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嬌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 重慶 400065)
旅游體驗研究源于“體驗”一詞的引入。所謂體驗,尤以Dilthey提出的“生命之流”的說法為最直接來源[1],如今這一概念已在哲學、心理學等領域得到廣泛闡述,雖然各學科的釋義各有差別,但共識有二:實踐和領會,這與旅游的體驗屬性不謀而合。正如楊振之所言的“體驗與旅游相伴而生,旅游的過程就是體驗的過程”[2],旅游業也因此被認為是典型的賣體驗的產業。基于此,Boorstin首先將“體驗”一詞引入旅游學,并將其定義為一種流行的消費行為[3],隨后國外學者分別從社會學、歷史學等視角進行了討論。
1998年,Pine II提出了體驗經濟時代,謝彥君隨之在國內首先提出旅游體驗這一研究范疇,指出旅游本質上是一種文化體驗活動,并強調旅游體驗是旅游世界的核心,它能駕馭整個旅游研究思想和旅游學科[4]。之后國內學者紛紛從不同角度剖析了旅游體驗的本質和內涵,諸如楊振之的“詩意棲居說”、謝彥君的“暢爽感受說”、張凌云的“非慣常環境說”、吳必虎的“游歷說”、王寧的“本真性說”等。在此,筆者對旅游體驗的相關概念進行了內涵梳理(見表1),并通過圖1清晰地呈現它們之間的關系。

圖1 旅游體驗相關概念的邏輯示意圖

表1 旅游體驗的相關概念
基于以上分析,旅游體驗研究對充實學科基礎理論的長遠意義逐步凸顯,并成為旅游學術界的核心領域之一。在學術研究持續深化的關鍵階段,梳理既有文獻的知識脈絡具有重要作用。為規避定性述評存在的主觀性強、容易疏漏等問題,本研究將基于知識圖譜實現對主題文獻的定量梳理和可視化呈現,以客觀展示其發展脈絡和前沿動態。
在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以主題“旅游體驗”進行檢索,共得到869篇期刊文獻。通過研讀內容以除去筆談、書評等非論文文獻,最終得到有效題錄數據767條,每條題錄數據均包括標題、作者、關鍵詞等信息,數據更新截至2022年1月1日。
在多樣化的可視化軟件中,本文選用近年來極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CiteSpace5.5,該工具操作簡便、運行快速,能夠挖掘、分析、構建和顯示知識的發展進程與結構關系,并探尋其演變規律。
主題文獻在連續時間軸上的分布情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理論發展的水平和速度。由圖2可知,1999—2005年,旅游事業在改革開放中的發展布局和體系建設初見成效,專題研究的應用性導向突出,缺乏對其體驗內核的深刻闡釋。伴隨著旅游管理學科布局的逐步完善及《中國旅游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等的戰略推進,旅游體驗研究自2006年起呈現明顯的增長趨勢。2015年以來,得益于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為統領的法律體系的護航,加之帶薪休假制度、世界旅游發展大會等的多維助力,該領域的年文獻發表量加速增長,其后熱度不減。縱觀國內旅游體驗研究二十余年,其蓬勃態勢不言而喻。

圖2 序時分布圖
主題文獻在地域上的分布情況可顯示該學術范疇在不同地域的分布特點及地域間的科研差異。據統計,廣東、北京、江蘇、四川和遼寧的文獻量占總數的40.02%。總體上看,旅游體驗研究集中在中部和東部沿海地區,且呈現出“東多西少”的形態表征,這一現象既與各地區的旅游產業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也與教育、科研等資源的分布情況聯系緊密。
作者是學術科研的能動主體,對其進行統計分析能夠探測特定領域的研究深度、廣度等分布信息。本文的數據集文獻共有1218名實際作者,涉及709個發文機構。表2中高產作者的研究領域覆蓋了從基礎理論到開發應用的多個層面,且既有成果表現出宏大敘事特點,致力于探索旅游現象中的通則性知識;由圖3可知,研究機構中的高等院校占據絕對比重,尤以東北財經大學、陜西師范大學、中山大學、海南大學等為代表,其學科背景多以地理學為先導,再至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的集群生發,而且作者是影響機構發文數量的重要因素。

