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陽
(重慶對外經貿學院 重慶 400000)
從發展歷程來看,影視演出的出現要晚于戲劇演出,不過,二者都是表演藝術,影視演出繼承了戲劇演出的許多方法和理論。影視演員是通過熒屏進行形象展示,演員可以塑造影視作品涉及的各個人物,同時,根據情節的發展詮釋人物的命運,是一個嶄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影視演員的基本特征就是能夠表現大銀幕的人物形象,其表演具有較強的鏡頭感,可以全面表現人物性格,讓觀眾從不同的角度看待演員所飾演的人物。
戲劇表演指以戲曲、歌劇、話劇為內容,通過綜合運用各種藝術形式達成表演目的的藝術形式。通常情況下,戲劇表演出現在一定的舞臺環境之中,以表現戲劇作品的基本情節及人物特點。專業的戲劇演出要求戲劇表演者掌握相應的劇場演出技巧,具備相應的心理素質。從踏上舞臺的那一刻起,表演者就必須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角色的演繹之中,而且,不管難度多大,都不能終止演出,戲劇表演的全部流程都是一氣呵成的。劇場演出的基本特性表現為,觀眾可以透過表演者的聲音或動態來確定人物的心理特征,并與劇中的人物對號入座。
當演員收到劇本的時候,首先要對劇本進行再創作,無論是電影演員還是戲劇演員,都要運用平時積累的生活素材對劇本進行再創作,只有經過了再創作的表演才可以體現生活化的人物特點,塑造更為豐滿的形象。在這個過程中,戲劇演員或者電影演員必須分析劇本,二者分析劇本的目的也基本一致,即獲得對劇本內容和劇中人物的真切認知,以便在表演過程中利用自身的再創作揭示戲劇或者電影所蘊含的思想。同時,在全面認知角色的基礎上,認知演員與角色之間的差異,并利用演員自身的生活經歷和表演技巧,努力縮小演員與角色之間的差異。不管是影視演員還是戲劇演員,在表演的時候都必須運用自己的表演技能,要想有好的作品,演員必須從自身的實際狀況入手,以自身的體驗為基礎進行表演。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指出,在某種意義上,演戲就是演員行為的表演。由此可見,無論是戲劇演出還是影視表演,演員的行為都是核心。透過演員的行為組合,我們可以判斷一位演員的藝術功底,及其保持表演心態、表演語言和表演動作統一協調的能力。每位人物的喜怒哀樂都不同,即使是同一人物,身處不同的環境和情境中,其情感變化也會不同,因此,對行動三要素作出科學合理的組織是所有影視演員和戲劇演員必須掌握的技巧,單調的行為線會導致演出過程枯燥乏味,沒有感情色彩。
首先,非獨立性技術的介入使影視藝術產生了非獨立性,這是其第一個特點。當代戲劇最主要的構成元素是演員、腳本、時間、地點和聲響、照明、服飾、道具等,如同波蘭話劇革新家耶日·戈洛托夫斯基所說:拋棄一切手段,只要有觀眾和演員這組關系存在,戲劇就存在。可見戲劇有極大的獨立性,而影視表演就沒有這種獨立性。影視表演中,演員在攝像機前表演,導演透過鏡頭的拍攝記錄演員表演的影像,再把不同時間背景下的不同鏡頭通過剪輯拼接在一起。表演者在攝像機的鏡頭前進行的表演只是導演所掌握的原始素材,從這一點來說,電影是各種鏡頭的組接、各個空間場景的變換和不同的拍攝技法綜合而成的,沒有這些元素的綜合就沒有電影,所以,電影無法脫離電影技術而單獨存在,這即“非獨立性”。這是相對一般表演的特點而言的,這大大削弱了其表演的“三位一體”特性。
其次,相對于傳統舞臺演出來說,影視演出更有生活實感。戲劇也崇尚生活實感,不過,影視更崇尚現實生活,更有生活實感。匈牙利電影美學家巴拉茲說,影視藝術是一個“微相”的藝術形式,是在顯微鏡之下的表演,導演利用攝像機取景,然后將其放大幾倍、幾十倍或數百倍,然后再展示在大銀幕上。即使是表演者很微小的動作和眼神變化,觀眾也能看得一清二楚,所以,它是一種“微相”的表演。如此來看,電影演出比戲劇舞臺上的演出更注重生活化和生活中的真實感。對生活實感的極致追求,就造成另一種現象,即非職業演員的問題。一場優秀的、完整的舞臺表演是不能有非職業演員的,但在影視劇中,這種情況就可以存在。導演可以借用非職業演員的形象、氣質或某種生活技能完成角色的創作。導演可以起用一個不會演戲的人,通過鏡頭的組接技巧使觀眾在影片放映時看不出其非專業性。
