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婭
(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江蘇 徐州 221004)
民歌是勞動人民在生活中自己創造和演唱的歌曲。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傳統民歌以方言、口語為主要存在形式,在人民群眾中廣為流傳。其中,江蘇運河民歌有其獨特的發展歷程,本身具有較大的藝術價值、經濟價值以及社會價值。
江蘇民歌文化流傳甚廣,而這種文化流動必然會帶來文化的發展變化,各地在對一種文化的接收和傳播中,不自覺地會增加一些本地文化因素和特征,所以不同地區呈現的同類民歌藝術也有不同的特點,這是文化傳播和發展的必然結果。江蘇運河民歌也是如此,它的流傳是文化傳播的一種形式,體現傳承特征。以《茉莉花》為例,這首江南民歌是江蘇運河民歌的杰出代表,而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對于《茉莉花》的傳唱,有不同的特點。
1.明清時期的《茉莉花》
《茉莉花》也稱《鮮花調》,是明清時期流傳的一種民間小調。根據民間歌曲演變而來。以四句體樂段為主,各句的最后一個音分別是徵、宮、羽、徵,結構起承轉合。第一句包含兩個短句,最后結束的音是一樣的,歌詞上有很多的重復,第三句和第四句銜接,第四句在句尾有拖腔。從欣賞角度來看,那時候的《鮮花調》整體旋律比較婉轉悠揚,曲調流暢,在旋法以及節奏方面富于變化。
2.江蘇《茉莉花》
江蘇民歌《茉莉花》曲調優美,旋律動人,這種婉轉、美好,一般很難用語言來形容。這首民歌將詞與曲很好地融合,將江南民眾的柔情似水和溫婉美好表現得淋漓盡致,表達豐富的情感。江蘇民歌《茉莉花》使用降b 徵調式五聲調式,旋律以級進為主,民歌的節奏形態多種多樣,多處使用了切分節奏。這首歌曲更多的是突出一種旋律音調的婉轉和柔美,表達的是細膩的情感,具有南方民歌的典型特征。
3.河北的《茉莉花》
《茉莉花》在河北流傳甚廣,曲調使用六聲音階,旋律起伏有致,節奏感更為鮮明,雖然曲調有較大的起伏,但是音樂進行中的速度并不快,給人以聽覺上的享受,帶有一定的敘述性質,還有一定的舞蹈律動性。這種特點體現了北方女子的豪邁熱情,這和北方淳樸的民風是相統一的。一些藝術鑒賞家認為,這首民歌音域方面要比江蘇《茉莉花》更加寬闊,旋律的起伏也更為明顯,具有北方民歌特點。此外,在河北的《茉莉花》民歌中,還增加了《西廂記》中的故事情節,音樂的敘事性和抒情性做到了統一。在節奏上,河北《茉莉花》具有民間舞蹈輕盈跳脫的律動感,在演唱上,演員吐字清晰,注重語法規整,在主旋律音上增加了一些裝飾性的半音以及下滑音,在結束部分使用拖腔,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語言的表現力,讓民歌的地方特色更為顯著。
4.東北的《茉莉花》
東北民歌《茉莉花》旋律上下行幅度變化大,與江蘇《茉莉花》相比,其旋律更寬,節奏慢,抒情性突出,又不失北方人的爽朗大氣。在曲調的應用上,體現剛柔并濟的特點,整體情感表達十分自然真切,節奏分明。這些都與東北的民風特點是分不開的。在結尾部分,將高音時值拉長,也增加了一些襯詞,這一點也突出了東北的文化特色。
江蘇民歌《無錫景》的音樂是清末北方的《侉侉調》在南方的傳唱音樂形式。《侉侉調》流傳到江蘇南部后,被填以不同的歌唱各地風情的歌詞,其中尤以吳語演唱的《無錫景》流傳最為廣泛。《侉侉調》也因此逐漸改成了“無錫景調”。江蘇民歌《無錫景》是“無錫景調”的典型音樂形態。“無錫景調”目前在華北、江南、蘇皖一帶流傳較盛,湖南、湖北、四川、廣西也有人傳唱。從清末以后開始流行且逐漸流傳至大江南北。吳岫明在《中國民歌賞析》中提出:“江蘇民歌《無錫景》與南方民歌《蘇州景》《杭州景》《上海景》《南京景》《蔣老五侉侉調》屬于同曲異詞的關系”。周青青的《中國民歌》當中還以曲譜的形式對比說明湖南民歌《一更鼓兒咚》使用“無錫景調”的前一半音樂材料進行變化發展的情況。筆者查閱《湖南民間歌曲集》全套共查出湖南省內的“無錫景調”時調民歌共計9 首,從現在已知的湖南省內的這9 首“無錫景調”變體民歌可知,“無錫景調”在湖南境內的流變規律為:旋法基本相同;曲式結構及其音樂材料大多相同;調式色彩比較類似。
綜上所述,《鮮花調》《侉侉調》在流傳中,出現了很多不同版本,體現了民族文化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以及不同環境中的發展特征。這些流變中的民族文化,包含了同根同源的血脈關系,也體現出各自的不同特點。與此同時,也為世人展現不同的文化內涵和風土人情。
江蘇民歌在傳承過程中,通過藝術傳承人進行傳承,借助各種地區性或者是全國性的大型文化藝術活動,為觀眾呈現民歌文化的藝術魅力,吸引大眾關注,從而建立江蘇民歌文化的群眾基礎,這對于民歌文化傳承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真正能夠系統學習和傳承江蘇民歌文化的人比較少,傳承人素質普遍偏低。進行民歌文化傳承,教育才是最好的途徑,通過在教育中融入民歌文化,能夠為民歌傳承培養更多的優秀接班人,這有助于提升江蘇民歌文化傳承效益,促進傳承人綜合素養提升。但是,目前江蘇民歌在教育體系中融合不足,缺乏相關的民歌素材和教材融合,也缺乏民歌曲目和教學的融合。