圖3 合作網絡圖譜

表2 高產作者信息
進一步開展作者與機構的合作網絡分析后可知,該領域少有的學術聯結主要以作者的社會關系、單位變遷等因素為依托,尚未形成豐富穩定的研究團隊,而且機構間的合作程度較低,相互間的合力較小,且多呈現為分散性研究,這制約了主題研究的多元化發展。
關鍵詞是文章核心觀點的總結提煉,對此開展數理分析有助于厘清對應范疇的學術脈絡。經統計,本研究的數據集文獻共有關鍵詞3194個,非重復關鍵詞1953個。進一步開展時區視圖分析以基于時間維度展示旅游體驗領域的知識演進過程,結果如圖4所示。
由圖4可知,2005年前的關鍵詞數量極少,體驗經濟與旅游產品的組合促使旅游體驗研究起步;隨后十年間,該領域涌現了大量主題,滿意度、真實性等議題豐富;2015起,旅游體驗研究基于活動性質進行了更多的分類研究,時間跨度也有突破,研究方法亦有延展。本文綜合對具體文獻的內容分析,分類主題如下。

圖4 關鍵詞共現時區視圖
(1)基礎理論
旅游體驗研究本身涉及跨學科屬性,而且其形成過程具有綜合、交織、多變等特質,故領域內的理論建構常常借鑒和吸納關聯學科的學術成果。鑒此理路,學者們在對相關知識碎片的持續整合中,立足于反結構、共同體等理論視角不斷豐富著領域研究的內容構成,推進了旅游體驗研究的范式化取向。
本文通過進一步理論溯源發現,既有理論視角多與社會學高度關 聯,諸如圍繞異質性景觀,以視覺為感知方式的凝視理論;審視旅游地的舞臺本質,以身體表現為媒介的表演理論;立足情境化實踐,以身體的移情共感為依托的具身理論;等等。此外,也有部 分來自地理學、經濟學的理論架構,例如聚焦目的地空間形態,檢視旅游場域演化過程與機制的空間理論[5];重視關聯要素的互動效應,研判產業聯系及其增力的耦合理論;等等。此外,國內此類研究的領軍人物主要有謝彥君、王寧、鄒統釬等,他們的研究多是對MacCannell、Cohen等學者理論的本土化應用,進而形成了諸多原創性和引領性觀點,對后續研究影響深遠。
(2)內在機理
旅游活動是連續性的過程,旅游體驗與此相伴相生:從行前的計劃預期,到行中的在場感受,再到行后的回顧追憶。遺憾的是,當前國內旅游體驗的內在機理研究暫未架構起完整的“旅游體驗流”的綜合性知識框架,而更多分散在其屬性、層次、類型、影響因素等的解讀中,它們都對應著時間結構中的在場或追憶范疇,缺失對預期階段的考量——預期體驗的構成要素、邏輯向路、價值效用等均未涉足。
旅游體驗是基于“身體-主體-實踐”的互動結果,具有具身性、情境性、流動性、生成性等多重屬性[6],既有娛樂、教育、逃避、審美等的橫向分類,也有知覺、認知、情感、回歸等的縱深分類。基于此,眾多學者針對旅游體驗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熱烈探討,包括以資源和產品為代表的目的地因素,以認知和感官為代表的個人因素,以及以技術、同伴為代表的環境因素等。為促進旅游體驗質量評價服務于產業發展,李萌等還深入辨析了其內涵維度,并開發了對應量表以指導目的地的開發、管理和營銷實踐[7]。
(3)開發應用
從現實困境來看,旅游體驗的生成伴隨著一系列兩難議題,如游客數量與體驗質量的平衡、旅游開發與資源保護的權衡、整體統籌與局部自主的制衡等,又如游客訴求與居民利益間的沖突、獨立管轄與區域協調間的矛盾等。對此,眾多學者圍繞資源景觀、產品服務、市場營銷等的開發設計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包括以生態保護、非遺傳承等為內容的引力打造,以文創融合、線路規劃等為依托的要素供給,以及以需求導向、技術創新等為路徑的市場銜接等。這類研究的基礎邏輯在于劃分旅游活動類型以開展體驗模式設計,如自駕、民族、宗教、黑色等均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上述分類存在明顯的標準不一、類型交叉等問題,而且不同類型旅游活動的體驗研究間缺乏對話。
此外,魏翔等學者結合中國旅游業的特色現象和新興業態—旅游休閑化、“旅游+”融合、旅游產業園、數字旅游/元宇宙等[8],以旅游體驗價值共創為核心,提出了關聯要素的整合思路,旨在深化實踐應用與理論研究的雙向互動,推進生成旅游業的實踐邏輯和專有理論。
