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仕威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從命題指向上明確指出“表達與交流”包括敘述表現、陳述闡釋、解釋分析、介紹說明、應對交流等,其中就有考試作文可能涉及的幾種文體類型。“敘述表現”,側重記敘描寫類,包括各類散文、通訊報道、人物訪談、調查報告、小說等;“陳述闡釋”,側重論述類,強調陳述事實,擺出問題,闡述原因,指出方法,多見各種議論文。“解釋分析”,側重解釋現象,分析問題,多見各種評論,如新聞評論、文學短評、人物評論等;“介紹說明”,側重介紹事物、說明事理,如各類說明性文章;“應對交流”側重各種交際性文本的寫作,如演講稿、辯論稿、讀書報告、摘要、序言等。這樣可以就某一類展開專項訓練,形成漸進的寫作系列,即使各類相互穿插、并行推行,也能前后照應,彼此勾聯。
就陳述闡釋類的議論文而言,統編教材分別在必修上冊第六單元、必修下冊第一單元、必修下冊第八單元的單元任務后通過知識短文對議論文寫作知識進行了系統而精當地闡述,主要涉及“議論要有針對性”“如何闡述自己的觀點”“如何論證”等內容。“議論的針對性”,是探討議論的緣起。“如何闡述觀點”,是議論的關鍵。讓讀者清楚觀點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如何論證”是推理的邏輯問題,是結構要求,也是議論的保證。這些知識短文,比較重視策略性知識的介紹,即告訴學生如何寫如何用的必備知識,都是要落實的知識。這些短文明確指出議論文寫作需要從知識轉化為能力的諸多“訓練點”。受課堂教學時間所限,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有些知識還需要開發,繼續深化,不斷細化。這就需要根據學情有所取舍,選擇適切的教學內容實施教學。在學生必須掌握又難掌握的地方“重錘猛敲”,通過開發評價量標,細化操作流程,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自己議論水平從“點”到“面”上的進步與提升。
下面對統編教材涉及的三部分議論文寫作知識進行梳理,從而確定適切的寫作教學內容,開發評價量表,細化操作,組織教學。
必修上冊第六單元的議論文寫作知識點是“議論要有針對性”。梳理教材,有以下內容:1.寫議論文要有現實(新聞事件、社會現象、某些問題、某些說法等)針對性;2.要從具體問題的討論中得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結論;3.根據讀者情況選擇內容、調整表達方法等。在這些內容里,哪些知識是一望而知卻難以落實的?哪些知識是不曾知曉又確實有學習意義的?通過學習課文,學生是很容易明白,第1 第3 屬于一望而知卻難落實的知識,第2 屬于不曾知曉卻富有學習價值的知識。
根據這篇知識短文對“議論的針對性”可以設計一個表現性評價量標,從而引導學生在學寫議論文時考查自己是否做到有針對性。擬從以下三個方面評價自己的議論文,是否針對現實,是否針對讀者,是否得出普遍性結論。填寫下表的過程,就是自我診斷與細化過程。

