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昕穎
(江蘇師范大學公共管理與社會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也在基層,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必須抓好基層治理現代化這項基礎性工作。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要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鶎诱谪瀼芈鋵嵵醒胝哌^程中不斷探索創新,逐步形成政治引領、自治強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智治支撐的“五治融合”社會治理模式,積極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新鄉賢作為新時代鄉土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精英或道德楷模,以自身的嘉言懿行垂范鄉里,為激勵鄉土青年奮發有為發揮著重要的榜樣示范作用[1]。新鄉賢與鄉村社會在文化制度和傳統習俗上有著深度伴生關系,在鄉村治理環境日趨復雜和困難挑戰日益增多的時代背景下,通過機制創新拓寬新鄉賢參與鄉村公共事務的領域和渠道,對于構建“五治融合”的鄉村社會治理新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當代鄉村治理工作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這既是由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所決定的,也是由當代鄉村治理的復雜性所決定的。在當代鄉村治理中,中國共產黨作為領導核心,扮演著秩序構建和動員群眾的雙重角色[2]。
新鄉賢群體中大多數是共產黨員,接受過良好的黨性修煉與教育,對于黨建引領作用的發揮具有深刻認知。新鄉賢擁有良好的政治素養和無私奉獻精神,與基層政府和民眾保持著良好交流關系,在鄉村治理中能夠充分了解民情民意。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是密切黨群關系的重要方式,也是優化政府基層治理模式的有益探索。因此,大力鼓勵新鄉賢積極參與當代鄉村治理,對于鞏固黨在鄉村社會的執政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在廣大農村地區實行村民自治治理模式。這種治理模式的產生既是源于對傳統鄉村治理模式的科學揚棄,也是對當代國情世情的深刻把握?,F代意義的村民自治已經成為廣大農民行使當家做主權利的重要途徑,并有完備的法律制度作保障。當代村民自治在基層場域中構建與調整國家與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優化實施政策,激發和培育基層秩序的自生能力,保持和發揮社會成員在基層的創造力、自主性、互助性及自律性[3]。
村民自治強調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新鄉賢作為鄉村社會中具有一定知識技能、較高品德修養和知名度的賢達人士,尤其是在村莊空心化和人才流失日益嚴重的時代背景下,由新鄉賢參與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規民約,更能體現出傳統政治文化與現代民主治理的有機融合。推動新鄉賢廣泛參與鄉村公共事務,對于統籌和合理配置農村資源以及提升村莊自治能力具有重要價值。
依法治國是依照憲法和法律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既是人民當家做主的根本保證,也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領域,當代鄉村治理離不開法治保障。
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離不開法治約束,法律制度建設是新鄉賢參與基層治理的第一道防線和底線法則。無規矩不成方圓,缺乏法律約束的新鄉賢可能會出現侵犯鄉村公共利益、貪污腐敗、消極怠政、強人政治等行為,從而背離制度設計的初衷。因此,通過強化法律制度建設,為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提供激勵和約束的雙重保障,對于提升鄉村治理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法治強調通過具體的規則約束人們的外在行為,其邏輯起點是性惡論,即人性天生具有惡的傾向,如果沒有外部規則以及人們對這些規則的敬畏,人類社會生活將陷入無序狀態。德治強調社會個體內在的自我道德約束,其邏輯起點是性善論,即人性天生本善,通過道德教化能夠幫助人們自覺運用道德規則約束思想和行為。
法治與德治是維護良好社會秩序的兩駕馬車,具有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關系。新鄉賢作為鄉村社會精英群體,具有道德引領的功能和作用,是促進文明鄉風建設的重要力量。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德治既可以彌補治理結構中實體性道德主體的缺失,也有助于通過溝通協商化解治理困境[4]。
現代鄉村的發展已不再受限于鄉村地理位置,而是從狹隘的空間定義逐漸轉化為時空多維視角?;ヂ摼W平臺引發了一批新鄉賢通過互聯網和現代傳媒技術,將鄉村的文化、產品、技藝推至廣泛的市場。鄉村振興亟須掌握數字化信息技術的新鄉賢為鄉村發展建設賦能,通過技術擴散、場景改造和提供平臺等方式,賦予個人和組織行動能力[5]。
隨著鄉村經濟向信息化和數字化邁進,原先單一的基層社會組織架構與發展模式已難以滿足現實的發展需求,亟須引入更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助力村民自治。新鄉賢參與基層社會治理逐漸從原來的現場參與轉為互聯網參與,從而為在外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提供渠道。
當前,部分群體對新鄉賢存在一定的認知誤區,認為復興鄉賢文化和突出鄉賢地位是為復活封建遺毒煽風點火?!拔逯稳诤稀弊鳛橐环N可供選擇的多元協同治理框架,在實踐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不同地域經濟社會和文化傳統的差異性,因地制宜塑造特色。由于缺乏理論指引和實踐基礎,部分地方黨委和政府難以統籌考慮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與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工作。
在制訂產業發展規劃和作出鄉村重大決策時,只限于村兩委干部和村民代表、黨員代表參加,將有知識見識、實踐經驗、管理技能和人脈關系的新鄉賢排斥在外,既不讓他們參與研究決策,也不征求他們的意見,致使許多新鄉賢成為“鄉閑”。這種情況的出現與地方和鄉村領導干部對新鄉賢工作重視程度不夠有關。黨建引領作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鄉賢的作用發揮。
