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金鵬
[摘 ? ?要]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基于“大概念”實施“大單元”教學,是信息技術課程意識的覺醒,也是信息技術教學理念的革新。在教學實踐中,要立足教材建構“大單元”教學內容,立足整體展開“大單元”教學過程,立足遷移助推“大單元”教學應用,立足反饋優化“大單元”教學評價。基于大概念視角,實施“大單元”教學,能促進學生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的生成,能發揮信息技術學科的育人功能,彰顯了信息技術學科的育人價值。
[關鍵詞]信息技術;“大單元”教學;“大概念”視角
傳統的信息技術教學往往是一種課時教學,這種教學關注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單個知識點,因而這種教學也被稱之為“點狀教學”。這種以“課時”為組織單位、以“點狀知識”為載體單位的信息技術教學,其封閉化、固化等弊端逐漸顯現。從發展學生的信息技術高階認知、高階思維等視角出發,立足于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自主性、自能性的學習力視角,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從傳統的“課時教學”“點狀教學”轉向“大單元”教學、“塊狀教學”。為此,教師可以基于信息技術學科“大概念”的視角,去整合、融通相關孤立性、零散化的知識,實施“大單元”教學,進而促進學生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的生成。
一、立足教材,建構“大單元”教學內容
當下的信息技術教材,是以“單元”作為基本編寫單位形成的,這為教師實施信息技術“大單元”教學提供了條件、可能,也是教師實施信息技術“大單元”教學的重要載體、媒介。作為教師,要深度研究教材、把握教材,對教材的內容、編輯意圖等進行深度解讀,從而讓教材內容層次化、結構化、系統化,為學生“大單元”學習提供可能性。“大單元”不同于教材單位,教材單元是靜態的,而“大單元”則是動態的。為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將教材中的單元內容進行分割、重組、統整、融合,以便讓“大單元”教學內容更適合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
因此,實施信息技術“大單元”教學,教師是“用教材教學”而不是“教教材”的。但毋庸諱言的是,“教材”是教師實施“大單元”教學的重要載體,但卻不是唯一載體。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教材單元內容進行刪減、補充、完善。從這個意義上說,信息技術“大單元”教學中的“單元”不僅僅是指“教材單元”,更是指超越教材單元的“組織單元”,是一個“教學組織”的概念。教師要根據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需求,充分發掘相關的課程資源、素材等,并使之與教材單元內容整合起來。如此,教學“大單元”內容才是一種有活力的內容。如教學蘇科版七年級第三章“數據統計與分析”這一單元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際,對數據處理與統計的基礎性功能進行補充、拓展、延伸,同時將基礎功能和高級功能等相關內容進行統整,使得數據統計與分析這一單元的教學內容統整為一個整體。在整體性、系統性、結構性研讀信息技術教材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于思維導圖、概念圖、韋恩圖等將這一部分內容的主干直觀化、可視化呈現出來,將零散性的知識點有序地組織起來。可以呈現“大概念”與“小概念”的關系,可以呈現“并列概念”的關系,可以呈現概念的分化過程,也可以呈現概念的整合、歸納過程,等等。通過對“大單元”學習內容的直觀表征,能讓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更主動、更直觀、更有方向性、針對性和實效性等。通過對“大單元”學習內容的整合,還能讓學生直觀地把握“大單元”學習內容之間的關系,從而提升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有效性。實踐證明,建構“大單元”學習內容,有助于促進學生信息技術整體性、結構性的學習。
研讀教材不僅要把握單元教學內容“是什么”“有哪些”,更要考量這些內容的意義和價值。即“為什么要教學這些內容”。同時,還要從方法論上去思考、探究“怎樣教學這些內容”等等。對“大單元”內容的解讀,有助于構建學生整體性學習的通道,促進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積極遷移。
二、立足整體,展開“大單元”教學過程
實施信息技術“大單元”教學,要立足于信息技術知識整體。作為教師,不僅要研讀教材,更要直面信息技術知識整體。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學科“大概念”為載體、為錨點,扎實“大單元”整體性教學。實施“大單元”整體性教學,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其一是“教結構”“學結構”階段;其二是“移結構”“用結構”階段。為了促進“大單元”教學,教師可以采用一種“項目化”教學方式,以項目化“大單元”教學主題作為統領,統攝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
