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鋒
(山西傳媒學院新聞傳播學院,山西 晉中 030619)
呂梁精神反映了山西省呂梁山區干部群眾百年間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由于呂梁精神紅色文化資源分布的地理原因,以及各種條件的制約,導致呂梁精神紅色文化的傳播面臨障礙。未來要依據鄉村振興的整體推進,充分挖掘紅色資源,創新傳播手段和傳播方式,以互聯網思維和數字賦能,促進呂梁精神的整合傳播。
呂梁精神是一種極具地域特色和人文價值的紅色文化,是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凝聚的具有豐富內涵的文化樣態。呂梁市位于山西省西部黃土高原,因呂梁山脈縱貫而得名。百余年來,呂梁山區的干部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歷了革命戰爭、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等重要歷程,涌現出共產主義思想在呂梁山區傳播、紅軍東征精神、晉綏革命精神、《呂梁英雄傳》革命文學、劉胡蘭犧牲精神、賈家莊奮斗精神、“呂梁山護工”脫貧攻堅精神等優秀紅色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山西也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地方,是八路軍總部所在地,是抗日戰爭主戰場之一,建立了晉綏、晉察冀、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等聞名中外,太行精神、呂梁精神是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1]。
呂梁精神作為山西紅色文化重要代表,其精神內涵具有豐富多元的特征,呂梁市黨建研究會和市委講師團課題組將呂梁精神的基本內涵概括為對黨忠誠、信念堅定,不怕犧牲、敢于斗爭,顧全大局、無私奉獻,艱苦奮斗、戰勝萬難。
呂梁精神是特定背景、特定時空、特定區域孕育出來的人文精神和風格狀態,具體內涵概括為對黨忠誠、無私奉獻、敢于斗爭[2]。呂梁精神的價值十分顯著,且具有豐富內涵,從其核心價值理念的解讀中,呂梁精神至少包含以下兩個層面。一是呂梁精神貫穿于中國共產黨綿延百余年奮進征途的整個過程。呂梁精神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發生在呂梁地區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建設,一直延續到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精神文明的總稱。二是呂梁精神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時代特征和延續性。呂梁精神是以呂梁地區建立共產黨組織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為基礎,以紅軍東征精神和晉綏邊區革命精神為主要內容,延伸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和改革開放以來,以賈家莊精神為代表的呂梁人民艱苦奮斗的革命實踐,以及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呂梁山護工”為代表的脫貧攻堅、自力更生的精神總稱。
1.2.1 體現了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性
共產主義思想在呂梁地區的傳播喚醒了呂梁民眾的思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呂梁山區范圍較大,受壓迫和受剝削的呂梁人民奮勇抵抗,1931 年,在孝義縣(今交口縣)辛莊村創建了晉西游擊隊,是山西第一支工農革命武裝,這支隊伍廣泛宣傳黨的土地革命路線、方針和政策,從此開辟了呂梁山革命根據地。呂梁精神自此開啟了人民群眾的參與熱情,紅軍東征期間,呂梁地區的群眾協助紅軍籌集抗戰物資,并主動參軍擴大了紅軍隊伍。晉綏革命根據地時期,呂梁地區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全力支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據不完全統計,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呂梁駐扎的部隊和上級機關干部多達10 多萬人。從1940—1945 年,晉綏邊區支援中央的經費占到邊區財政的50%~60%,而呂梁幾個專區則占到70%[3]。
1.2.2 內容豐富,個性鮮明