(4)研究方法
旅游體驗研究在學者們的質疑批判中逐漸從現象學哲學走向了實證科學,常用的分析工具包括期望-效價模型、IPA方法、游憩體驗偏好量表等,而且近年來的方法應用更趨多元,尤其是在旅游體驗的實時測量中,除傳統的自我報告法外,還融入了能夠獲取客觀情感數據的生理心理學方法[9],具體包括皮膚電分析、面部肌肉活動分析等,這些方法與GPS等的對接應用是目前國內外的技術熱點。
概括而言,旅游體驗領域的研究方法以定性為主,定量研究不足。誠然,旅游體驗可被看作綜合性的心理感知,其概念核心包括在場、現時與情感累積,在這一層面,定性研究更能反映 活動主體的本我性,具體方法包括案例研究、話語分析、理想型法、扎根理論等,其中,案例研究和內容分析最為常用。旅游體驗也可指向旅游者的整個旅游經歷,這一過程由旅游活動的系列要素共同構建,故采用定量研究更能明確各要素的價值定位,并據此進行改良設計和方案優化,具體方法包括因子分析、聚類分析、結構方程模型及點格局分析等,其中點格局分析為宏觀旅游體驗研究提供了思路。
(1)從時空分布來看,旅游體驗研究在二十余年間經過了萌芽和成長,逐步走向多元化發展,期間構筑了自身的概念體系和知識框架,研究熱度依舊;其成果的地理分布呈現“東多西少”的總體表征,這主要取決于各地旅游產業、科研資源等先行條件。
(2)從作者機構來看,主要的研究團隊呈現以某個學者為中心的共性形態,而且高度依賴謝彥君、馬耀峰、孫根年等核心成員,又因作者是影響機構發文量的主要因素,故上述學者所歸屬的東北財經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等高校是主力研究機構。總體而言,該領域研究團隊、合作機構間的關聯度較低,主體間合力不足。
(3)從方法運用來看,早期研究以定性方法為主,主要解決內涵界定、量表建構等議題,后在實證主義影響下,學界對數量規律、發展預測等定量研究的關注逐漸增益,并納入了現象學、生理心理學等多元方法,但總體上的定量研究仍顯不足,而且采用定性與定量方法相結合的綜合性研究尤為缺乏。
(4)從研究內容來看,旅游體驗的核心概念體系已基本成形,建立了“預期-在場-追憶”的序時邏輯,同時旅游體驗的內涵構成、中介變量、影響因素等成為近年來該領域的重點命題,而分類旅游者的旅游體驗、創新思維(智慧視聽交互、大數據分析等)的適應性運用等,是現今的前沿方向。
(1)深化既有的理論研究,拓展跨學科、多學科研究。國內旅游體驗研究早期成果多涉獵社會學理論,由此可進一步發掘旅游體驗研究與社會學相關理論的橫向關聯,包括功能論、沖突論等,并在縱深上建立起各理論的結構聯系,進而探究各參與主體間的利益機制、旅游資源活化和文創產品開發的策略方案等。此外,還可進一步擴展視野,積極且靈活地借鑒、吸納、融合相關學科的方法和成果,進而開拓跨學科乃至多學科的全新知識領域。
(2)增強作者、地區等的互動關系。核心學者/機構應立足于已有的學術資源與合作關系,在內部通過資源整合、信息互通等方式加強聯系,形成相對穩定的團隊聯結;在外部則通過資源共享、利益互換等方式擴展社會聯系,建立更為豐富的關系網絡。此外,國內旅游體驗研究在地區上分布失衡,主要集中在中部及東部沿海省市,同時缺乏跨地區的整合研究。未來研究應更多關注西部地區的差異化旅游體驗,加強對跨區旅游中體驗需求、過程設計、環節銜接等的深度發掘,為促成區域間的聯合開發提供方案。
(3)深化對現代信息技術、生理心理學方法等的綜合應用。例如,網絡爬蟲技術可快速獲取研究主題的海量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可高效處理和分析數據信息,虛擬現實技術可為實驗研究提供條件支持等;同時,在旅游體驗的實時測量中,可通過綜合自我報告法與視線追蹤技術、皮膚電分析、面部肌肉活動分析等生理心理學方法,共同呈現游客對旅游體驗的主觀認知與客觀反映;而旅游體驗的實時測量與GPS等地理信息技術的結合,對于解構旅游體驗的時空變化、分析景區景點的空間表達、促進旅游產品的創新設計等均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