間會形成融合性的傳播矩陣,信息數字化的聚合效應也會更加明顯,此時媒介信息的傳播只有實時性和場景性的特征,時空被無限壓縮,時空的壓縮特征更加鮮明。
齊格蒙特·鮑曼在解析現代社會特征時提出現代社會是流動的、是運動的,也是瞬間的,因此他認為可以將現代社會稱之為流動的現代社會。而這一問題的出現與時空關系的流程性存在一定的關聯,在流動時空中,時間體現出流動的點滴化,非連續性更加鮮明。在流動時空中,媒體出現了觸屏、跨屏和多屏傳播的特點,時間受此影響也形成了碎片化、瞬間化的特色。在此背景下,時間和空間出現了重疊的情況,傳統時間流逝、空間消失的概念出現了變化,因為在流動時空所形成的虛擬空間內,時空是永恒存在的,信息也是永恒存在的,人只要上線獲取信息,就能處于相同的空間內,只要交流就能處于相同的時間內,只要接入信息網絡就可以實現對信息的即時性傳播。
在流動時空中時空的交錯也是一種流動的樣式,時空的錯位和復位實現了信息的傳播。在流動時空中,時空間性被弱化,時空能實現瞬間切換,人們發布的信息可以刪除或者改動,而刪除或者改動的信息可以重新發布,這就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空內,看到的新聞信息是存在差異的,這也就生成了非虛構寫作和反轉新聞的現象,在此背景下生成了全媒體編輯和全媒體新聞傳播。換言之,在流動時空中流動的信息使行業相互交叉,實現跨業態融合,原本新聞信息傳播矩陣也在流動中表現出時空交錯的全新特色。
數字媒介的生成是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歷史必然,也是傳播史發展歷程中的必然選擇,在時空實現去本體化后,傳播也將真正以人為中心,形成新的傳播體系。在此過程中,主流媒體只有能準確把握新時空關系的影響,準確定位流動時空所引發的發展困境和遭遇的挑戰,并迎接挑戰,突破困境,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創新發展和智能化發展。具體而言,在流動時空下,主流媒體面臨以下幾個方面的挑戰。
傳統的新聞傳播是一種處于異時空狀態下的新聞傳播形式,在數字媒介狀態下,時空開始表現出壓縮和流動的發展狀態,這直接促進了海量新聞信息的不斷生成,會對新聞生產和新聞傳播產生擠壓和影響作用。在此情況下,新聞信息的主要內容、傳播載體和傳播形式會不斷出現新的變化,甚至新聞傳播的隱匿狀態更強,表現出微型化和關系化的特色。在數字媒體時代背景下,社會受眾對于新聞的關注不再僅僅希望了解新聞的事實和真相,而是開始表現出對于自身存在關聯信息的關注度,這樣人們在獲取新聞信息的過程中,才能有效對抗信息碎片化占有、信息內爆方面的問題。簡言之,在數字媒介時代背景下,新聞傳播的關系化特征更加鮮明,新聞只有獲得與人共情的屬性,不斷強化關系屬性,并以此賦權傳播功能,才能在流動時空環境下真正形成新聞影響力。
在流動時空環境下促進主流媒體的發展,要想形成主流傳播效應,就需要重新定位新聞傳播主流的意義,從更加時空化的視角對此進行更為深入的分析。主流媒體新聞傳播不是對固定媒介形式或者媒體形式的定位,而是在一定領域能產生范圍最大化影響的公共領域,也是信息流動過程中能產生影響新聞信息截留情況下生成的信息資源池。主流媒體依托于信息傳播的圈層化節點,是一種有意義的傳播,并且在新聞傳播過程中,能通過不斷重復性的傳播形成對受眾主體新聞印象,具有強化作用,也能形成受眾思想停靠,形成新聞信息與人穩定交互的特點,最終產生新聞傳播的社群關系體系,生成第三類信息現實,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新聞信息的主流傳播。在數字媒介環境中,新聞信息的傳播主流實際上是在新聞信息動態傳播過程中動態生成的,因此主流媒體本身表現出動態化的屬性,能在新聞傳媒領域展現出自動黏附的關系性特征。