呂梁精神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幾乎在中國共產黨每一個重要歷史時期都有典型代表。既包括進步青年學生在五四運動的感召下,以救國救民的革命熱情點燃呂梁民眾反抗封建主義和軍閥統治的思想,由此開始的共產主義思想在呂梁地區開始傳播;又包括紅軍東征、晉綏革命根據地等革命斗爭的具體實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延續了革命戰爭年代呂梁精神的優秀品質,賈家莊精神、“呂梁山護工”等體現了呂梁人民對黨忠誠、艱苦奮斗的革命主義精神。此外,呂梁精神個性鮮明。每個階段呈現出的呂梁精神和優秀代表都極具典型意義和鮮明的個性特征,而正是因為具有的這些特征才讓這一精神在傳承與傳播中飽含獨一無二的價值意蘊。比如,家喻戶曉的長篇小說《呂梁英雄傳》由作家馬烽和西戎合著,早在抗日戰爭時期就已經發表,這是第一部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民族抗擊日本侵略戰爭的文學作品,也是呂梁革命、呂梁精神的真實寫照[4]。
紅色文化的挖掘與利用、展示與傳播,能將地域文化和精神信念充分表現,從而帶動文化傳播新發展,促進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在論述堅定“四個自信”時,重點闡述了堅定文化自信的作用和意義。
呂梁精神紅色文化植根于呂梁山區這片熱土之上,是中國優秀革命文化的代表。呂梁精神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濃縮,包含了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的偉大實踐經驗。新時代,以提升文化自信為目標,有效地展示與傳播呂梁精神紅色文化,能激發愛國主義熱情,在人民群眾中特別是在青少年群體中形成正確的歷史觀與價值觀[5]。通過呂梁精神的有效傳播,讓人們知曉百余年呂梁人民的奮斗歷程,體悟一代代呂梁人不怕犧牲、迎難而上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人們當下更好地投入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
建設文化軟實力能提升人們對于先進文化的認同,促進文化認同下凝聚力、創造力和生命力的持久動力產生。文化軟實力的建設不僅體現于精神層面的價值導向,也能轉化為文化產業,形成產業鏈的延伸與拓展,促進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步發展。不斷挖掘呂梁精神蘊含的內涵品質,培育與宣傳、弘揚與傳播紅色文化基因,讓更多的人感受呂梁精神的紅色魅力,提升呂梁地區文化軟實力建設,提高呂梁精神在新時代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轉化效率[6]。
呂梁精神紅色文化的展示與傳播能形成地域文化名片,凸顯呂梁形象建設的重要標識。近年來,呂梁市對外推介城市形象時使用了“汾酒故鄉,英雄呂梁”8 個字的宣傳口號,其中對“英雄呂梁”的表述言簡意賅、朗朗上口且含義深刻。通過打造與傳播呂梁精神紅色文化,能激活更多資源,提升文化軟實力建設,同時發揮文化產業協同創新發展的優勢,促進整個區域的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利用,可以將地域的人文資源、自然資源充分融合,促進文旅產業的協同創新發展。呂梁精神涵蓋的地域范圍十分廣闊,這個區域人文歷史厚重,自然資源豐富。在汾河和黃河之間廣闊的黃土高原上,保存著大量歷史文化遺產,這些豐厚的文化資源能與紅色文化相結合,創造出更加完備的文化旅游產業格局。
作為呂梁紅色文化資源具有代表性的磧口古鎮,位于臨縣的黃河岸邊,近些年依托紅色資源和歷史遺產,在文旅融合的探索中做了一些嘗試。磧口古鎮是明清時期的水運和陸運碼頭,保留了十分完好的村落、店鋪和房屋,還保留毛主席東渡紀念碑和路居處等遺址。利用紅色資源與人文資源協同發展的格局,磧口古鎮每年旅游人數都在平穩上漲,同時帶動古鎮的農業產業發展,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相對于大多數紅色精神而言,呂梁精神涵蓋的內容范疇和時空跨度更為寬泛。在對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第一批偉大精神的對比分析中不難發現,大部分都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進過程中一段時間的輝煌歷程,在時間表現上少則數十天,多則十幾年,比如建黨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7]。但是,呂梁精神卻能包含從共產主義思想在呂梁地區的傳播到目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整個進程,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百余年奮斗的豐功偉績,集中呈現了在黨的領導下這塊土地的偉大實踐。由于時間跨度大,空間分布分散,也讓呂梁精神的價值內涵難以準確而凝練地概括,造成受眾群體對呂梁精神的認知比較分散,往往結合自己的學習認識和興趣愛好片段式描繪呂梁精神。近些年,在全國各地大力弘揚傳播紅色精神的浪潮中,與其他偉大精神相比,呂梁精神由于文旅融合推進相對滯后,加之于對網絡新媒體運用不足,使呂梁精神在新媒介時代空間中的傳播不夠鮮明。
