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俞蘇偉
在互聯網和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時代下,國際物流正穩步吸引著世界各地企業的關注。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地的交流和貿易范圍逐漸擴大,全球物流業也在不斷發展。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立和擴大,將大大加強中國的對外貿易和全球物流需求。本文通過文獻回顧和實際調查,結合SWOT分析,分析上海國際物流體系、缺乏專業人才、物流基礎設施、信息程度的提高,提出上海國際物流業務發展的具體建議,加強海外市場發展,完善信息建設,提高設備技術水平,培養優秀的專業人才。
進入21世紀,國際物流的規模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全球出口增長8%。在不斷變化的時代背景下,國際物流的環境、交易方式和規則也都不斷地在朝著更廣闊的方向變化和發展。國際物流服務,包括倉儲、運輸、貨運代理、信息咨詢等環節,已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服務業。上海是中國和世界最大的集裝箱港口,國際物流企業的數量和規模都非常龐大,在國際物流新的發展背景下,研究上海的國際物流企業,對上海港口進行建設都對我國國際物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2.1 政府推進力度較大。“十二五”期間,中國加強了物流業的頂層設計,出臺了《關于促進快遞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促進物流業健康發展政策措施的意見》《關于我國物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措施,實施了《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全國物流園區發展規劃》《促進物流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4-2016年)》等規劃計劃。上海積極貫徹國家物流產業政策,充分發揮物流服務在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貿易中心建設中的支撐作用,重點抓好物流重點領域和環節。進一步優化物流業發展環境,特別是上海自貿區在制度創新方面采取的措施,不斷促進了物流業的開放、創新和發展,成為上海物流業集聚、輻射和創新突破的源泉。202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布《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十四五”規劃》,總體目標是全力支持上海成為國內周期的中心節點和國內與國際周期的戰略紐帶,形成以樞紐和門戶服務升級、輻射能力提升、科技創新帶動、資源配置優化為核心的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新格局。
2.2 物流市場供需關系趨于平衡。上海作為中國最大的樞紐港口之一,在高速發展的形勢下,形成了由地面公路、高架橋、跨河隧道和橋梁、地鐵、高架軌道交通、水上交通、航運和航空組成的大型綜合交通網絡。上海大型倉儲物流園區對于提升城市功能和輻射能,促進經濟供應鏈的發展,加快上海倉儲物流業的發展,更好地為全國服務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2021年,全球發展經濟在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大暴發后進入社會復蘇擴張主義階段,貿易企業物流鏈逐步提高修復,終端產品消費心理需求可以顯著水平增長。然而上海由于受到影響疫情反彈和通脹壓力不斷加大拖累,經濟環境恢復勢頭先強后緩。在此研究背景下,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1~6月增長11.2%,7~11月增長1.5%,市場資源供需之間關系管理趨于穩定平衡。
2.3 物流發展及規模日趨擴大。2021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超過4700萬標準箱,同比增長8%,連續12年位居世界第一。日前,上海外高橋四期航站樓完成了首筆國際實物轉運試點業務。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2021年物流運行狀況及2022年展望》最新分析,2021年物流體系建設穩步推進,適應市場物流需求變化,物流供應服務保持快速增長,支撐產業鏈、供應鏈彈性。物流業總收入11.9萬億元,同比增長15.1%。從全年趨勢看,物流業季度總收入保持15%以上的增長速度,兩年來年均增長8.5%以上,市場規模穩步擴大。雖然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但近年來我國國際物流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國家有關部門正在積極調整政策和思路,努力保持我國對外貿易的穩定發展。在出口方面,中國積極推動與中亞、中非、拉美國家的貿易,從而通過增加其他地區的貿易額來抵消歐美貿易的萎縮。雖然近年來上海進出口貿易總額波動較大,但結合國家發展政策,未來上海國際物流規模有望保持穩定增長。
