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芳
(中共唐山市委黨校,河北 唐山 063000)
我國特色小鎮起源于浙江省,并迅速在浙江省發展壯大。2015 年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抓特色小鎮、小城鎮建設大有可為,對經濟轉型升級、新型城鎮化建設,都大有重要意義”。2016 年7 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住建部聯合發布《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決定在全國范圍開展特色小鎮創建培育工作[1]。
1.1.1 區位交通優勢
唐山市地處渤海灣中心地帶,是輻射華北、華東和東北的樞紐城市,京唐城際鐵路的開通,使唐山市正式納入京津“半小時經濟圈”。
域內通車公路1.82 萬km、鐵路1 266.52 km,高速公路、鐵路密度已達到世界發達國家水平。唐山市港內外貿航線達228 條,水路貨運航線連通7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90 多個港口,穩居全國及世界沿海港口第二位。唐山市三女河機場已開通與19 個城市的17 條航線。
憑借毗鄰京津和環渤海的區位條件,兼具航空、鐵路、公路、海運交通網絡的便捷,為唐山市發展特色小鎮提供了得天獨厚的交通區位優勢[2]。
1.1.2 工業(含手工藝)優勢
唐山市是中國近代工業發祥地之一,被譽為“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和“北方瓷都”,現已形成精品鋼鐵、先進裝備制造、現代物流等優勢支柱產業為主導、門類較為齊全的產業體系。2021 年唐山市地區生產總值超8 億元,總量居全省第1 位,全國排名第27 位。與此同時,唐山市傳統手工業蓬勃發展,如遵化市早在清朝中期就專門為宮廷打造家具,現已成為華北紅木家具重要集散地,擁有紅木企業50 余家,雕刻師1 000 余人,紅木產品涉及20 大類400 余種款式。此外,唐山市還擁有300 多年皇家金銀器加工歷史,蟠龍工藝出品的《和美》絲巾銀質果盤,作為國禮贈送上海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3]。
1.1.3 歷史文化優勢
唐山市文脈悠長,地域文化特色鮮明,孕育了灤河文化、工業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等多種文化。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包括開灤五礦工人同盟大罷工,是中國第一次工運高潮中最重要的罷工之一;玉田農民武裝暴動,是北方農民第一次舉起土地革命的紅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英烈楷模輩出,為民族解放和新中國成立作出了重要貢獻。此外,擁有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評劇、皮影、樂亭大鼓被譽為冀東文藝三枝花。評劇、皮影、樂亭大鼓、玉田泥塑、唐山花吹、樂亭地秧歌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4]。
1.1.4 旅游資源優勢
唐山市地質風貌多樣,山海湖自然景觀豐富,長城、皇陵、工業文明交相輝映,人文底蘊厚重,擁有發展全域旅游、打造工業旅游城市得天獨厚的優勢。目前唐山市共有A 級以上景區51 家,其中5A 級1 家、4A 級13 家。
清東陵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建筑體系最完整的皇家陵寢,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境內的長城屬于明長城中的精華地段,集中了白羊關、青山關、喜峰口等著名的關隘險堡,擁有罕見的大理石長城、獨特的“水下長城”等景觀。豐富的旅游資源,為打造康養旅游、休閑度假類特色小鎮奠定了堅實基礎。
1.2.1 發展戰略思想認識還有差距
對比浙江、江蘇等先進地區,唐山市不夠重視特色小鎮發展。浙江省將特色小鎮創建作為全省重大戰略決策加以推進,力圖通過發展特色小鎮破解當前存在的諸多經濟社會發展難題。而唐山市在壓減產能等繁重任務壓力下,對發展特色小鎮存在認識不夠、站位不高的問題。部分縣區僅滿足于爭列名單的“數量”,對發展特色小鎮的重大意義認識不到位,缺乏戰略發展遠見和持續推進的恒心。
1.2.2 發展規劃站位較低
從調研情況來看,各縣(市、區)、鄉鎮政府和申報單位普遍缺乏系統性、前瞻性的發展規劃。在編制規劃中,沒有從全省乃至全國高度橫向考慮產業發展優勢,縱向兼顧區域特色發展潛力,規劃視野不開闊、站位較低。
調研發現,除了遷西花鄉果巷小鎮聘請專家團隊編制規劃以外,其他小鎮只是把規劃作為申報條件和考核內容簡單完成,沒有形成立足實際、謀劃長遠的清晰思路。
1.2.3 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水平較低
相比浙江省發展成熟的特色小鎮,唐山市特色小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嚴重滯后,水、電、路、氣、信等基礎設施薄弱,存在綜合承載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低下的問題。大部分小鎮內部環境缺乏治理,街道狹窄、綠化稀少,亟待完善道路硬化、供電通信、排水管網、醫療衛生等基礎設施。