在深入挖掘呂梁精神紅色文化的過程中,由于歷史文獻的缺失、地理空間的局限,導致總體整合不足。尤其是在紅色資源數字化整合方面相對滯后,不能全面展示與充分傳播。
目前,呂梁精神紅色文化的傳播主體仍然依賴于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這些傳播媒介在傳播呂梁精神的過程中往往偏向于整體式、宏觀性,或者主題性報道,缺乏互聯網思維下的用戶研究,不能很好地將視角對準目標用戶。總體而言,呂梁精神對于網絡媒體和移動媒體的傳播還沒有充分掌握,尤其是在新媒體體驗式的傳播中不具有優勢,傳播渠道不寬泛也影響了紅色文化的傳播效果。
呂梁精神在新媒介語境下的創新傳播,依賴于對其中蘊含的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深入地挖掘與整合。一方面,通過挖掘為傳播呂梁精神積累內容資源,確保紅色文化傳播內容數據庫的持續建設。利用大數據和數字化手段,分門別類地整理呂梁精神蘊含的紅色文化,將呂梁精神提煉成適合不同場景和不同需要的傳播資源,利用紅色文化遺產的價值魅力充分展示與傳播,提煉紅色文化中的個性特征,促進紅色文化以更加具有感染力的形式向公眾傳播。另一方面,利用文旅融合的整合傳播,實現優勢資源互補。整合紅色文化旅游的傳播資源,建立以傳播為導向的文化、旅游融合新機制。紅色旅游與鄉村振興的融合,能利用紅色精神激發鄉村振興的持久動力,并將紅色資源轉化成鄉村文旅產業的發展,平穩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以整合傳播完善和建立文旅融合發展新機制,推動呂梁精神品牌化戰略發展。促進線上與線下的文旅產業延伸,帶動紅色旅游產品體系建設,促進紅色旅游與研學旅游、生態旅游融合發展。
依據整合傳播的理念,以文旅融合的產業提升促進呂梁精神紅色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的建設。以示范區的功能延伸和產業拓展促進呂梁精神相關文旅融合產品的開發與推廣,從而提升紅色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的效能。將紅色文化更好地轉化成精神動力、教育資源,打造紅色文化與地域歷史文化的融合延伸,促進農村產業化發展的可持續、縱深化空間建設。
數字技術的推進與發展,改變了紅色文化資源挖掘與利用、展示與傳播的空間格局、形態樣貌、產業結構。紅色文化的展示與傳播應充分順應移動媒介的機制,遵循互聯網傳播思維,進一步暢通傳播渠道。一是以用戶為中心,促進傳播渠道暢通。充分研判各類傳播媒介用戶的特征,推出適合媒介用戶需求的紅色文化傳播內容,根據相應的議程設置,拓寬呂梁精神傳播渠道。二是建立平臺化傳播模式,優化傳播渠道。建立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傳播機制,打造移動媒介環境下的平臺化傳播模式,以平臺化的模式促進傳播的針對性與有效性,并且以平臺的延伸與拓展,進一步優化傳播渠道。
利用數字技術和新媒體加快呂梁精神紅色文旅資源的展示與利用,通過數字化傳播讓紅色資源的功能與價值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數字化建設能將當地無形的、抽象的紅色精神和文化打造成為有內容、有載體、有延續的紅色記憶空間,重新形塑革命老區人民的文化自信。傳統意義上呂梁精神的傳播局限多,壁壘難以突破,數字化傳播的技術和觀念能優化傳播資源,也能巧妙轉化劣勢的傳播資源。依托數字化傳播的技術與手段,打破呂梁精神時空的局限,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精準傳播,促進呂梁精神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延伸和高效利用。
在鄉村振興戰略發展機制下,呂梁精神紅色文化傳播的未來在于數字化的應用。以數字化傳播為導向,需要科學規劃呂梁精神紅色文化,并運用大數據算法有效整合資源。以數字化傳播協同鄉村振興戰略統籌推進,利用傳播機制促進組織建構和資源配置,優化呂梁精神紅色文化的運營與管理,發揮傳播機制和數字服務的延伸能力,逐步提高呂梁精神的紅色文化品牌價值,以數字化傳播重塑呂梁精神紅色文化發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