3.1 上海國際物流缺少專業性人才。目前,上海物流企業眾多,競爭日益激烈,隨著信息技術、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在國際貨運代理行業的快速發展中,貨運代理行業不斷出現各種創新的商業模式。此外,從公共信息來看,國際物流的數字化主要體現在物流運營流程數字化、物流監控管理數字化、物流供需匹配數字化等方面,其全面推廣已成為行業共識,并將成為國際物流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種背景下,上海的物流和電子商務人才仍然相對不足,這對物流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就目前的形勢來看,我國物流業的人才數量遠未達到行業的發展需求,人才水平也不高,導致當前行業的人才嚴重短缺。此外,由于缺乏培訓,目前能夠從事高端物流服務的人才數量極為稀少,給物流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限制。此外,國外物流企業在中國發展迅速,在這種背景下,少數高端人才被外國公司的豐富待遇所吸引和流失。
3.2 上海國際物流基礎設施不足。與世界相比,上海的國際物流設施還比較落后,特別是物流體系的現代化遠遠不能滿足行業的發展需要。中國的總物流成本為14.3%,在歐美國家約為7%。我國的國際物流成本相對較高。在此背景下,區域和國家之間的物流聯系明顯薄弱,造成混亂和分散。物流空間的不合理極大地制約了我國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這對我國國際物流的生存和發展提出了挑戰。
3.3 上海國際物流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當前,上海的物流風險管理和運營還不夠先進,在信息通過收集和準備、技術課程標準,數據審查和共享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這些問題的存在都不利于為上海的科學發展提供一個安全和高效的網絡信息化世界性物流體系框架。根據中國傳統物流數據中心的調查,中國實際應用計算機控制系統的商業銀行企業還不到一半,服務貿易行業和運輸行業的比例相對較低,分別為24.3和18.3。但對于POS機和條形碼識別的技術外,信息領域內其他的應用大體上都偏低。大多數的物流專業技術和物流配送服務準則是不統一的。根據《跨國公司內部物流公共服務人員調查》,在所研究的約100家在華外商直接投資目標企業中,有多達80%的企業對當前物流服務供應商的履行情況評價為“普通”。所研究的企業員工認為,信息傳遞的有效性首先體現在物流服務提供者上,需要同時加強。
4.1 加強上海國際物流行業人力資源建設。上海市政府要堅持不懈地建立和推廣國際物流專業人才培訓機制,幫助當地物流公司相關培訓機構最大限度地提供專業指導。根據世界國際物流發展的現狀,對學術材料進行了較大的修訂和完善,并定期對工作組中的國際物流人才進行培訓和進一步準備。政府也可以提出一些特殊的條件,吸引國內外優秀的國際物流人才來這里工作。構建立體的國際物流人才儲備框架,增加中心和高級物流人才儲備渠道,為國際先進物流培訓、物流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儲備。開展各類短期培訓課程和學習旅行,建立國際物流人才中心,挖掘潛在人才,促進上海國際物流中心發展。
4.2 加強上海國際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一個城市物流業的發展可以從城市的物流基礎上得到體現上海的協調基礎應不斷促進上海國際物流協調的快速提升。推進國際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物流數據、倉儲和運輸一體化的綜合協調框架。協助加快發展主要交通基礎設施和交通樞紐。加快長三角貨運基地建設,建設連接國內外機場的貨運航線集合,重點開發建設基地航空公司等重點項目。建設全國最大的鐵路、水、航空集裝箱中轉平臺,加快中歐貨運中轉平臺和高端機場貨運中心建設。同時,加快與西部鐵路貨運中心的銜接,促進國際物流的發展,增加上海國際物流的靈活性。
4.3 推動上海國際物流行業方面的信息化建設。通過實現上海物流行業的信息化,促進各物流行業的結構調整和完善,優化運營質量,提高上海國際物流行業的整體水平。在強大的國際物流信息系統的支持下,綜合物流系統將更高效地運行,上海綜合物流系統將能夠充分利用綜合信息,有效、快速地解決物流環節中的各種問題。將現代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數據處理技術相結合,形成網絡信息系統,加強內部信息通信,協助上海建立標準化框架。從提高運營效率的角度,在整個協調框架同意下兼容的前提下,上海綜合物流系統應借鑒國外有效的物流標準,考慮物流系統與其他相關系統的協調,尋求物流系統與相關系統之間的步伐和協調。上海需要完善物流體系,加強人力資源建設,提高裝備技術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推進上海物流業信息化建設,提升上海物流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上海國際物流的發展需要綜合考慮多個方面,而且其發展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并不能一蹴而就。針對上海物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可以從專業人才、基礎設施、信息化程度三方面采取措施去推進上海國際物流業的發展,這也將增強上海的國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