表1
首先,就現實針對性而言,有些內容還需要深入探討。比如,針對新聞事件,要注意把握事件真相,能辨別真偽,不被表象迷惑;針對社會現象,要能透過現象抓住本質,能往深里想一層。針對某些問題,要學會抓住主要問題;就存在的某些說法,要注意其合理性等等。當然,這里列舉的每一種情況都可以單列一課來組織教學。相比其他而言,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問題的主要方面,這些內容對高一學生而言會相對陌生些,所以還需要進一步強化,通過課堂教學進一步落實。例如,對以下現象作本質分析:
話題1:52 歲的魯新林成為湖北輕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歷史上年紀最大本科新生,有人質疑他“浪費教育資源,應該把機會留給年輕人”。
在這個話題中,現象(事物)1:中老年人上大學;其本質(實質)1:弱勢群體的個體權利。現象(事物)2:把教育資源留給年輕人;其本質(實質)2: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所以,就這個問題的討論,不能停留在魯新林這個人和質疑這個現象本身,而要從中老年人上大學的需求與教育資源誰最需要利用的價值比較中去討論這個問題,或者上升到普遍性話題,進行個體權利和社會效益的價值比較,從而作出合理的價值判斷。這就是如何得出普遍性結論的問題。猶如《勸學》《師說》《拿來主義》等文章,分別有“應不應該學習”“應不應該從師學習”“應不應該出國交流文化”的價值比較,所謂的本質分析就是對人類社會現象的價值探討。
再如,《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這是一個怎樣的時代?”是這篇新聞評論的現實基礎。于是,開篇明確指出“這是一個更加注重精細品質和獨特體驗的時代”。就企業而言,確實具備工匠精神。這不是表達目的。作者認為這還是一個時常充滿浮躁風氣和短視心態的時代。從單個企業到全社會,都需要工匠精神,所以文章最后指出,我們不必人人成為工匠,卻可以人人成為工匠精神的踐行者,即“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文章既有現實針對性,又具有輿論導向性,從現象入手,形成具有普遍意義的結論。
必修下冊第一單元知識要點是“如何闡述自己的觀點”。梳理教材,主要有這樣一些知識:1.闡述自己的觀點,首先要想明白;2.闡述觀點時,要表述清楚自己的意圖;3.闡述觀點后,還要說服人;4.闡述觀點時,要轉換看問題的角度。哪些內容需要課堂教學來強化?這需要根據學生的情況作出選擇。如果學生都知道在闡述觀點時要轉換看問題的角度,那就沒有必要在這一點上花時間和精力去訓練。知識中第1 點,闡述觀點前,怎樣才算想明白?需要大致把所要考慮的要點羅列出來,然后作比較,再確定。如果學生不能勾勒出簡略的思維導圖,就不算想明白。比如:
話題2:孟子勸說齊宣王“發政施仁”,認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對實現理想社會的設想,在今天看來又什么可資借鑒之處?又有哪些不足?
首先,結合“闡述觀點,要先想明白”的相關知識要點,通過表格形式讓學生對話題2 的內容進行思考,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思考內容和過程作出自我評價,考查是否想明白。如下表:

表2
其次,在寫議論文時,知識中第3 點還需要進一步強化,“如何才能說服人?”這個問題需要深入探討。需要在課堂上跟同學們一起討論,從而形成一致性結論。或者從反面思考,哪些因素會影響到說服力。比如概念不一致,理由不充分,邏輯有問題,事例不典型等等。可以開發出相關量標,這樣分析問題更透徹,邏輯更嚴密。見下表:

表3
在這些要討論的內容里,又要根據學生實際做出選擇。哪些內容需要繼續追問?即就其中某一點再深入進去,有針對性地加以訓練,保證在這個“點”上有突破。
比如,關鍵概念的問題,如果出現前后不一致,就會前后矛盾,相互抵牾,因為前后討論的根本就不是同一類事物(事情)。如果講的內容“不在同一頻道上”,那又怎能說服人?寫議論時,從材料中的話題向文章觀點的轉換過程中,會出現關鍵概念不一致;提出觀點后論證或闡述過程中,關鍵概念與觀點表述有時也會不一致。為了避免前后不一致的現象,可以運用問題鏈的形式對這些“概念表述差異”進行風險預估,然后判斷關鍵概念能否接受,從而避免關鍵概念前后不一致的問題。比如,魯迅《拿來主義》中就有“送去”“拋來”“拋給”“拿來”等概念,只有區分了這些概念,才可以準確地展開論述。平時,議論前可以運用下表對關鍵概念進行差異分析:

表4
再如,考慮理由是否充分時,也可以引導學生對理由做出分析,引導學生拓寬理由的角度,想辦法建構一組理由。比如,收集多種“他人的看法”,分解“他人的看法”,并從角度上加以檢驗,從而避免理由單一不充分。在習作修改過程時,可以梳理自己的文章,用表格的形式,羅列出理由、理由的角度以及證明的觀點,從而明確自己的理由是否充分。經過多次訓練,學生在用理由證明觀點時,就能恰當地多角度分析問題。以蘇洵《六國論》為例,引導學生分角度提理由,并“解剖”自己的文章。

