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冉冉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新發展格局是對目前“十四五”階段和未來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及發展路徑作出的重大調整完善,也是立足于社會長久安全穩定以及國家長遠經濟發展的目標而做出的戰略性部署,同時對于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水平、更高層次的發展,促進世界經濟繁榮,都會產生深遠而重要的影響。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思想在《建議》中具有重要地位,起到提綱挈領的重大作用,應當更深入理解吸收、更精準把握要義、更全面貫徹落實。
實踐創新帶來理論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實踐發展推動了我國經濟戰略思想的轉變。新時代要求新發展,新發展提出了新問題,新問題催生了新理念,新發展格局的提出則是回應時代之問,是特定國際國內發展環境的產物。
1.國際局勢。近些年來,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盛行,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經濟持續低迷,增長停滯,全世界經濟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產生巨大沖擊,下行趨勢明顯,金融市場和國際投資貿易動蕩萎縮。在這樣的國際政治經濟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重心必須從國際循環向國內循環轉變,利用國內超大規模市場的競爭優勢,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彌補國內循環的不足,并以此充分適應國際環境的新變化。此外,外部環境變化尤其是中美雙邊關系轉入競爭為主的新常態也是實施新發展戰略的主因之一。2020年以來,在美國“躺平式”防疫理念下,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嚴重通貨膨脹等使民眾生活更加困苦,被剝奪感增強,矛盾激化,社會動蕩加劇。為分散國內視線、轉移矛盾、推卸本國治理無能的責任,美國將矛頭直指中國,大搞貿易戰,炒作“涉疆問題”“南海問題”“臺海危機”,通過搞“選邊站隊”方式變相圍堵中國、制造摩擦、輸出動蕩不安,刺激制造業資本回流、緩解國內矛盾的企圖昭然若揭。美方不正當做法給我國長期形成的外向型經濟帶來不利影響,且在“反中”成為美國政治正確的背景下,短期內這一沖擊不會減弱。基于此我國必須早作打算,妥善應對。謀全局、謀長遠的內外雙循環的新發展戰略成為理想選擇。
2.國內形勢。改革開放以來,從農村到城市我國的經濟體制不斷變革,物資從匱乏到充裕,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成為世界上最大貿易國。從外部獲取生產原料,依托大量且高性價比勞動力資源將原材料轉化為物美價廉的商品,銷往海外各地,在獲取利潤的同時贏得“世界工廠”的稱號并形成“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國際大循環為主的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這一模式對于提升我國綜合國力、改善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義。但在其形成發展的數十年間,國內外環境發生著巨大變化。逆全球化、能源市場波動、全球經濟增速放緩、金融風險日益增強,國際大循環對經濟拉動作用減弱。發展面臨風險,國內產業升級轉型壓力突出,外部對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的限制,單純依賴國際大循環弊端凸顯。因此立足于14億人的國內大市場,緊緊扭住擴大內需、實現供給側改革這一“牛鼻子”,不斷鞏固以擴大內需促內生性增長的新模式,使促進經濟增長、增強人民幸福感獲得感的各環節各要素在國內強大市場的背景下實現良好的循環、轉化,補足經濟增長動力和穩定性,促進國內經濟更好、更快、更可持續發展。
新發展格局下的“雙循環”內涵的實質是改變外向型經濟主導的發展格局,由出口導向型轉變為內需增長型,而想要深刻理解中國所追求的雙循環發展格局的具體內涵,筆者認為可以尋找當今世界已經實現雙循環的國家,以這個國家現在的具體情況為例進行具體分析。而現在公認的實現雙循環發展格局的國家其實就是美國。美國是世界經濟第一大國常年占整個世界經濟總量的四分之一左右,主要的GDP創造來源于國內消費,這是典型以國內市場為主體進行的大循環,并且是與國際循環緊密相連、相互促進的。國內大循環所產生的最大市場為美國成為世界經濟循環的主體和世界主要結算貨幣供給國提供了基礎。而國際循環所產生的廉價消費品與原材料則源源不斷地為美國的國內循環提供產品,以維持美國民眾的高水平生活。所以結合美國的雙循環模式與中國對于雙循環戰略的描述,認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可以用以下特點來概括其內涵。
