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艷 _ 北京市房山區良鄉第四小學
培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要落實到具體的數學教學過程中,要體現在數學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因此,教師要圍繞數學核心素養切實設計好數學課堂的核心活動,把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運算、數學建模、直觀想象、數據分析等數學素養滲透到教學中來,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數的認識離不開抽象,而抽象涉及兩個方面,一個是符號意識,另一個是數感。數是符號,是對數量的抽象,抓住這樣的本質來設計數學活動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例如,在教學“認識1-5”時,先出示情景圖,圖中呈現了1個太陽、2只鳥、3個小朋友、4盆花、5個蘋果,讓學生讀圖后進一步列舉生活中還可以說1個什么、2個什么、3個什么、4個什么、5個什么,在每種數量的后面對應呈現相應數量的圓點,引導學生思考無論是1個太陽、1只雞,還是1個足球,都可以用1個圓點來表示,它們都表示有1個,因此,可以用數字1來表示所有數量是1的物品。以此類推,就抽象出2、3、4、5這幾個數字符號。接著,通過實物對比讓學生感知這幾個數的大小。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不但認識了這幾個數字,還明白了它們之間的數量關系。抓住數的本質教學,能培養學生的數感和符號意識,發展數學核心素養。
數學運算是數學核心素養之一。運算能力不僅僅指會算和算正確,還包括對于運算的本身的理解,如運算對象、運算的意義、算理等。因此,提升學生運算能力要抓住算理與算法的關系。
例如,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通過讓學生自主計算的活動,借助直觀模型,突出算法多樣化,溝通運算教學中算理與算法的關系。學生通過化成小數、畫方格圖等方法,把異分母的分數轉化成了同分母的分數,統一了分數單位,得出正確結果。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學生借助幾何直觀,理解了算理和算法的關系,明白了分數單位不相同不能直接相加減,化成同分母后,統一了分數單位,就能直接計算了。接著,引導學生對比小數、整數和分數計算的相同點,認識到只有相同的計數單位才可以相加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但掌握了算法,還溝通了整數、小數、分數計算背后共同的道理,培養了運算能力,發展了核心素養。
推理是數學的基本思維方式,也是人們學習和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思維方式,推理能力的發展貫穿于整個數學學習活動中,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推理能力的培養。
例如,在教學“0乘任何數都得0”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借助直觀圖進行推理。先出示三幅圖,第一幅圖里有3個盤子,每個盤子里有2個桃子;第二幅圖里有3個盤子,每個盤子里有1個桃子;第三幅圖里有3個盤子,盤子里沒有桃子,求每幅圖有幾個桃子。學生利用乘法的意義將前兩幅圖列式為3×2=6,3×1=3,以此類推,3個0和0個3都得0,因此,第三幅圖為3×0=0。然后,再讓學生列舉類似算式,由此得出結論: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我啟發學生思考關于0的除法,學生按照剛才的思路進行了推理,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所以商不確定,因此,0不能作除數。這樣的學習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發展了學生的高階思維,落位了數學核心素養。
數學模型就是用數學語言講現實世界的故事。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因此,要將現實生活中發生的與數學學習有關的素材引入課堂,要將教材上的內容通過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促使學生將生活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感知數學模型的存在。
例如,在講植樹問題時,設計了一個有趣的數學活動“種樹”。要求在長32米小路的一側,每隔4米種一棵樹,求可能要種多少棵樹苗。這是一個開放性的數學活動,我先讓學生進行猜想,學生說,可能種8棵,也可能種7棵,也可能是9棵。那到底能種多少棵呢?接下來,把時間交給學生,讓他們用自己的方法種一種,驗證一下到底種了多少棵。學生找到了三種方法:兩端都種上小樹,全長32米,每隔4米種一棵樹,植樹棵樹比間隔數多1,計算32÷4=8,再計算8+1=9(棵);一端種,另一端不種,列式是32÷4=8(棵),植樹棵樹和間隔數相等;兩端都不種,列式是32÷4=8,8-1=7(棵),植樹棵樹比間隔數少1。這樣,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有足夠的思考時間和思考空間,不時迸發出創新的火花,通過探索交流找到了植樹棵樹和間隔數的一一對應關系,構建起了植樹問題的模型。然后,我又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問題跟它類似,學生找到了路燈問題,燈數和間隔數一一對應;排隊問題,人數和間隔數一一對應;敲鐘問題,敲的次數和間隔數一一對應……接著,我又讓學生思考這些問題有什么共同特點,學生發現它們都與“間隔”有關,屬于同一類數學問題。在數學上,這些問題統稱為“分隔問題”,解決分隔問題,關鍵是找到間隔數。通過這樣的過程,由植樹問題擴展到生活中的一類問題,構建起解決這類問題的數學模型,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