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思伊 徐冬先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當前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根源在于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解決好這個問題這是當前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的重點、難點。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行動指南,是新時代中國不斷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是加快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遵循。其中,協調發展理念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是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必須遵循的原則和發展趨勢。協調發展理念以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為原理基礎,以生物機體比擬社會、以人的實踐為基礎,將社會看作是一個時時處于變化中的、不同要素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具有整體性、系統性、開放性等鮮明特征。進入經濟新常態階段,“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經濟增速放緩,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經濟社會發展從單一要素發展為主逐漸向全局導向協調發展轉變,以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為基礎,能夠為當前全面實踐協調發展理念提供科學的指導方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入到新時代這個歷史節點,所要面對的是國內經濟新常態發展和國外形勢的復雜變化,國際國內機遇與挑戰并存。中國雖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但由于人口基數龐大,制約了人均經濟發展,導致在全域范圍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因此如何應對突出問題,緩解社會矛盾,縮小區域城鄉之間的差距,不僅需要協調發展理念的系統推進,還需要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科學指導。
解決當前中國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的關鍵性舉措,重點在于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步發展,從而增強國家“硬實力”是協調發展理念的實施方向,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推動經濟社會朝著全面可持續的方向發展,這同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蘊含的系統性思想相互貫通。社會有機體是系統的,在社會有機體發展過程中,使得社會中的一切要素都從屬于自己,并且將社會結構中缺失的部分,自主地、自覺地創造出來。[1]社會有機體內部囊括了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要素,各要素從屬于社會整體,又通過部分來被認識,從而形成了一個結構復雜、層次豐富的系統性整體。當前中國堅持系統性謀劃、統籌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注重發展的系統性、可持續性,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這是協調發展理念全面實踐的成果,是對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系統性特征的繼承與發展。
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著重描繪了社會有機體理論的運行機制,將社會比喻成一座大廈,經濟基礎是大廈的根基,上層建筑則決定著大廈最終的高度。[2]上層建筑必須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狀況的運動規律是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基本運行規律。如若根基不穩,縱使萬丈高樓平地起,也會在頃刻間化為烏有。經濟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筑的性質與發展方向,是社會有機體的根基,上層建筑則是不斷建造著的樓層,根基越牢靠,樓層越高,從而為大廈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中國幅員遼闊,物質資源富饒,但這并非是均衡的,區域、城鄉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制約了中國社會的整體發展。對此在新時代下,要求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十四五”規劃要求,率先推進東部區域發展,然后全面協調西部、東北部以及中部地區的振興、崛起,支持特殊類型地區加快發展[4],多模塊、多維度齊發展,統籌兼顧,同步推進社會有機體的全要素、全區域共同發展。
此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運行規律也是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基本運行之一,“十四五”規劃中提出了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國土資源開發應當立足于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因地制宜,以各地區的優勢為基礎,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開發保護格局,促進國土范圍內各資源要素充分、合理流動,推動形成資源高效聚集的新局面[3]。除了推動資源在各區域的流動,國家還支持建設生態功能區,劃定面積實施區域性的重點保護和限制開發,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保障生態的多樣性。這堅持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規律,推動人與自然共生共存,人與自然是社會有機體的基礎單位,“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4]。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社會有機體才能良好運行,才能保障協調發展理念的有序實施。協調發展理念為解決當前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提供了可靠支撐,能夠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不斷向前推進,這與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運行機制相契合。
人類社會出現至今,不斷追求著進步、自由,由現實的人組成的社會有機體自然也是以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為目標而運行。同樣,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實質就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滿足人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需求。只有通過人自身的解放,才能使得整個社會得到解放,實現生產力高度發達,使得社會物質資料極大豐富,推動人的生產生活更具有科學性,促進每一個人都能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辯證法是新發展理念的科學指南,需要辯證法的指導。協調發展理念的提出是為了經濟社會的平穩運行,為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決社會矛盾,最終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產生的,一切堅持以廣大人民群眾為中心,急人民之所急,將人民的需要和人民自身的發展擺在首要位置。發揮協調發展理念的作用,就需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社會協調發展不僅僅是為了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更是為了人自身的發展,人的發展是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發展目標,也是協調發展理念的核心要義。