第一,劇本必須遵循空間與時間高度集中的規律。戲劇演出受舞臺條件限制和演出時間限制,所以,劇本不可過長,角色不可太多,場面變換也不可太多,劇本情節發展必須高度集中。劇本的分幕、分場就是其集中度的表現。“一幕”指情節發展中的某個大片段,“一場”指大的片段中空間結構的變化,或時間的間隔。在藝術結構上,戲劇文學作品與話劇、戲曲比較,在創作時間與空間等方面都更加自由,它可以不受時間與空間的約束,先突出重點事件,并將次要的事件推至幕后。
第二,戲劇要有集中的、尖銳的對立問題。戲劇是反映現實生活中的對立問題的藝術,是通過展示對立問題來發展劇情和刻畫角色的,同時,戲劇要把對立問題作為劇情發展的主要線索。所以,沒有問題就沒有戲劇。所有文學作品都要體現社會中的矛盾沖突,戲劇作品要體現得更集中、更明顯。古今中外所有杰出的戲劇文學作品都集中地體現了社會中的問題。劇本對立是指社會沖突的表現方式,這種沖突有必然的發展變動過程,這種過程形成了戲劇的情節結構。通常來講,戲劇的情節結構可包括開始、進展、高潮和結尾四大部分。開始部分起著說明角色關系和提示觀眾對立沖突即將產生的功能。開端“開”得好,就可以逐漸引出問題,牢牢地抓住觀眾。發展則是指對立沖突向前發展。戲劇發展常常是波瀾起伏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持續地激起新沖突,逐漸將對立沖突推向頂峰。高潮指矛盾沖突發展到高潮,并發生劇烈變化的狀態,使人物性格及劇本的中心思想得到完整呈現。結尾既是劇情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對立的社會矛盾的解答。有的多幕戲在第一幕前面有序幕,結尾后面有尾聲。序幕用于說明歷史背景、角色來歷以及情節發展的原因,尾聲往往和序幕相呼應,對劇本的思想內涵作提示,引發人們的思考。
第三,戲劇文學作品通過角色本身的話語和行為來表達其特點。戲劇演出的核心固然是舞臺,而處于舞臺核心的則是角色的話語表現。塑造戲劇人物形象的基本方式就是通過人物的話語和行為,“戲中角色之被創作出來,不過是借助他們的臺詞,即單純的口語,而并非敘事的話語”(高爾基語)。在戲劇文學作品中,情節的展開,對人物形象的提示,作者對角色和事件的判斷與表達,通常通過角色說話的方式來實現。所以,戲劇文學話語的基本特征一是有高度的個性特點和豐富的藝術表現力,二是準確、含蓄,易于調動人的聯想,三是語句鮮明生動,朗朗上口,清亮入耳。
從藝術概念上來看,影視表演和戲劇表演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影視表演崇尚真實性,通過完美的視覺效果突出情節的發展;而戲劇表演則比較崇尚表演者內在的情感波動及其表現,演員在現場表演的時候能夠與臺下的觀眾形成心靈的共振。戲劇表演的重點在于塑造人物形象,人物形象隨著事件的發展而變化。但是,戲劇與影視塑造角色的媒介不同,所以,表演者在戲劇與影視劇中演繹角色的方式就不同。從劇本來看,即使是同樣的劇本,影視表演和戲劇表演對演員的要求也有所不同。電影表演要求演員在詮釋人物性格的時候必須加入一定的情境,把人物作為情境的一部分;話劇表演者則處于規定情境之中,其表演要時時與規定情境進行良性交流。
影視表演比較強調場景的真實,戲劇表演則重視心靈的真實。從藝術形式上來看,電影表演側重于寫實,而戲劇表演則強調寫意,所以,二者在演員的表演手段的運用方面有所不同。影視表演的演員只能間接與觀眾交流,觀眾在銀幕上看到的往往是拍攝得比較協調的畫面,并且,這些畫面經過了美術處理及加工,故事內容也經過了修改,而氣候、工藝等方面的因素也會對影片的制作過程產生很大影響。總的來說,由于影視拍攝并不是完全根據劇本所講述的時間和地點進行的,而且受資金、拍攝時間、拍攝設備等因素的影響,影視劇拍攝往往存在斷斷續續的情況,不像一般戲劇演出那樣一氣呵成,所以,它要求演員較好地刻畫人物情感。而戲劇表演的場地一般都處在室內空間,即使是雷電、大雨等不良天氣也對戲劇演出沒有影響。例如,影視中有一個面對朝陽的場戲,對于這組鏡頭,編導和攝影師必須挑選一個雙方都認可的天氣條件才能拍攝,這就會直接影響演員的鏡頭表現,演員或許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錄制黑夜部分的相關內容,這就造成了演員情感表現的連續性不夠,而戲劇表演則沒有此類問題。
總之,無論是影視表演還是戲劇表演,都是一門表演藝術,二者具有一定的共同點。不過,二者分屬不同的學科,這導致它們在藝術特點上呈現出不同特征。在表演的過程中,影視演員和戲劇演員都必須遵循相應的方法和原理,發揮各自的優勢,呈現最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