用項目化“大單元”教學主題來統領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還要求教師要設計研發整體性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只有從“學什么”“怎樣學”兩個維度來實施整體性“大單元”教學,信息技術“大單元”教學才能真正發生。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大主題”等“大概念”的統領下,設計研發相關的主問題、核心問題、關鍵問題,設計研發相關的問題鏈、問題串、問題群,設計研發相關的主任務、核心任務、驅動性任務,來組織學生的信息技術“大單元”學習活動。如教學蘇科版七年級第四單元的“應用文檔設計與制作”這一部分內容時,筆者就立足于教材中的要求“應用文檔”,設計研發了整體性的“大單元”教學目標:熟悉文字處理軟件,了解特點、掌握要求;利用文字處理軟件設計作品,并對設計的過程和結果作出評價;掌握相關的WPS文件合并方法,對WPS文檔的文字、段落進行編輯,對WPS文檔的頁面進行設置、打印設置、打印預覽等;掌握藝術字、圖片、文本框等的編輯。在此基礎上,整體研發設計相關內容,將“研究報告的制作”“作品的分析與評價”等教材中的相關小節內容整合起來進行系統性教學。在“大單元”教學的“大主題”——“制作一本繪本書籍”統攝下,學生自主設計研發繪本的封面、目錄,自主研發設計繪本的內容,尤其是借助于信息技術對繪本內容進行編輯、文檔美化、文檔彩色打印等。這樣的一種主題性“大單元”活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實踐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實踐積極性。為了促進學生的“大單元”實踐,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還精心設計研發了支架性問題,搭建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支架。如“在設計制作封面”的這個“小小環節”,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你會插入文本框嗎?你能在文本框中插入文字、圖片嗎?你能有效設計制作文檔封面嗎?這樣富有挑戰性、激發性的問題,能喚醒、激活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經驗,盤活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思維、想象,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信息技術學習之中。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呈現出整體性、系統性、結構性的樣態。這樣的信息技術學習樣態,能有效提升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綜合性,發展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綜合素養。
立足整體,實施信息技術“大單元”教學,要求教師要從知識本身出發,組織單元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問題、任務等搭建學生信息技術實踐支架,從而讓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有條不紊、循序漸進、拾級而上,緩解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難度、坡度,提升學生信息技術學習效度、信度,提升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整體效能。實踐證明,實施信息技術整體性、結構性、系統性教學,能讓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與應用等結合起來。實踐過程中,教師要始終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將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主遷移,將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等結合起來。
三、立足遷移,助推“大單元”教學應用
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不僅是一門學科性課程,而且是一門活動性課程、實踐性課程、應用性課程。立足于“遷移”,教師要助推學生信息技術“大單元”的教學應用。通過應用,學生能感受、體驗到信息技術學習的意義和價值。在信息技術“大單元”教學應用過程中,教師通常會跨越信息技術教材的單元邊界,將相關的單元內容進行統整。從這個意義上說,信息技術“大單元”教學應用是一種綜合性、跨界性的教學。這種跨界性教學,往往突破傳統的單元桎梏,將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內容進行統整。可以這樣說,立足于遷移的“大單元”教學應用是名副其實的“大單元”跨界教學。
一般來說,立足于“遷移”的信息技術“大單元”教學應用,往往聯結學生的生活、實踐。因此,在信息技術知識遷移應用的過程中,學生能感受、體驗到信息技術學科知識的意義和價值,能感受、體驗到信息技術相關知識、技術等與生活千絲萬縷的關聯。如教學蘇科版九年級《物聯網識別技術》中的“圖形碼識別技術”時,引導學生認識、理解“圖碼識別”的功能、作用,是教學的一個重點,同時也是一個難點。教學中,筆者向學生呈現了生活中多個場合掃碼的場景,自然引導學生產生認識“條形碼”“二維碼”的內在性學習需求。在此基礎上,設計研發兩個主導型任務:一是探究“條形碼”的識別、應用;二是探究“二維碼”的識別、應用。教學匯總,引導學生借助于自我的生活經驗、學習經驗,對“條形碼”“二維碼”的識別過程、識別機制等進行大膽地猜想。在引導學生認識了“條形碼”“二維碼”之后,引導學生自主建構、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個性化“二維碼名片”等。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遷移、應用相關的信息技術知識,讓學生成為一個“二維碼”的制作者,能有效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實踐力,促進學生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的生成。
