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志遠
(淮安市洪澤區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江蘇 淮安 223100)
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要建立一個社會化和專業化的新型農村經營體系,這就需要不斷完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重視培養農業經營主體,同時建立新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建設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能夠滿足農業生產和發展的需求,其包含的內容較多,主要包括提供農業生產資料、回收和儲存農產品、加工和銷售農產品等,整個過程被稱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1]。
加大對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力度,可以擴大農業生產規模。隨著我國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一些地區相繼出現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并且規模不斷擴大,生產輻射能力逐漸加強。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背景下,農村地區的分散土地能夠實現大規模經營,在生產和經營的過程中可以統一規劃和管理,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
另外,農戶成為合作社中的一員,改變了傳統小農經濟分散經營的弊端,提高了人力資源和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推動了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者鼓勵農戶參與到農業規模化生產中,使其能夠接受科學的管理和服務,可以從整體上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生產水平和生產規模,從而進一步推動我國農村經濟發展。
為了更好地推動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需要資金、技術和設備的支持,尤其是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能夠為農業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和環境。加工農產品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更好地實現農產品加工,企業需要一定的勞動力,這樣能夠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為其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并能增加勞動者的經濟收入,在為加工企業帶來勞動生產力的同時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另外,在建設農業社會化體系的過程中,相關農業部門可以為農業生產者提供服務,能夠為其提供農業生產資料、農業生產信息以及科技成果等,確保農業經營者能夠及時種植、收獲和銷售農產品,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農業部門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引導農業經營者將農業生產成果在市場中銷售,消費者在購買農產品后可以將信息及時傳遞給農業生產者,為未來農業發展提供方向。通過建設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能夠改變原有的農村生產結構,不斷創新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縮小城鄉差距,改變原有的農村經濟發展狀態,推動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農村產業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因為我國農村地區較多,許多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比較落后,農民為了改善生活到城市尋求更多的就業機會。通過建立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可以讓農村地區結合自身特點和資源優勢來發展相關產業,能夠吸引更多青壯年勞動力留在農村,為農村經濟發展持續提供動力,從而進一步推動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
從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情況來看,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方式已經開始朝著高質量的方向發展。
通過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能夠推動農業生產組織朝著規模化、組織化和集約化的方向發展,能夠引導當地農業龍頭企業發展,構建現代化的農業產業體系。
做好農村治理工作能夠確保農村地區穩定發展。但從當前農村地區的發展情況來看,有些農民的受教育水平較低,自我組織能力較差。為此,通過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可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更好地引進人才,為農村產業的發展和鄉村振興提供更多人力資源。
總而言之,建設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能夠改善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解決勞動力大量外流的問題,提升農村治理效率。
在建設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過程中,公共服務機構是重要組成部分,并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在實際開展工作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公共服務機構沒有做好準確定位工作。在生產過程中過于追求政績,沒有切實了解農戶的實際需求,嚴重浪費資源。
二是公共服務機構的服務供給不平衡。公共服務機構在行使責任的過程中不重視后續的生產服務,只重視生產前和生產過程的服務,直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導致一些農產品銷售不出去。
三是公共服務機構的管理人員責任感和使命感不強,缺乏為農服務的精神。
四是在具體工作的過程中,缺乏熱情和積極性,影響工作效率。當前公共服務機構的服務效率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質量提升。
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和完善的過程中,政府應發揮重要作用,為其提供充足支持,包括基金、技術和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在建設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過程中應增加資金投入量,一旦出現資金供應不足或者不到位的問題會導致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無法順利開展,從而不能為農民提供有效的幫助。
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過程中,政府部門、農業部門和專業合作組織發揮著重要作用,扮演著不同“角色”。從當前服務的情況來看,存在著配合不完善的問題,如農業科研單位和農業技術推廣嚴重脫節,導致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一些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無法應用到農業生產和發展中。另外,有些地區受經濟發展水平和因素的制約,導致服務機構規模小、服務水平低,一些國家優惠政策和措施不能有效落實,影響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揮作用[2]。
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過程中,技術、資金和人才發揮著重要作用,技術是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水平的主要因素。當地農民綜合素質較差、服務人員綜合素質偏低、沒有有效落實國家有關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政策和措施、不重視培訓服務人員的綜合技能,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創新和完善。