江蘇現有的民歌藝術成果雖多,但是真正能夠登上舞臺的民歌曲目并不多,大部分最后都成為一種民間小調,不能被納入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體系和傳承體系中,限制了江蘇民歌文化的發展。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地區對于江蘇民歌藝術文化的挖掘工作不夠深入,不能對相關民歌文化進行充分挖掘、包裝,所以導致一些民歌文化逐漸衰敗,甚至消亡。
從江蘇經典民歌的傳承來看,在傳承中,民歌藝術一直以原有的藝術表現形式被傳承下來,這樣無異于將民歌文化一次次完整地搬到各類舞臺上,進行民歌文化的復制。而其中缺少必要的創新和發展,所以民歌文化的藝術魅力逐漸減弱,甚至有一些和現代文化不相融,大眾對于這種民歌藝術的喜愛也會逐漸消失。
數字化傳承強調的是通過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等對于民族文化進行傳承,使其融入現代化的文化保護體系中。借助數字技術,很多傳統的民族文化得以重現和保留下來,這些對于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意義重大。對于民歌藝術而言,對其進行數字化傳承,更多的是對于江蘇運河民歌的經典演唱曲目、大型演出活動等進行數字影像的錄制,通過信息化途徑對其進行保存,這樣在后續傳承中,才不至于流失,也不會失去其原本的味道。
江蘇民歌的傳承發展要與學校教育相結合,要走創新之路,要多元化發展。江蘇民歌由于受地區、方言、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其演唱方法、舞臺表演、腔詞結合要求都各有特色。江蘇地域廣闊,不同地區的演唱風格、咬字、吐音、聲調起伏有一定的差別。學習同宗而不同結構、不同地區、不同歌詞的民歌,對學生鍛煉演唱風格的細節捕捉、把握和表達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幫助。在數字化背景下,強化融合,可以將數字化的民歌視頻作為教學素材內容,讓學生觀賞和學習,感受原汁原味的江蘇運河民歌的氣質和韻味,實現對江蘇民歌的有效繼承。
江蘇民歌傳承中還要積極尋求和地區相關部門、企業等合作,構建多樣化的合作模式。和地區政府合作,將江蘇民歌藝術傳承納入鄉村振興的范疇,獲得一定的政府資金支持;和企業合作,吸引相關旅游企業、服務型企業等,建立合作關系,獲得項目融資,達成利益共享的協議,在合作中還可以整合相關企業的優勢資源,保證江蘇民歌藝術傳承中的資源問題得到解決。通過積極整合社會資源,為民歌傳承提供更多的渠道,促進江蘇民歌藝術傳承加速,為民歌藝術傳承培養更多優秀的傳承人。
針對江蘇民歌傳承中民歌文化流失的情況,要發揮藝術院校資源優勢,引導師生對本土民歌進行教研合一的采風調研,鼓勵創制新作參與各項展演及創作大賽,推出主題舞臺精品等,從文化產業角度介入民間音樂文化的保護,在更寬廣層面傳播和傳承蘇地民歌。事實證明,很多江蘇民歌的經典曲目都是在相關藝術作品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這是對于藝術的一種再創造的過程。在江蘇民歌挖掘中,要深入地方文化,在民間故事、神話傳說中挖掘素材,作為民歌創造的重要依據和參考。這需要做大量的調研工作,深入江蘇民歌起源和傳承地區,和民眾對話,和歷史素材對話,和江蘇民歌演員對話,把握地方民間藝術發展方向和底蘊,展開深入的交流和研究,將更多隱藏和被歷史掩埋的故事挖掘出來,作為豐富民歌的有效途徑。
江蘇民歌《茉莉花》的成功告訴人們,地方民歌的發展首先要立足本地的地方性格和文化優勢,才能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流傳條件,對原生態民歌的合理化改變是其成功流傳的前提,而所謂的合理化改變,既要注意保留原生態民歌的特色和優勢,即“原汁原味”,又要使改變富有時代感和思想性,通過改變提升其藝術高度的同時,掌握現代化的傳播手段是促進民歌流傳的又一重要措施。通過對民歌文化進行合理創新改編,讓民歌文化與時俱進,顯著增強民歌文化的藝術魅力,讓更多的現代觀眾喜愛民歌。
本文以《茉莉花》為例分析江蘇運河的民歌流變,剖析傳統民歌傳承的現實訴求。本文在深入剖析傳統民歌對現代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項建設具有正面推動作用的基礎上,論證構建傳統文化傳承機制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最后探究江蘇運河民歌傳承機制構建的方法論,通過梳理多年來對待傳統民歌的多方觀點和傳承傳統文化的三種最具代表性的方法論,即注重形式的多元合作、注重內容的資源開發、兼顧形式和內容的文化創新等,為探索數字化傳承機制的合理構建打好方法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