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俞培燕
國際經濟交往的逐步擴大和國際市場的進一步開放,一方面導致物流走向國際化的趨勢迫在眉睫,另一方面也為物流走向國際化提供了穩定的基礎保障。供應鏈管理體系觀念的形成,促進了物流服務方式的快速變化,促使物流服務方式走向了信息化和網絡化的方向。供應鏈是通過對資金流和物流的有效控制而形成的信息流,它最大程度地滿足了企業內外部客戶的需求,對整個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順利進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供應鏈是企業內部系統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延續。因此,供應鏈管理是企業管理的核心內容之一,受到中國企業管理者的高度重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加快,經濟水平顯著提高,各項經貿活動逐步國際化。隨著物流國際化的發展,企業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企業管理仍然是企業發展的主要議題之一,供應鏈管理在企業管理體制改革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企業的供應鏈管理還不完善,需要進一步加強控制和進行規范優化,盡快達到國際標準,逐漸走向國際化。
“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了國際海運物流供應鏈未來需求保障。疫情加速的全球產業鏈重新布局將會使主動接入全球化分工體系的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受益?!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的市場空間大、潛力足,為我國國際海運物流供應鏈發展提供了未來需求保障。從“一帶一路”倡導的發起至2020年,截至2020年,中國與“一帶一路”合作伙伴貿易額累計超過9.2萬億美元,中國企業在沿線國家直接投資累計超過1300億美元。2020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2.16萬億元,比2019年增長1.9%,其中,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9.37萬億元,增長1%,占總貨物進出口總額的56.7%。世界商業銀行調查組剖析了構建“一帶一路”倡導實施對71個可能參加國的對外貿易負面影響,認為倡導實施將參加國相互之間的貿易往來提高4.1%。隨著“一帶一路”倡導實施的深入推動,我國將在中亞、東亞、東南亞、歐洲、非洲等地的經濟貿易往來將會進一步增強,進而對國際貨物流向及樞紐網絡資源、運力資源配置帶來機遇。
國際物流是一種跨越地區和國界的商業的活動。在國際物流活動開展過程中,通常存在眾多物流站點,物流站點互相連接就構成了完整的物流網絡。在整個物流網絡中,如果有一個物流站點的貨物運輸不及時、貨物質量出現問題或有其他情況的出現,都會影響國際物流的最終結果。基礎的運輸設施是國際物流活動得以開展的最基礎、最重要的因素?;A的運輸設施包括火車、飛機、船舶等運輸工具,還包括公路、鐵路、航線等物流通道。各個國家或地區的國際物流的水平會受到本國或地區的交通運輸水平的影響。
2.1 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迫切需要更加穩定的國際海運物流供應鏈。從新中國建立至改革開放前夕,我國已經構建起了相對完善的現代產業體系,并初步構筑了超大區域經濟體的發展框架。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過改革釋放了內生發展動能,并進一步壯大了自己。黨的十八大至今,我國仍然保證了社會主義國民經濟良好平穩發展,在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今天,通過加速結構調整步伐,著力提升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與效率,我國超大范圍的市場優勢和巨大內需能力已逐漸建立并顯露出來。作為超大規模經濟體,我國的規模經濟優勢比較突出。我國擁有廣大地域、14億人口,擁有大規模要素供給、大規模市場容量,使大規模布局生產能力成為可能,并且隨著國內統一市場建設、完善營商環境取得積極進展,規模經濟優勢更加鞏固。2008年以來,我國需求結構漸趨優化,內需對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越來越突出,近年來國內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不斷提高,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首要推動力,擴大內需戰略的推行,使得我國國內市場不斷擴大,國民經濟發展的運行穩定性、可控制度明顯提高,有效提高了對抗外界打擊的能力,同時也更加迫切地需要我國構建安全穩定暢通的國際海運物流供應鏈。