當前,許多地區的農業社會服務化專業化的程度較低,具有隨意性,服務水平較差,對高質量的農產品和精深加工產品的資源投入不足,沒有合理制訂農業加工和生產計劃。
另外,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規模較小,以零散農戶為主,沒有結合自身的發展特點和當地資源優勢來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存在服務專業程度不高和不到位的問題。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組織化程度低,導致城鄉發展嚴重脫節,市場對接能力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服務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不利于農業社會服務體系的建設和完善。
政府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和完善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應提高政府引導組織作用,出臺相應的規章制度和指導意見,同時在提供政策時保證體系規范性,明確服務組織和單位的責任以及開展服務的界限、要求,在此基礎上加大對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力度。另外,應加大技術、資金以及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鼓勵相關單位和經營組織投入到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中。在農業生產中對效益低的項目應加大資金和設備的支持力度,政府引導金融機構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提供金融支持,積極鼓勵建設農田基礎設施,提高建設積極性。
為了更好地完善和建設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應堅持與時俱進原則,重視創新服務方式。為了提高服務效果,各服務主體之間應加強配合與協作,不斷優化服務配置,實現服務主體與農戶之間多種方式的服務,提高農業生產效益,提升我國農業生產經濟效益。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信息技術在許多領域得到了應用和推廣,在建設和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過程中,利用信息化技術有效融合互聯網技術和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和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改變傳統的服務方式,創新服務模式,并且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朝著信息化服務的方向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利用互聯網技術構建智能化的服務中心,通過信息技術的數據處理能力加大對農業生產數據收集和整理力度,并且將其錄入到農業信息數據庫中,實現數據信息共享。相關工作部門在掌握和處理信息后能夠針對性地為農業生產者提供服務,而服務對象可以評價和反饋服務主體的全過程,便于服務組織不斷優化服務制度,發揮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作用。
二是農業生產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在傳統小農經濟發展的模式中,生產經營者易受自然環境和市場經濟等因素影響,降低農業生產者的收入水平。在互聯網技術的協助下,能夠實現信息超高的時效性,使銀行和保險等部門通過智能化服務中心提供的數據為農業生產者提供農業發展資金,解決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三是通過農業社會化、信息化服務建設為農業生產組織和農戶提供專業的技術支持和輔導,利用互聯網平臺為農業生產者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和技術,確保農業生產者和經營者能夠及時獲取最先進的生產技術與知識,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推動我國農村經濟發展。
四是在網絡技術協助下,農業生產者購買當下最先進的農業生產設備,全面了解農業生產資料,通過社會化服務的信息化建設使服務主體和服務對象之間密切聯系,加強兩者之間的溝通與協作,能夠讓服務組織真正了解生產經營者的需求,引導其改變原有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不斷創新農業經營方式,增加經濟收入[3]。
專業服務人才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應重視對專業服務人才的培訓,定期組織其外出學習,提高綜合素質和能力[4]。加大對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力度,促進農業社會化服務朝著規范化和高效化的方向發展。除了制訂制度以外,還應加強監督管理農業社會化服務,制訂完善的監督管理制度,提高為農服務的質量。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應建立專業化服務模式,為農戶提供代種代收和土地托管等各種專業化服務,通過該種方式減少浪費農村勞動力,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資源的有效利用率,進一步推動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通過加強服務主體建設能夠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采取以下幾種措施。
一是相關工作部門應改變傳統的管理模式,重視加強業務指導工作,能從根本上服務廣大農民群眾。重視對組織機構以及服務內容的完善和拓展,從而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
二是重視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的建設和培養,當前農業合作組織是農業經濟發展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和地方部門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最大程度地給予稅收優惠政策和支持。
三是加大對新型農業經濟組織的宣傳力度,讓更多農戶認識到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重要性,積極鼓勵和引導農民參與其中,增加農民收入,加快建設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從而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和完善提供保障[5]。
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中要重視資金投入和管理,不僅要科學規范籌集資金,而且要管理好資金。在農業企業發展方面,滿足為農服務需求以及合理利用資金、重視資金管理。
另外,應合理分配使用資金,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如果農業企業要開展項目投資活動,需要做好投資項目的考核和審查工作,避免在投資的過程中浪費資金。在資金使用方面,要做好審核工作,杜絕出現違法亂紀的行為。
通過選點示范能更好地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重視培育典型,取得成功后可以借鑒,并且逐漸應用和推廣。但是在開展試點工作的過程中要保證創新性,不能照抄照搬其他工作案例,應結合不同地區和不同產業的發展特點有針對性地制訂方案。另外,加大對成功案例的宣傳力度,樹立優秀的典型,讓農業生產者參與其中,逐漸加大推廣力度。
在國家和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利用各方優勢建立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的一體化的經營模式。重視對科研成果的轉化,鼓勵科技人員和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創新,發揮農村地區農業合作組織的作用,通過制度讓農業組織和農業生產經營者共同承擔市場風險,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促進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