1.從經濟發展的動力看。雙循環要求將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放到內需上,擴大國內的投資與消費,激活國內市場。雙循環的格局不是回到改革開放前閉關鎖國自給自足的狀態,也不是重復2008年金融危機后擴大內需的戰略,而是建立在以中國為主導的國際經濟體系基礎上的國內大循環。這種國內大循環的基礎就是人民幣走向國際化并逐步升值,中國的產業鏈也逐步邁向國際中高端,從而使得國內資本增值居民收入增加,原有從事中低端產業的勞動力逐步轉向高端制造業,剩下大部分勞動力轉向服務業,在資本溢出效應下服務業的收入也將水漲船高從而拉動整個國內市場的膨脹,并像美國一樣將國內消費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構建以中國為核心的國際貿易體系是一個漫長且艱苦的過程,而近期簽署的世界最大自貿區RCEP則是建構這一國際循環體系的重要一步。
2.從國際分工看。雙循環要求中國追求國際產業鏈的上游、價值鏈的高端,因為增加進口與人民幣國際化要求人民幣要逐步升值,而升值必然打壓目前國內大量占據產業鏈中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了維持國內的就業與產業制造能力就必須在人民幣升值的過程中攻破核心關鍵技術占據產業鏈的高端。產業的升級與人民幣升值也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產業升級為人民幣的升值并使更多的國家愿意為了購買必須的高新科技產品而使用人民幣結算,而人民幣升值帶來的資金也可以集中投資于國內重點攻關的高新技術產業帶動產業提升。
3.從國際收支看。雙循環格局尋求減少貿易順差,實現貿易平衡乃至貿易逆差逐步將“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消費”從“制造大國”變成“消費大國”。最大的生產國不一定是經濟第一強國,但是最大的消費國一定是世界經濟第一強國。中國要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僅僅作為世界工廠是不夠的,還要以巨大的人口體量成為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和世界商品的最終消費國。這不僅可以提高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可以加強中國在國際體系中的地位乃至最終樹立主導地位。
4.從國際貨幣體系看。中國想要建成世界第一消費國就不僅要擴大進口,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以人民幣為結算貨幣的進出口貿易體系。因為在以美元作為國際結算貨幣的體系下,即使中國成為了世界最大的消費國那也只是在為美國的經濟霸權輸更多的血,作為世界最大的消費國就應該成為世界主要結算貨幣的提供國。從人民幣的國際化必然會沖擊目前正在無限QE的美元霸權,從而加快戳破美元泡沫的進程。而人民幣國際化與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是相輔相成的過程,人民幣走向國際化可以促進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而中國綜合國力尤其是經濟實力的提高又會助推人民幣提高國際貿易的接受程度。在相互促進下終會在某一臨界點實現質變,打破美元霸權并實質上終結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加快人民幣的國際化。
1.擴大內需,提振消費。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的目的在于尋找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相比于投資與外貿,消費才是支撐中國這個14億的人口大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只有充分利用14億人口的超大國內消費市場才能為未來的經濟發展提供真正的支撐。但是多年來國內消費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較低,尤其是占中國人口接近一半的農村居民的消費更是持續低迷。未來在擴大消費時應該把重心放在如何促進農村消費、低收入人群的消費上,為此應該做如下布局:一是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縮小收入差距,增加中低收入群體的人口數量,國內消費的市場的增長要以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為基礎。二是以擴大就業為目標,著力破解目前小微企業因為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導致的經營困難,充分發揮小微企業吸收就業的功能,并不斷完善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加快形成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新局面。三是增加對住房、教育與醫療等民生領域的財政支出,提高社會保障的水平。長期以來制約國內居民消費水平提高的一大因素就是社會房價高、看病難、教育貴等民生支出過多導致消費者不敢消費,只有將這些社會事業進一步完善才能提高居民的消費潛能。四是努力創造、引導新型消費,發揮生產對消費的作用。國家推動加快5G通信、物聯網等民用消費基礎設施建設等本身就可以開拓新的消費市場,帶動新的消費風向,激發全社會的的消費活力。