信息技術“大單元”教學,能讓學生頭腦中存儲相關信息技術知識變得富有層次性、結構性、系統性。作為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的信息技術知識生活化,要將信息技術相關的小概念集結成大概念,從而形成信息技術育人的整體性觀念等。基于“大概念”視角的“大單元”教學,能讓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從知識傳遞走向學科育人。
四、立足反饋,優化“大單元”教學評價
初中信息技術“大單元”教學,不僅要立足于單元教材、立足于單元整體,更要立足于反饋,要優化“大單元”評價。優化“大單元”評價,要求教師要給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提供展示的平臺。作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輪轉式展示”“代表展示”“抽號式展示”“小組PK”等。通過評價,增進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積極性。對于優秀的學生,教師還可以建立“表現卡”“檔案袋”等,對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進行記錄。通過反饋,促進學生信息技術學習過程、成果等的分享。在積極的評價中,能引導學生對自我的信息技術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審視,從而促進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走向自覺。
對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進行反饋、評價,一方面要求教師要把握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重點、難點等相關內容;另一方面要求教師要把脈學生的具體學情。為此,教學評價要從傳統的“標準化”“統一化”評價走向“層次化”“差異化”。評價要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對于不同的學生,教師可以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為此,教師在實施信息技術整體性教學的過程中,要設計研發多樣化的評價指標,將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結合起來,將形成性評價和診斷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等結合起來。作為教師,不僅要對學生的信息技術進行評價,而且要引導學生進行信息技術自評、互評,讓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評價多樣化、多維化。如教學蘇科版七年級的“演示文稿的設計與制作”這一部分內容時,筆者就設計了豐富性的評價表,優化評價內容、豐富評價形式、拓展評價主體,從而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學、促進功能。評價不僅關注“高能型學生”“大眾型學生”,而且關注“關注型學生”。評價不僅關注整體性文稿的結構性設計,而且關注整體性文稿中的相關細節,尤其是一些重點細節,如演示文稿中的自定義動畫、插入圖表、插入相關超鏈接,等等。對于這些內容的反饋、評價,不僅要從技術的視角展開,而且要從藝術的視角展開;不僅要著眼于學生演示文稿的內容,而且要著眼于學生演示文稿的形式,等等。在評價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創新,對于學生的創新性設計研發要給予積極的肯定。對于學生的信息技術評價反饋展示來說,評價不是為了證明,也不是為了甄別和選拔,而是為了促進和發展。
信息技術“大單元”評價立足于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整體。作為教師,要關注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目標,對照目標引導學生對自我的信息技術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審視、反思。作為教師,要站在學生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發展的視角、站在學生信息技術學習力提升的立場來引導學生評價自我的信息技術學習。通過評價,培育學生的信息技術眼光、大腦,讓學生形成信息技術思維方式、行動方式。借助于評價,讓學生成為信息技術的終身學習者,成為信息技術相關問題的解決者,從而彰顯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價值、意義。
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基于“大概念”實施“大單元”教學,是信息技術課程意識的覺醒,也是信息技術教學理念的革新。作為教師,在把握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以及學生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發展的基礎上,結合教科書內容和學情分析等,對學生的相關信息技術學習內容進行整體性設計、研發、實踐,能促進學生將信息技術學習“所知”“所能”“所為”等融為一體,形成一種整體性的生命實踐活動。“大單元”整體性教學,突出了信息技術學科的育人功能,彰顯了信息技術學科的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徐偉東.例談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程序設計教學策略[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2(5).
[2]張文祥.指向深度學習的高中信息技術單元教學實踐研究[J].教育信息技術,2021(10).
[3]趙明陽.維方法的遷移與程序設計教學[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0(7).
(責任編輯:呂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