在時空流動的情況下,媒體的存在形式和運作機制也會受到流動時空的影響出現巨大的變化。按照萊文森提出的研究理論,媒介主要會經歷三個重要的演化階段,即玩具階段、鏡子階段和藝術階段,在不同的階段內人們對新聞的感官會表現出本質層面上的差異性。媒體新聞傳播不僅僅是新聞信息的社會化延伸,更是一種以人為中心新聞信息的動態化超越,因此如果始終固守傳統的形態和模式,就會陷入到發展困境中。從流動時空背景下媒體形態的變化角度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媒體融合已經逐漸深化,甚至在融合過程中表現社群化和智能化的特征,媒體的流動性也得到了顯著增強。但是必須深刻認識到,在媒體融合逐漸深化的情況下,主流媒體新聞傳播仍然無法比擬商業媒體,出現這一情況的根本原因就是主流媒體新聞信息的傳播無法適應時空切換的發展狀態,而傳統媒體時代背景下生成的主流媒體概念,甚至會產生對新媒體時空中主流媒體發展的制約,因此只有能從全媒體視角探索主流媒體的改造,改變主流媒體具象化的屬性,才能在流量社會中實現對新媒體時空的生成,也才能推動主流媒體信息實現高質量傳播的目標[1]。
在流動時空影響下,要想重構主流媒體傳播體系,實現新聞信息的高效化傳播,彰顯主流媒體的影響力和新聞傳播的權威性,就要有意識地探索主流媒體新聞傳播體系的融合發展,打造新的新聞傳播模式。
媒介在空間中的運行生成了信息傳播的組織,并且構造了媒介內部的空間,這種空間實際上就是流動的空間。時空的流動主要是受到時空不平衡發展的影響,在時空不平衡發展的情況下,信息的不對稱會形成信息流動的內在動力,從而引發信息在媒介空間內的傳播。從流動的視角解析媒體,依賴于時空的流動探索媒體的打造,能使媒體發展過程中強化時空感知,媒體信息傳播的流動性也會增強[2]。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數字技術蓬勃發展,5G 技術得到了相對比較廣泛的應用,人類社會也開始呈現出虛擬化和智能化交融的狀態,媒介與人也呈現出深度融合的狀態,在此情況下,時空將表現出進一步壓縮和重貼的特色,時空也將會轉變為人的擬態空間,在此背景下出現的直播和秒殺等都表現出對時間的進一步追求。例如,湖北廣播電視集團就開發了5G 直播無接觸的新聞發布會形式,長江云平臺為新聞發布提供直播流,分渠道實現對新聞信息的廣泛傳播,新聞發布會單場觀看人數達到了5 000 萬人次。從這一點能看出,在主流媒體新聞傳播活動中,要想實現新傳播體系的構建,就要關注新聞傳播體驗感或者超出時空感的強化,形成虛擬場景,新聞發布也將表現出科幻性、游戲性的特色,提高新聞傳播對受眾的吸引力。因此,主流媒體在建構傳播體系的過程中,應通過數字技術的應用、移動技術的應用,構建智能化的新聞生成體系,實現對新聞信息的精準化分發和投放,使新聞信息能實現個性化表達。在此基礎上,為了進一步優化新聞的流動性,可以提升新聞的可見度、改善新聞的消費屬性,可以引入短視頻新聞發布、微電影新聞發布等不同的形式,在流動時空中以空間延續時間,以時間換取空間,進入超越時空的軌道,打造大媒體生態發展格局,確保新聞信息傳播過程中信息黏合度進一步提升,借助智能化、融合性的信息促進新聞信息傳播的可持續發展[3]。