1.2.4 要素資源聚集整合能力有待加強
特色小鎮建設的關鍵要素是資金、土地和人才。在資金方面,目前唐山市用來支持特色小鎮建設的資金較少,市縣預算內投資對特色小鎮基礎設施資金的滿足率偏低,財政支持資金到位率較低。同時由于PPP 等模式投資回報機制不完善、不健全,社會資本投資積極性不高。在土地方面,土地調規工作涉及面廣,程序周期較長,制約了小鎮建設進度。在人才方面,由于缺乏專業性、技術性人才,唐山市特色小鎮沒有形成專業化整體運營、規范化管理推進機制。
規劃是對未來發展方向和布局的謀劃,是特色小鎮建設的前提和基礎。一是要高水準編制規劃。要樹立“百年建筑、千年城鎮”理念,聘請國內一流的設計團隊,借鑒浙江省、江蘇省等多地成功案例的經驗,例如博為國際、中農富通等機構,按照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和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三化驅動”以及產業、文化、旅游、社區“四位一體”要求,幫助指導小鎮編制規劃。特別是核心區和起步區要精細設計,緊緊圍繞綠色智慧發展做好導規和專項規劃,形成重點突出、特色鮮明、邊界清晰的規劃體系。二是要統籌協調“多規融合”。要以建筑歷史博物館的理念保護小鎮街區格局和獨特風貌,注重空間規劃與周邊環境相協調,杜絕規劃“打架”問題。合理界定人口、資源、生態環境承載力和產業支撐力,與經濟社會發展、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名勝風景區、歷史文化名城名鎮等相關規劃充分銜接和協調,做到橫向多規合一、縱向多層結合。三是要構建戰略發展布局。要結合唐山市產業優勢、資源稟賦和區位特點,通盤謀劃全市特色小鎮發展布局,推進戰略性培育方向。在規避同質化競爭、促進差異化發展的基礎上,構建“兩環、兩沿線、一山一河”格局。依托環京津、環渤海的兩環優勢,積極承接京津產業轉移、消費外溢和非首都功能疏解,發展生態農業、休閑康養和科教體育類小鎮;依托高鐵、高速公路沿線打造物流小鎮和制造業小鎮;依托燕山山區、灤河流域等優質生態資源、借鑒嘉興市烏鎮頤養小鎮經驗,發展康養產業,打造集旅游、民俗、養生、康復等于一體的高端康養小鎮,帶動區域經濟和旅游業發展。
堅持以產立鎮、以產帶鎮、以產興鎮,實現產鎮共生共榮、互促雙贏、協調發展。一是瞄準并打造主導產業。每個小鎮都要選定一個最有基礎、最有優勢、最有潛力的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始終把著眼點、落腳點聚焦到主導產業做大做強上。同時,緊緊圍繞主導產業延伸產業鏈,使產業優勢輻射到其他產業,產生聯動效應,促進主導產業生態良性發展。二是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要緊扣主導產業升級趨勢,推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特色產業深度融合,加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例如,借助唐山市陶瓷企業搬遷契機,高起點配置生產裝備和社區基礎設施,優化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化能力,打造高端研發、信息化生產、智能化銷售的產業體系,鼓勵國際國內“強強合作”,聚焦陶瓷產業培育發展相關信息經濟、節能環保、高端制造等鏈接業態,培育形成行業綜合領先優勢,打造具有全國乃至全球競爭力陶瓷產業“單打冠軍”。三是全力推進產鎮融合。特色小鎮要實現產業集聚、“產城人文”協調聯動,就要在保證主導產業占據產業結構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圍繞前沿技術、核心技術,把握發展動態和新興形態,實行多產業跨界融合;圍繞打造完整的產業生態鏈,拓展上下游產業鏈條和渠道,構建“產業本身+產業應用+產業服務”的相關產業集群基地。
特色小鎮建設項目多、周期長、投資量大,持續穩定的資金來源是特色小鎮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特色小鎮范圍內的建設項目整體打包列入年度市重點項目,所含子項目可享受市重點項目優惠政策。借鑒浙江省做法,因地制宜制訂個性化政策,編制特色小鎮投資指導產業名錄,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特色小鎮建設。對成功創建國家級、省級的特色小鎮規劃范圍內的新增財政收入上繳市財政部分,實施前3 年全額返還、后兩年減半返還當地財政的政策。借鑒江蘇省做法,設立扶持資金,按照市、縣兩級設立專項引導資金盤子(市級每年1 億元,縣級每年5 000 萬元),并區分重點扶持類、一般扶持類設定資金支持政策,重點用于基礎設施、公共事業、改善民生等項目建設。二是創新融資方式。在堅持市場化運作前提下,發揮政府資金的撬動作用,采用PPP 模式,有效綜合使用政府資金和社會資本,彌補特色小鎮資金缺口。搭建政企對接服務平臺,考慮探索發行地方債券用于特色小鎮建設基礎設施。積極協調并優先支持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等為小鎮項目建設爭取長期低息貸款,各級財政視項目情況給予利息補貼。三是嚴防債務風險。積極協調引入央企、國企和大中型民企等作為特色小鎮主要投資運營商,避免政府舉債建設進而加重債務包袱。高度關注縣級政府綜合債務率超過100%的風險預警地區,控制通過融資平臺公司變相舉債立項建設,有效防范政府債務風險。
