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臧繼明
目前,航運運輸憑借其運載量大、運輸成本低等優勢,已經成為我國最主要的運輸方式。截至2021年上半年,我國水路運輸貨物量達到39億噸,遠超鐵路運輸、空運和陸運貨物規模。然而,在航運運輸迅速發展的同時,我國航運運輸事故也頻繁發生[1]。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超過60%的航運貨物損失發生在運輸階段,現代航運物流已經成為貨物全生命周期中安全風險的最高一環。因此,如何確保現代航運物流運輸安全可控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現代航運物流過程中,學者們普遍采用以下幾種方法展開安全辨識評價:一是檢查表法,二是故障樹分析法,三是危險指數法,四是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五是事件樹分析法,六是預先危險分析方法。其中,學界普遍使用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和預先危險分析方法。預先危險性分析法是一種安全預評價方法,本文將采用這一方法對我國現代航運與物流安全風險進行辨識評價。該方法的具體步驟如下:首先,相應評價人員需要依據工作經驗,并采用技術診斷、實踐調查等方法將現代航運與物流過程中的危險以及影響現代航運與物流安全的因素。通過查閱關于現代航運與物流安全風險辨識評價的相關資料以及近期現代航運與物流安全檢查狀況,對所需要分析的現代航運與物流中所需要的全運輸流程、裝置設施、物流運輸條件以及物流運輸環境等方面進行全面、系統的了解。其次,依據以上總結出影響現代航運與物流安全的因素,以及現代航運物流企業在運輸過程中發生過的各種事故狀況,對本次現代航運與物流運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進行推理,找出可能會導致貨物、人員、船只等要素出現損失的后果,評估其危險性,進一步分析上述因素可能會出現什么樣的風險,以及風險可能導致的事故。再次,將上述各種風險誘發因素按照危害性進行分級,共分為超高危害性風險、高危害性風險、中危害性風險、低危害性風險和較低危害性風險五大風險危害性級別[2]。并在此基礎上對這些誘發因素的解決順序進行先后排列。最后,根據上述風險誘發因素以及危害性等級以及風險誘發因素的解決順序排列,合理制定出相應的現代航運與物流風險預防和控制措施,有效降低或消除現代航運與物流風險,為現代航運與物流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2.1 現代航運與物流安全風險評價具體內容。現代航運與物流安全風險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對現代航運與物流的安全狀態進行分析評價;對現代航運與物流薄弱點與危險點進行分析與評價;在發現現代航運與物流薄弱點、危險點后,對這些薄弱點與危險點進行改正,消除安全隱患;對現代航運與物流的劃分工作;對現代航運與物流危險點、關鍵點以及風險誘發因素進行分析;對導致現代航運與物流安全風險的原因展開分析;對現代航運與物流安全風險可能導致的事故展開分析;對產生安全問題后會涉及的人員、設施、貨物等方面展開分析;對現代航運與物流安全風險級別進行評價;科學制定相應的現代航運與物流安全風險防控方案。
2.2 危險點辨識。在整個現代航運物流運輸過程中,某一環節中設施、裝置、人員、運輸地點,或者某一區域、某一空間、某一崗位等要素,存在著不利于現代航運物流運輸的因素,在某一特定的觸發因素作用下,這些不利于現代航運物流運輸的因素可能會意外釋放[3]。并且,在這些因素釋放后,可能會對人、貨物、船只等方面產生損害。這些不利于現代航運物流運輸的因素即現代航運與物流安全的“危險點”,在這些“危險點”中的有害物質或能量即為“危險有害因素”。
2.3 危險有害因素辨識。正如上文所提及的,危險有害因素是指可能會對人、貨物、船只等方面產生損害的一些因素。現代航運與物流安全的危險有害因素產生原因主要源自以下兩方面:一是在危險點中存在著有害物質與能量。如海底礁石、暗流、電源供應、設備設施、燃油等物質。二是人員、機械、管理、環境等方面的問題可能導致危險點中存在著的有害物質與能量釋放。
2.4 可能導致的事故
現代航運與物流安全風險可能導致的事故較為多樣,依據引起這些事故的事物、引發事故的原因、造成危害的事物等方面可劃分為七類,如擱淺、漏油、火災、碰撞、傾覆、機械損壞、船舶沉沒。
