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雅鑫,何欣雨
(山東理工大學法學院,山東 淄博 255000)
當前我國經濟面臨轉型發展,農業生產模式也隨之轉型。農業發展、農村進步、農民幸福始終是我國的改革目標和奮斗目標。近年來,農業合作社更是數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農業合作社對推動農村發展、提升農民幸福感、發展綠色農業具有重要意義。在我國政策的指導和倡議下,各種類型農民專業合作社大量涌現,呈數量繁多、種類多樣、質量參差不齊的局面。不同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在運行過程中呈現出自身的特色,也暴露出一定問題,帶給人們諸多思考。
文章基于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以山東省淄博市S 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例,分析了該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行狀況,發現其在運行過程中存在資本“集中化”、基本保險制度不完善、重視經濟性缺乏互助性、社員權益無法保障等問題。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應在加強社員社會性保障、完善社員福利、加強與社員利益聯結等方面作出努力,以推動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穩步發展。
近年來,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我國也不例外。在此期間,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激增、質量參差不齊、運行狀況大不相同。
為探究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行狀況,學者分別提出自己的觀點,以更好地服務農業、農村、農民。
對于農民專業合作社運營現狀的探究方面,ARIYARATNE C B 等(2006)[1]在研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結構中,以泰國大陽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例,分析了其在面臨各種內外環境的挑戰下,成功改造組織結構和生產經營方式以適應環境,調整運營模式。張少煌和孫少葆(2012)[2]分析了農業專業在運營過程面臨的風險、優勢等狀況。杜志雄和肖衛東(2019)[3]提出,農業規模經營存在土地經營規模偏小、農業勞動生產率低、土地“被流轉”、流向不合理等問題。
對于改善農民專業合作社運營困境措施方面的研究,黃祖輝和俞寧(2010)[4]提出,當前應轉變政府對農業的扶持方式,營造農民創業與就業的良好環境,建立農業經營者的退出與進入機制,在其發展要求、效率、力量以及機制上尋求突破。張曾等(2020)[5]指出,合作社應為小農提供“公共服務”對接平臺,調整種植結構,加強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有的學者針對當前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應轉變觀念,提升農民素質;加強政府對合作社的支持與引導;完善合作社內部運行機制等有效措施。針對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我國眾多學者均考慮從內部管理與外部環境尋找突破口,提出自己的見解。
黨中央、國務院重視“三農”問題,2004—2016 年連續下發了13 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都對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提出了明確要求。其中2014 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更具有獨特意義,其標志著新農業與農民大聯合時代到來,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啟發展新篇章。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十四五”規劃提出要抓好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經成為農業新型市場的行業主流,同時國家各項惠民、利民政策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健康快速發展提供了更加寬松、有利的環境。
當前,我國農業正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產業化是實現這一轉變的必由之路。而農業產業化需要相應的產業組織形式推動。“合作社+農戶”模式是推動我國農業產業化以及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路徑之一。但是,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專業化和規模化推廣問題仍是限制因素。山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成立S 農民專業合作社,為我國當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也暴露了我國農合專業合作社發展過程中的部分問題
通過調查發現,S 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權結構不合理。該合作社主要負責人出資占比80%以上,掌握合作社運營過程中的決策權,少數人掌握話語權,社員無法有效參與和監督合作社的相關事宜,這與合作社聚集眾多農戶力量的初衷不相符。合作社中絕大多數都是普通成員,出資占比較小。據了解,很多合作社農戶無需出資就可以加入合作社,這種低門檻有利于吸引更多農戶加入,但造成了普通社員對合作社發展情況漠不關心,缺乏參與動力與話語權[6]。
由于產權結構不合理,S 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實際運行的過程中,決策權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社員缺少足夠的話語權與參與度。對合作社中的決策,社員大都是被動接受的,但是這些決策往往是關乎每個農戶的切身利益。合作社需要提供什么樣的服務,怎樣提供服務,如何進行利潤分紅等都應是由合作社社員所有共同決定,而不是由合作社單方面支配。