2.2 物流新通道為我國國際海運物流供應鏈發展提供重要備用通道。疫情防控期間,國家近幾年著重培植的運輸新渠道起到了很大的戰略保障作用。中國西部陸海新渠道海鐵班列數量增加了47%。但亞細安和中國在疫情防控期間繼續加強伙伴關系,雙方全年貿易額超過5000億美元(約6800億新元)。我國與亞細安貿易量歷史性地超越歐洲與美洲,形成了全球第一個大貿易伙伴,隨著亞細安—中國自貿協定的簽訂,將有超過7000種產品類別(占進口總量90%)的關稅降至零,極大促進了我國陸海商貿新通道的發展。雖然受到疫情危害,中國與歐洲之間海運量同比下降,但受益于中遠海運強大的航線網絡和控制運營的比港,中歐陸海快線逆勢增長,中國與中東歐17國貿易額首次突破千億美元,達到1034.5億美元,同比增長8.4%。在當今世界經濟不斷經歷著新一輪大發展大改革大調整,地方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以及經濟全球化遭遇了更大的逆風與回頭浪潮的大歷史背景下,我國重點培育的中歐陸海快線、陸海貿易新通道等重要物流通道為我國國際海運物流供應鏈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備用通道。
3.1 國際物流環境復雜。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和經濟的不斷發展,圍繞新產品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技術進步和需求多樣化使得產品壽命周期不斷縮短,企業面臨著縮短交貨期、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和改進服務的壓力。所有這些都要求企業能對不斷變化的市場做出快速反應,源源不斷地制定出能滿足用戶和市場需求的策略以贏得競爭。市場競爭也主要圍繞新產品和市場新需求的競爭面展開,國際物流環境也隨之變得更加復雜,這使企業面臨的環境更加嚴峻。在新的經濟環境趨勢下,國際經濟活動在不同的物流條件中處于復雜的物流環境之中,國際物流和通信體系的構建變得復雜,同時國際物流也有著不同的制度和基礎,甚至面臨著政治風險,并且各國物流的協調因環境的巨大差異可能會產生經濟和自然的風險。
3.2 物流基礎設施落后。由于各國的經濟、科技發展狀況不同,對國際物流的資金投入狀況也有所不同。因此,部分國家出現物流基礎設施不完善、落后的問題,不足以達到開展國際物流的標準。例如,國際貿易碼頭的集裝箱設施不足,不能達到貿易運輸的要求。
3.3 制度保證的統一要求。國際物流制度的統一標準是以國際物流形成的一個大系統,制定系統內部設施、機械設備、專用工具等各個分系統的技術標準;制定系統內各分領域如包裝、裝卸、運輸等方面的工作標準;以系統為出發點,研究各分系統與分領域中技術標準與工作標準的配合性,按配合性要求,統一整個目標物流系統的標準;研究整個國際物流系統與相關其他系統的配合性,從而謀求國際物流大系統的標準統一,收獲得最佳物流秩序和經濟效益。由于營銷手段、競爭模式,金融結構體系、運輸渠道的巨大差異,極大地限制了國際物流的順利運行,在當前國際物流發展的新趨勢下,國際物流制定了統一的標準體系制度,以保證國際物流順利開展,這樣就有效地解決了以上的問題。
4.1 抓住發展機遇。國際運輸和貿易之間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兩者之間既相互互補又彼此制約,并具有共同發展的標準和目標,因此在當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應借此機會加強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交往與貿易,有效實現二者的“互惠共贏”。除此以外,還應該借助全球化帶來的便利,為國際之間的交往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特別是我國經濟發展比較薄弱的地區,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發展情況,促進國際物流與國際貿易二者之間的協同發展。
4.2 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的建立。供應商合作伙伴關系是企業與供應商之間達成的最高層次的合作關系,它是指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供需雙方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而采取的共擔風險、共享利益的長期合作關系。合作伙伴的建立可以縮短供應商的供應周期,提高供應靈活性;降低企業的原材料、零部件的庫存水平,降低管理費用、加快資金周轉;提高原材料、零部件的質量;加強與供應商溝通,改善訂單的處理過程,提高材料需求的準確度;能夠共享供應商的技術與革新成果,加快產品開發速度,縮短產品開發周期:也能與供應商共享管理經驗,推動企業整體管理水平的提高。國際貿易形勢的變化對國際物流提出了新要求,企業間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所以企業需要更強大的競爭優勢,建立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是企業得到更強大競爭優勢的基礎。準確來說,就是建立合作競爭的統一經營理念。
總而言之,世界各國的國際物流問題已成為影響和控制貿易發展的最主要原因。而國際物流和貿易發展之間的聯系也十分緊密,兩者相互促進和制約。國際貿易運輸的發展為國際貿易的發達提供了強大的保證,而國際貿易的繁榮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國際貿易運輸的便利性。唯有保持二者之間的和諧發展關系,才能夠同時促進二者的進步,提高中國在國際貿易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