3.1 現代航運與物流安全風險辨識建議。一是明確安全風險產生點。現代航運與物流安全風險管理的關鍵在于盡可能地避免一切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而這一管理目標的達成,關鍵在于安全管控手段的精準性。只有當現代航運與物流安全風險產生點確定后,相關部門所實施的安全管理措施才具有具體目標。因此,相關航運管理部門和物流運輸監管部門應當依據《辦法》的相關內容,并結合《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分類與代碼》具體規定,針對性地協同構建風險管控措施,對現代航運的全生產流程以及各環節的風險產生原因進行準確和詳盡的分析,進一步總結確定風險生成的核心源頭。二是簽訂企業交叉合作安全協議。航運企業和港口物流運輸企業應將《辦法》作為航運和物流安全風險辨識規范制定的核心參考內容。進一步分析船舶進出港、裝卸貨作業以及貨物流通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安全風險隱患,針對這些風險,航運與物流企業可聯合簽訂交叉作業安全協議,促使相關風險管控措施更為高效地落實與實施。此外,航運企業和港口物流企業在交叉作業過程中,應依據作業實施范圍的具體情況共同商討并制定安全措施,明確各自管理職責,保證交叉作業的安全性。三是制定風險辨識手冊。規范化和明確化的風險辨識標準對于規范航運企業和物流企業安全風險辨識工作具有重要作用[4]。因此,航運企業和物流企業在推進安全風險辨識和評價工作推進過程中,還可依據已有法律法規,編制系統化的航運與物流安全風險辨識手冊,明確各治理主體風險管理范圍、流程以及方法。四是劃分安全風險管控等級。相關風險管控部門可將航運與物流安全風險的發生概率以及影響的波及范圍劃分為高級、中級、低級三個等級。因此,針對航運與物流安全風險具有的動態變化特征,相關風險管理部門應當定期對航運企業和物流運輸企業開展風險辨識工作,針對每一類風險予以制定針對性地解決方案,以此確定相關風險管控對象、管控職能以及管控手段,以此為落實相關風險管控措施提供基礎。此外,建立重大風險項目管控檔案,檔案內容主要包括評價報告與技術結論、評審意見、隱患治理方案、治理時間表和責任人、竣工驗收報告等內容。航運與物流安全風險管控部門應當結合當前已建立的重大風險管理檔案,評估當前航運與物流安全風險等級,針對性地提出具體管控措施,有效確保風險管控的有效性。
3.2 現代航運與物流安全風險管控路徑。近些年,隨著航運與物流安全工作相關部署的深入推進,相關企業在推進事故風險管理工作方面協同發力,并保持了航運產業和物流運送產業的穩定發展[5]。但當前安全形勢尚不樂觀,重大事故發生較為頻繁。因此,強化安全風險監管工作刻不容緩,政府、企業以及風險監管部門應當協同發力,共同提升現代航運與物流安全風險管控水平。一是發揮政府主導職能。作為現代航運和物流安全風險管控的宏觀調控主體,政府部門在風險應急管理部門的配合下,對航運與物流安全風險管控工作進行宏觀指導。政府部門在開展安全風險總體監控的同時,要指導直屬航運與物流部署單位的管轄區域內安全風險監管工作推進情況。二是落實企業主體責任。現代航運企業和物流運輸企業應依法健全風險管控相關制度,制定科學合理的風險管控措施。此外,相關企業要積極引入多方的技術研發投資,大幅提升現代航運與物流安全風險管控技術設備的研發力度,通過利用智能化、信息化的數字技術手段和先進的管控裝備,全面提升安全風險監控能力。針對安全風險類型而言,相關企業在保證個別靜態風險源的同時,應通過建立系統化的動態風險監測機制,對動態安全風險進行實時監測、評價和預警,以全面掌控航運與物流安全風險的狀態和變化趨勢。當企業所面臨的安全風險超出自身管控能力時,應當積極尋求政府部門以及行業市場組織的幫助,協同推進安全風險管控治理工作。在風險管理過程中,企業應當通過公告欄、標識牌等方式普及安全管控意識,并進一步針對企業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發生情況制定針對性的安全風險應急管理措施和演練,為航運與物流安全風險有效防控提供預處理手段。三是突出監管部門重大安全風險管控責任。針對重大現代航運與物流安全風險而言,風險監管部門應當通過落實重大風險登記以及報備責任,建立重大風險清單,為加強監管部門的風險防控力度提供重要依據。監管部門應當在公共場所設置明確、顯眼的安全警示標志,并注明航運與物流安全重大風險特點、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及具體應急處理措施,抑或直接告知相關風險管理人員或企業,以全面落實風險監管部門重大風險管控責任。與物流安全風險防控工作。
在航運物流運輸過程中,安全性評價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其在進行安全性分析評價后,能夠有效識別現代航運物流運輸是否處于正常穩定運行狀態,或者是現代航運物流運輸正處于怎樣的風險之中。安全性評價不僅可以促進我國航運物流運輸進一步提升,還可幫助航運物流企業提升整體風險管理水平,樹立完整的安全標準,提前預防事故發生。并且,能夠在事故發生后,及時進行處理與控制,降低風險損失。在現實航運物流運輸中,應將安全性評價合理運用到相關工作中,提升現代航運與物流安全水平。基于此,提出明確安全風險產生點、簽訂企業交叉合作安全協議、制定風險辨識手冊和劃分安全風險管控等級的現代航運與物流安全風險辨識建議,以及發揮政府主導職能、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和突出監管部門重大安全風險管控責任的安全風險管控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