目前S 農民專業合作社沒有為其社員購買普通城鎮醫療保險、人身意外險以及涉及土地和作物方面的糧食作物保險、經濟作物保險等。S 農民專業合作社既未向農戶提供社會性保障,也未對土地提供社會性保障。在訪談中有工作人員提到,“目前,商業保險包括農業保險,合作社都沒有為社員購買過農業保險,合作社起到的是中介聯系作用,為社員聯系各方面比較有實力的保險公司,但是社員是否購買農業保險是完全自愿的。”
對于農戶來說,土地收入十分重要但不穩定。首先,作物價格起伏較大。其次,近年來洪澇、臺風等自然災害頻發,給農戶帶來不小的損失,沒有作物保險作為最后一道保障,農戶只能自行承擔損失,這部分損失少則幾萬元,多則幾十萬元。由此可見,對“靠天吃飯”的農戶來說,社會保障至關重要。可以說在此方面,S 農民專業合作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縱觀臨淄區,97.73%的社員未得到其簽約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的社會性保障服務。大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尚未為其社員提供醫療保險、商業保險、作物保險等社會性保障服務。目前,農戶社會性保障依舊是由國家和個人來完成,合作社承擔極少部分甚至是不承擔。對于農戶來說,這不僅是一份保險,而且是對農戶個人和土地的一道保障。文章認為合作社與社員的發展應是一體的,無論是從社員個人還是從合作社長遠發展來考慮,合作社都應逐步完善農戶的社會性保障,以增強每個社員抵抗風險的能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7]。
公司是以營利為目的,而合作社是一種互助性經濟組織。S 農民專業合作社所采用的是“公司+合作社”模式,合作社是在公司的基礎上成立的,致使其更加注重經濟性,這一點在其合作的社員對象和營利方式上體現明顯。S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簽約社員是采用合作社制定的標準化方案并購買配套農資的農戶,即針對此合作社的社員對象,建立條件是經濟關系,在經濟關系上建立互助關系。農戶只有購買合作社的農資產品,才能接受合作社后續提供的免費技術指導等服務。
正如其工作人員提到“合作社是靠為農戶提供標準化配套產品來賺取部分利潤以維持合作社正常運作,但是合作社的標準化方案以及其他線上、線下的技術指導、培訓都是免費的。農戶根據標準化方案,用配套的標準化產品能明顯提高產量從而增加農戶收入,合作社也從中獲取適當的收入,實現雙贏。”
調查顯示,有34.09%的社員認為加入合作社后收入較之前有明顯增長,有47.73%的社員認為自己在加入合作社后收入有所增長但效果不明顯,有15.91%的社員認為在加入合作社后自己的收入無明顯增長。因此從整體來看,合作社與社員的互助性不明顯,而經濟性較為明顯。
這種重視經濟性而忽視互助性的做法違背了農戶加入合作社的初衷,也不符合合作社的本質。調查顯示,40.91%的社員選擇加入合作社是為增加收入,40.91%的社員加入合作社是為享受合作社的服務,一個合作社成立的出發點應與農戶加入合作社的初衷相同,更加關注農戶訴求,注重互助性。
目前臨淄區在農業發展方面普遍出現“老齡化”現象,即農民老齡化和品種“老齡化”。臨淄區種植蔬菜大棚的基本為45 歲以上的人群,且55 歲以上的人群占比更高。在眾多行業中,45~55 歲稱得上黃金年齡,但是農業行業卻不是如此,大棚高溫、濕熱的環境致使大量農戶出現腰腿疼痛等疾病。辛勤勞動的背后卻未得到合作社足夠的福利獎勵和權益保障。
上文提到合作社與農戶是在經濟關系的基礎上建立互助關系。S 農民專業合作社偏重經濟發展,忽視了提高社員的福利待遇,除了沒有社會性保障之外,S 農民專業合作社未根據農戶產值高低進行獎勵或補貼。在農戶面臨凍害、旱澇災害時,合作缺乏及時、有效的損失評估,未給予社員實質性的經濟補償,使社員在自然災害面前獨自承擔巨大的經濟損失。
合作社與社員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二者是一個有機整體。社員有保障,合作社才有發展。
首先,在社會性保障方面,S 農民專業合作社應為其社員全額購買或者補貼購買基本醫療保險,以保障社員的人身健康權益。
其次,合作社應為作物購買商業性保險,由連接保險公司與社員的“中間人”身份轉變為承擔者,為社員搭建“保護網”,幫助社員、土地有效規避風險,使社員在面對災害風險時能擁有最后一道保障,減少經濟損失。
再次,合作社作為一個互助性經濟組織應把關注點放到社員身上,重點提高社員收入、提供優質服務,而不是僅關注合作社利潤增長。
S 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發展時,應提高社員的福利待遇,完善獎勵機制,保障社員權益。
首先,面對農產品“老齡化”問題,合作社應設立補貼金或獎勵金,以激勵農戶勇于嘗試新品種、新技術,走出種植困境,實現增產創收。
其次,S 農民專業合作社應擔好“知識守門人”的角色,利用自己的組織力量和專業知識,積極為社員申請國家補貼。“補大不補小,扶強不扶弱”是我國農業補貼的一大基本現狀[8]。其可以利用合作社這一農業大群體優勢,為社員爭取應有的權益。
再次,農民專業合作社需要針對當前頻發的自然災害完善災害補貼機制。在農作物遇到旱澇等自然災害時,合作社為社員申請保險賠償、國家補貼,積極協助農戶做好應急工作、合作社補貼工作,以降低農戶損失。
最后,合作社可以開展多種活動,例如座談會、民意調查等,提高社員參與積極性,積極發言獻策,實現合作社與社員共謀發展[9]。
社員獲得合理收益的重要保障是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合作社是集合,社員作為合作社的基礎單元,是其重要的基礎分子組成。只有構建和加強合作社與社員的利益結合,才能保證合作社持久發展。除此之外,還需建立完善的風險評估、承擔和解決機制,做到合作社與社員風險共擔,推進風險優化,最終屏蔽風險,保障社員收益穩定[10-12]。
“大國小農”背景下的鄉村振興和農業鄉村現代化,離不開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的有效銜接。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連接小農戶和大市場的橋梁,其良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在發展和運行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通過文章研究發現,S 農民專業合作社目前在對社員社會性保障、福利待遇、互助性以及合作社監督機制等方面存在一定缺失,因此S 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在完善社員福利、保障社員權益、維護社員權利以及加強與社員的利益聯結等方面作出積極改變,以謀求農民專業合作社與社員的共同發展、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