當前,國家對新鄉賢群體參與鄉村治理工作尚處于探索階段,尚未形成完善統一的法律法規,無法規范和保障新鄉賢群體的相關權利和義務,不能有效促進該群體的成長,無法使其發揮作用。受鄉村發展環境和平臺資源所限,鄉村本土精英外流情況較為嚴重,在外的新鄉賢不愿意回鄉。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因缺乏行之有效的傳幫帶機制,導致新鄉賢的示范帶動作用發揮不足。部分新鄉賢在面對物質利益誘惑時,出現權威異化、與民爭利現象,將國家配置到鄉村社會的各種資源經過隱蔽化操作,采用不正當手段落入私囊,導致鄉村振興資源配置中的精英俘獲而非全民普惠。這種現象輕則違規、重則違法,導致國家推動鄉村振興的戰略意圖難以得到有效落實,嚴重損害了新鄉賢的群體形象。
當代鄉村依然保留著傳統鄉村熟人社會的基本特征,具有較重的人情觀念。人情社會的鄉村適合采用村規民約等自治手段,需構建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現代鄉村治理模式。部分新鄉賢由于法治意識薄弱,在參與處理鄉村公共事務尤其是化解基層社會矛盾中,暴露出嚴重的封建家長主義作風,以情代法、以權代法、以勢代法現象屢有發生,部分新鄉賢甚至出現違法辦事的行為。這種行為與新鄉賢的價值取向和國家的政治期望存在較大偏差,甚至違背了新鄉賢的根本價值追求。久而久之,勢必導致治理主體與村民之間矛盾日益尖銳,村民主動參與村治的積極性受挫,新鄉賢助推鄉村秩序構建的作用以及作為治理主體的公信力漸趨弱化,使鄉村治理的內生動力與外在支撐面臨被削弱的風險。
鄉村文化是連接鄉土鄉情的重要精神紐帶,是德治在鄉村社會產生作用的重要情感保障。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的高速推進,以及市場經濟對鄉村社會的不斷滲透,鄉村社會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逐漸被機械化和規?;默F代生產方式替代。農民在鄉村社會的不斷分化演變中成長為獨立性較強的社會個體,村莊由相互連接的共同體變為獨立村戶。在工業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沖擊下,村民的集體意識與公共精神漸趨弱化,進一步導致鄉土文化斷裂和公共價值倫理空心化。“不在場的新鄉賢”由于長期脫離鄉村社會生活,對鄉村社會的人情世故和人際關系日漸模糊,導致其缺乏將傳統文化與鄉村發展相結合的意識。僅靠新鄉賢間斷性地參與鄉村治理工作,很難在短期內喚醒村民的公共倫理精神。
技術賦能需要新鄉賢的知識技能、技術素養與互聯網、數字信息技術、信息交流平臺密切結合。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需要較大的投資,對于經濟基礎較薄弱的地區,完成相關基礎設施建設需要較長時間。另外,受鄉村干部群眾的知識、技術、能力基礎所限,加之掌握各種技術需要一定的時間,導致新鄉賢參與技術賦能的滲透力不足,大大削弱了新鄉賢以技術賦能方式在鄉村振興和鄉村治理中發揮效用。
傳統文化是基層村落的根,是鄉村治理實現長效發展的生命線。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具有獨特的權威性和信任感,尤其在婚喪嫁娶、文化傳承、基層社會矛盾調解等領域,具有不可忽視的獨特價值。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在文明鄉風建設中具有價值引領作用。當前,需要以加強基層黨建為抓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結合時代和社會發展趨勢,創新文化宣傳的形式和載體,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在鄉村社會進行創造性轉化,以鄉村獨特的熟人社會優勢進行廣泛傳播與交流,加深村民對新鄉賢參與基層治理的接受程度。
鄉村治理不同于城市治理,受治理主體、治理客體、治理環境、歷史文化等多種因素影響,需加強鄉村自治,協同各主體有效參與鄉村治理。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過程實質上是治理主體與治理客體間關系隨著鄉村經濟社會發展變化不斷調適的過程,自治始終貫穿其中,并在實際運行中不斷創新發展。建立規范有效的鄉村自治規則體系,可以激勵新鄉賢發揮專業優勢,為村民自治有序運行提供制度保障,對村干部協同村民與新鄉賢關系、對新鄉賢當好合作治理的協調者和鄉村自治的引路人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實現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律和道德具有規范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具有獨特地位和功能。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現實選擇。一方面,要在基層社會嚴格貫徹落實國家法律法規,彰顯法律的權威與尊嚴。另一方面,新鄉賢要成為道德建設的積極倡導者、示范者,彰顯德治的自律與溫情。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眾是內生權威生成的重要方式,新鄉賢要成為鄉村社會的道德楷模,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帶頭踐行優良家風家訓,保持共產黨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潔操守,以實際行動帶動村民崇德向善、遵紀守法。
數字鄉村建設是全面推進農業農村轉型發展的新方向。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農村信息化建設。數字鄉村建設作為重要抓手,是數字中國和鄉村振興的重要結合點,為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
數字鄉村建設的關鍵在于人才隊伍和數字化平臺建設。要加大數字鄉村復合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力度,注重引進示范引領型人才。著力解決人才待遇問題,讓他們愿意扎根鄉村。通過技術型新鄉賢推動本地農民專業技術培訓,提升農民數字化應用能力。不斷擴大農村電商、農產品推介、農業技術咨詢與應用等數字化應用服務范圍,加強數字技術對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各環節和社會服務各領域的滲透。在數字化平臺建設方面,可以采用PPP 新型公私合作模式,鼓勵有經濟能力的新鄉賢參與到數字化平臺基礎設施建設中,幫助政府解決建設資金問題,為資本找到利潤增長點。
“五治融合”是推進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效路徑。新鄉賢作為當代鄉村治理的重要力量,在鄉村治理場域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將新鄉賢納入鄉村治理體系是鄉村協同治理的大勢所趨,也是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