2.創新科技,自主研發。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一個關鍵問題?!薄巴苿訃鴥却笱h,必須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水平,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科技創新是關鍵。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也需要科技實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核心環節。中國發展的主要矛盾已經從落后生產力轉變為不充分不平衡發展,中國作為步入中等收入水平的世界第一大工業國,已經不能像之前一樣只重視發展的規模與速度,要把發展的質量與創新能力擺在更重要的位置。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已經變成了科技水平的競爭,換言之也就是創新能力的競爭,因此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要作為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戰略,發展理念也需要與時俱進,堅持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一是要補短板,創新發展需要完善的基礎設施與科研基礎,我國要進一步加快新型民用基礎設施的建設,在補齊通信、電力等傳統意義基礎設施短板的同時,注意拉高上限,加大對5G、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領域投入,為創新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二是強弱項。我國近幾年有些領域逐漸追上甚至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比如5G、高鐵等,但是仍然在大量的關鍵領域沒有得到突破,尤其是芯片等數字行業核心技術被歐美國家“卡脖子”,國家應該要下大力氣促進這些弱項的創新與發展,提高對這些核心產業的資金與人才的支持,培育壯大新興產業。三是激活力。國家要聚集創新資源,讓創新作為經濟發展拉動的作用充分體現,通過政策調整與制度供給釋放創新活力,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不斷催生新的增長點,為經濟的發展不斷注入新的動力。
3.開放升級,內外循環。從更加長遠的角度來看,即使面對美國在世界發動貿易戰、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響,經濟全球化仍然是世界經濟發展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因此中國要構建雙循環的格局就必須繼續堅持對外開放的國家戰略,進一步加強國際交流,深化與其他國家的經濟合作。但是我們這種雙循環戰略與之前的改革開放不同在于要逐步構建以中國為主導的區域國際循環體系,中國作為占世界工業產值三分之一的世界第一大工業國成為亞太地區乃至未來成為國際經濟大循環的核心,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我們要為中國發展角色的轉變做好充分的準備。我們可以看到凡是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高競爭力的經濟體都是營商環境、企業家活力與官員素質相對較高的地區,這也就是說進行國際循環與國內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過程,激烈的國際競爭倒逼中國改善國內經濟發展環境,良好的國際環境也可以促進中國經濟在世界大循環中提高競爭力。為此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正確理解和看待國內國際雙循環與開放發展之間的關系。目前所倡導且正積極構建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經濟發展格局不是一種倒退,更不是關起門來搞閉關鎖國,而是要通過積極擴大和滿足國內的消費需求,以實現像現在美國以國內消費作為經濟發展主要驅動力但是又作為世界消費最終市場的雙循環發展格局。并且要利用好國際和國內兩個促進經濟發展的有效市場,以國內大循環的擴大來推動國際大循環的發展,推進國際大循的發展積極反作用于國內的經濟大循環。二是隨著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世界經濟形勢的緊張,吸引外資難度加大,為了穩定外貿,必須改革之前的對外開放策略,完善外商投資負面清單政策,進一步放開外商投資限制,積極推進中歐投資協定簽字落地,推動開放發展由過去單一對外出口轉變為基于內需的雙向出口模式轉變。三是以現有的2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為基礎,進一步建設一批高水平的自由貿易港,進一步拓展我國的開放空間,尤其以中國大陸第一個自由貿易港海南為試驗區,帶動一批高水平自由貿易港的建設,加快形成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四是打破市場上阻礙生產要素流通的各種顯性與隱形阻礙,為國際投資者提供更高水平、更高流動性的市場服務,推動與國際更高水平的市場經濟制度接軌,培育國際競爭的新優勢。
綜上,新發展格局的提出是依據國內外特定發展環境下回應我國當前和今后發展之問的戰略舉措。堅持立足國內大循環,發揮比較優勢,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積極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必將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全面塑造我國發展的新優勢。新發展格局推動全球各地各國各企業之間合理分工配置,既能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多方面的發展紅利,又能為中國和世界共同繁榮帶來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