表5
在寫議論時,除了考慮闡釋的理由充分外,還要審視各個理由之間是否合理,內在的邏輯性是否恰當,有沒有出現矛盾、重復和交叉的現象。需要學生對自己的習作作如下表格的具體分析。在梳理自己作文的基礎上,針對問題展開討論,提出修改方案,從而明晰作為證明的理由之間要注意的問題。

表6
必修下冊第八單元討論的是“如何論證”。有這樣一些知識:1.要讓讀者信服意見、觀點或主張,就要展開論證。2.有了觀點,就要考慮選擇合適的論據支撐論點。3.一些常用的論據類型,如事例和數據、權威意見、常識與普遍規律以及個人經驗等。4.論證時,要對論據進行解說與分析,建立論據和論點之間的關系。5.有類比、對比、演繹、歸納、因果分析等論證方法。
高中生在展開論證時,通常掌握較好的內容主要是論證結構和論證方法。從結構來看,一般認為“總分式”“并列式”和“遞進式”,這些易掌握。從論證方法來看,類比、對比、歸納、演繹、因果分析也基本沒問題。學生論證時,通病是不善于建立論據與論點的關系,常常出現論點與論據兩張皮的現象。在如何論證的問題上,需選擇論點與論據的緊密聯系為教學重點,在此著力,加以突破。怎樣讓學生學會在論證時建立論點與論據之間的關系?通常可以引導學生解剖佳作,并診斷自己的習作。通過表格梳理內容,并作論點與論據的相關性分析,并嘗試運用體現論點與論據相關性的標志性語言。

表7
開展此類相關訓練,可以提高學生論證水平,處理好論據與論點的關系,做到嚴絲合縫。為了論證的嚴密,在寫議論文時還要有辯駁意識,心中藏著一個“論敵”。如以下作文題:
全國政協委員提出《關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教育部官網回應,將從加強體育教師配備、加強學校體育制度頂層設計、深入開展健康教育及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問題研究等方面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從而培養男性青少年的“陽剛之氣”。該新聞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你贊同這個提案嗎?請按以下步驟,先將你的思路呈現出來,再寫成一篇辯論稿。
可以先引導學生對辯論稿寫作有個初步認識,即至少明白從哪些角度表明自己會寫辯論稿。根據逆向設計理論,設計如下評價量標:

表8
為此,在實際寫作時,還需要考慮以下要點:第一步:理解對方,形成追問。1.對方的主要結論會是什么?(知道對方想要說服你接受的是什么)2.理由和結構會是什么?3.隱含條件和特定情境會是什么?第二步:評估對方,找出漏洞。1.這些理由是不是可以接受?(事實主張的評估、定義和價值判斷,以及資訊來源是否可信度)2.推理是否證成其結論?(這個證明是強是弱?)3.是否有其他相關的原因和論證影響到這個判斷?(考慮論點是否有被替代,其論證過程是否有更好的被替代?其論據是否有補充性選擇甚至替代性選擇?)第三步:逐一駁斥,立論成文。
議論文寫作教學內容的確定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學生最需要的是什么?有哪些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需要開發?怎樣開掘教材中的知識?這需要在平時教學過程中,用好教材,可以從經典作品中提取,以讀促寫;同時,從知識短文中獲取,抓重點難點;另外,在訓練中總結知識,以練促寫。
講好詩詞故事應凸顯詩性審美。“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瑤臺十二層。”李商隱的這兩句詩形象地揭示了詩性之美。雪月交光,瑤臺之上,盡管朦朧,卻又那么深刻地投影在我們的精神世界中,這就是詩詞文化在我們內心的人文投射。梁啟超在談詩意之美時說:“拆開一句一句叫我解釋,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我覺著它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種新鮮的愉快。”他說的就是詩性審美特質帶給我們的文化體驗。李商隱這兩句詩,從文采上看清新脫俗,意象明麗。瑤臺作為傳統文化的固定意象,也飽含了許多歷史信息。“會向瑤臺月下逢”“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等詩句都運用了“瑤臺”的歷史意象。短短兩句詩,已經把詩性審美和史韻縱橫做了文史交融的呈現,詩如月,史如雪,月在中天明艷半空,雪落大地,輝映月華,更顯厚重與蒼茫。
——王子龍 《中國教育報》2023 年01 月29 日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