結合城鄉規劃修編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完善工作,優先保障特色小鎮建設用地。一是盤活土地存量。堅持集約節約用地原則,優先使用閑置土地,提高現有土地空間利用率。注重研究特色小鎮的土地要素獲取路徑,利用好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的獎勵政策,充分利用低丘緩坡、灘涂資源,有效開發地上地下空間,推進存量土地多功能立體開發和復合利用。借鑒浙江藝創小鎮、玉皇山南小鎮經驗,采取“廢舊改造”和“騰籠換鳥”方法,有效促進土地實際利用率。二是促進發展增量。通過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整理復墾舊村莊、舊宅基地和閑置農村建設用地,為特色小鎮建設預留空間。結合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和“空心村”治理工作,允許進城落戶人員在本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自愿有償退出或轉讓宅基地,為特色小鎮增加建設用地指標。三是實施獎懲結合政策。注重土地政策的激勵和懲罰,可以借鑒浙江省的做法,對納入國家級、省級創建類名單的特色小鎮,新增建設用地先行辦理農用地轉用及供地手續;結合年度或周期考核,對如期完成年度規劃目標的,按階段實際使用指標的50%給予配套獎勵,信息經濟、環保、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類特色小鎮按60%獎勵;對于3 年內未達到規劃目標任務的,加倍倒扣省、市獎勵的用地指標。
一是要發揮政府主體作用。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大、回報周期長,影響和制約運營主體投資熱情。可借鑒浙江省做法,強化政府主體意識,當好“主角”,加大對小鎮與城區道路管網、垃圾污水處理、水電熱氣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同時,積極協調做好服務保障工作,對涉及土地征遷、市政設施優化升級等難協調、阻力大的工作,要發揮政府行政職能,強力調度、整體推進。二是推進便捷交通鏈接。既要結合當地特色小鎮現有布局和戰略發展格局,完善內部路網,提高特色小鎮的通達性和便利性,又要以鄉村振興戰略和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推進特色小鎮周邊道路改造工程,提高公路技術等級,提升特色小鎮與主干公路的暢通能力。加快推動小鎮與高鐵、高速公路連通,形成便捷的交通網絡,把小鎮對接融入京津“半小時經濟圈”,使小鎮成為區域發展的重要支點。三是提升城市功能水平。要加快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和供水設施建設,實現特色小鎮供水管網、污水管網和垃圾收運系統全覆蓋。完善電力、燃氣設施,推進集中供氣、供熱或新能源供熱。著眼高端化、信息化、智能化特色小鎮,建設高速通暢、質優價廉、服務便捷的寬帶網絡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實現公共WiFi 和數字化管理全覆蓋。要遵循適度超前、綜合配套、集約利用的原則,推進建設和改善醫療、教育、政府服務等公共服務設施。
高度重視特色小鎮的宣傳推介,將宣傳特色小鎮人文歷史、環境資源和地域特色產品納入唐山市文旅宣傳重要內容,提高特色產業的知名度,擴大小鎮特色產業和相關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國的影響力。一是依托主流媒體宣傳。充分利用主流媒體陣地,加強與中央和省級媒體對接聯絡,創造條件開展靈活多樣、內容豐富、經常性的宣傳報道,講好“唐山市特色小鎮故事”,全面展現唐山市特色小鎮工作亮點。在唐山市電視臺、唐山市勞動日報等媒體開辟專欄,宣傳推介國內外特色小鎮的創建經驗和模式,為唐山市特色小鎮創建提供有益借鑒,同時梳理總結唐山市特色小鎮建設實踐的創新經驗。二是拓展新興媒介推廣。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興媒體,攜手途牛旅游、馬蜂窩、攜程旅游、去哪兒網等網站平臺,占領新興媒體宣傳高地。立足本土獨特風貌、挖掘歷史文化內涵、彰顯鄉愁特色,讓富有創意的特色小鎮主題設計成為唐山市鮮明的地域標簽和文化IP。三是助力做優“唐山名片”。充分挖掘和放大特色小鎮的區位特色、地貌特色、建筑特色、產業特色、文化特色、生態特色等,使每個小鎮充滿創意、每個細節體現特色。
特色小鎮在全國迅速發展,唐山市應積極把握發展時機,多措并舉,從而打造“一鎮一風格”,讓游客有機會充分了解唐山市地域特色的皮影、評劇、樂亭大鼓等,品嘗唐山市特產京東板栗、麻糖、棋子燒餅、酸梨等,體驗唐山市特色風情。同時通過宣傳推廣小鎮“核心價值觀念”,吸引游客觀光游覽、集聚生產要素發展經濟、吸引人才定居入住。發展好特色小鎮,對于推動唐山市鄉村振興意義重大,應持續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