流動時空中信息的傳播會表現出多層次交互的特點,信息體量大、信息的復雜化程度高,在信息一次采集后能實現多端口新聞信息的生成,并且在相互轉發和相互評論的基礎上,形成巨大的新聞云傳播模式。新聞媒體面對流動時空特殊的媒介形態,如果無法表現出本身的優勢,實現跨業態的融合,甚至在跨形態融合方面做出深入探索,實現轉型發展,就會陷入發展困境。而新聞媒體在流動時空背景下尋求轉型發展,打造新的新聞產品、拓展新聞信息傳播的空間,能形成對新聞傳播的全領域覆蓋,可以適當地促進新聞傳播效應的優化。但是簡單地創新新聞傳播體系不足以從根本上生成新聞傳播的優勢,主流媒體在構建傳播體系的過程中,應結合新聞關系化的特點,重視新聞信息人文性的彰顯,從而使新聞傳播的影響范圍和空間得到進一步拓展和延伸。在流動時空中,數字媒介的出現和應用將新聞信息資源納入到數字網絡體系中,甚至可以說受到數字媒介的影響,物質世界也被進行了符號化的處理,成為虛擬世界中的一個節點。而在虛擬時空背景下,將人作為核心進行新聞編輯和新聞傳播,就能使新聞信息引發受眾的廣泛傳播,進而顯著提升新聞信息傳播的整體影響效應[4]。
在流動時空中,新聞傳播的形式出現了巨大的變化,所有新聞信息資源因與人存在關系屬性而能被透射出來,主流媒體在尋求智能化、數字化發展的過程中,只有表現出高度人性化、人文化的特色,以人作為新聞信息關系的中心進行調整和配置,借助新聞信息傳播創造人與人之間才能直接有機交互的時空場,形成延伸的關系體系和價值鏈,才能使主流媒體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形成敏感話題資源,進而引發受眾的廣泛關注,使主流媒體信息傳播在信息飽和和信息過剩的情況下,也能形成核心吸附效應,產生聚合流量方面的作用,自然而然的主流媒體新聞傳播也就能產生主流影響力[5]。
在流動時空中,信息呈現出自體繁殖的發展狀態,海量信息的出現遠遠超過了人們的認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信息過剩的問題比較嚴重。在數字媒介的支持下新的時空觀形成,對人們的傳統時空觀念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在此背景下,人們不再關注新聞信息的真相,媒介存在的意義也出現了新的變化,媒介不再是文化宣傳的載體,而轉變為創造和維系個人與社會關系的重要力量。因此,主流媒體探索新聞傳播體系建設的過程中,應該找準時空流動中的坐標,確定新聞傳播的方向,以專業性的傳播增強新聞的權威性和可靠性,從而有效對抗時空流動,凸顯主流媒體新聞傳播的價值。這就要求主流媒體的新聞傳播者在開展新聞傳播工作的過程中,能始終堅持去偽存真的發展理念,主導信息的留存,規避信息傳播過程中出現群體極化的現象,遵循守正創新的基本原則,形成高質量的新聞信息,從而有效促進新聞信息達到高質量傳播的狀態。同時,在開展新聞傳播工作的過程中,要對物質世界賦能,優化信息傳播的物質載體,積極探索物聯網技術、智聯網技術的有效應用,構建社會媒體的新業態。在此基礎上,還要有效控制媒體使用過程中的成本消耗,使主流媒體的自身服務功能、自身新聞傳播治理功能得到逐步增強,從而讓主流媒體新聞傳播能融入到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中,能與社會受眾的生活需求、工作需求和精神需求等實現有效對接,使人們的心理期待得到滿足,在流動空間中真正構建能凸顯主流媒體特色的全新時空生態體系。
綜上所述,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數字技術的深度應用,人們生活的時空狀態也會出現變化,而流動時空的形成會對主流媒體新聞傳播工作的開展產生巨大的影響,使數字媒介下信息傳播方式出現不同的發展方向。因此,在探索主流媒體信息傳播工作的過程中,要準確定位流動時空的影響,在流動時空中積極探索主流媒體新聞傳播模式的發展和變革,促進完善傳播體系的構建,使新聞傳播能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進一步提升新聞傳播的融合深度,凸顯智能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