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中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著力解決當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突出問題,經濟進入發展新常態,機遇與挑戰并存,人民生活水平、質量大幅提升,在國際上綜合國力、地位提高顯著。然而,經濟發展進程中也存在著產業結構、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的失調問題;此外,貧富差距擴大、資源環境承載力下降等問題也亟待解決,要以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為指導推動社會協調發展理念的全面實踐。
協調發展理念是被動地進入社會生產各個環節之中的一種內在要求[5],需要人的自主參與同時又服務于人,需要人積極地、自主地、富有創造性地參與到各個環節[1],因此這需要把“協調”當作人的對象性活動,當作實踐來理解和把握。人們應當自覺自主地參與協調發展的進程之中,獲得幸福感、滿足感。堅持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之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顯著優勢的根基所在。因此,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是科學把握當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解決好當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根本原則,是新時代實現社會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與落腳點,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協調發展理念的最終目標與歸宿[6]。
當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根源在于人的發展不平衡,馬克思所論述的社會有機體的最終發展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與動力。因此,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從而激發社會的發展活力,是協調發展理念的出發點與落腳點,推動社會發展由人民共創,社會基礎設施由人民共建,社會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除此之外,解決好人這個問題,首先要通過大力推進發展人才的工作,人才是推進改革創新最重要的動力,全面把握新時代人才工作的思想內涵、實踐要求以及戰略定位,大力推動、扶持大批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涌現,大興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將高質量教育惠及覆蓋至全國[9]。除了基礎教育,還需要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以及身體素質,利用新媒體的有效傳播作用,推進全民運動的廣泛開展;通過正能量的傳播類文章為指引,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創造好基本條件。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一個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需要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多要素綜合,以此推動發展。
馬克思所認為的社會有機體是多種要素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通過系統分析社會有機體內部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對協調發展理念的具體實施具有科學指導作用。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經濟基礎薄弱,人民生活困苦,將一切圍繞在經濟發展之中符合當時的國情。單一的經濟發展導致精神文明建設開始出現不相適應的情況。通過觀察社會矛盾的運動變化來協調當前生產關系、完善上層建筑結構,這種協調與完善涉及到社會各要素的連鎖交互[7]。馬克思、恩格斯雖然敘述了解決社會矛盾的抽象框架,為發展提供了基本原理與方法,但社會經濟需要具體分析、具體導向和具體措施來解決當前存在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具體矛盾,因而協調發展是有序、有步驟地來解決當前問題的最佳方法,同時需要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去指導實踐。改革開放以來,由基本國情、最大實際、主要社會矛盾所決定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來作為黨的基本路線,這種經濟建設不同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單一模式,而開始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從“三位一體”總布局到“四位一體”總布局,再到如今的“五位一體”總布局的構建,中國越來越重視社會整體性的發展,因此,要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精準定位社會中的各個薄弱環節,補齊短板,推動協調發展可持續。
社會有機體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結構復雜,層次豐富多樣。社會有機結構整體內部諸要素之間無時無刻不在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著,相互制約又相互聯結,但同時也存在著主次之分。協調發展理念需要作為社會主體的“人”主動地、積極地參與到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僅需要從主次矛盾中尋找問題,也應當重點關注區域間的不平衡問題。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在世界范圍內也是普遍存在的,區域發展不協調所帶來的是經濟增長能力的下降、生態文明發展受到阻礙、社會秩序趨于不穩定。中國當前的區域戰略主要是圍繞核心區域板塊,結合經濟發展現狀以及特征進行布局,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是當前發展的重要內容。中國各地區資源條件、發展優勢不同,因此發展程度、經濟水平分化也較為嚴重,首先應當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完善現代化的制度體系建設,促進各地資源在區域間的充分涌流;其次,要深化區域合作,拓寬省與省、市與市的合作路徑,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產業優化向著高質量邁進;此外,根據各流域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特征的差異,交流合作,協同推進長江、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機制[8];最后,應當加強各地區生態產業的發展,推動各地生態產品在全國范圍內的流動。以上這些是推動當前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除了區域間發展的不平衡,破除城鄉二元結構難題也是中國推進社會協調發展的重點難點,城市鄉村在人民生活水平、資源、基礎設施等方面呈現出兩種不同的狀態,需要通過精準扶貧方略的實施,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來推動城鎮化健康發展、有序進行。
社會有機體是一個有機開放的系統的統一體,無時無刻不在同外界進行著信息交換,為社會有機體實現自我調整、為發展提供養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是協調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兩手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展過程”[9]。協調社會發展不僅需要物質力量作為支撐,還需要精神力量來作為保障,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中的重要標桿,在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人類的活動表現為文化,這是人們精神財富的顯現,因此要加強文化建設,大力推進科學、教育等事業,構建完整、合理的文化體制,增強人民群眾的精神力量,推動綜合發展。全球化大發展使得世界文化多樣、交融、互通,社會有機體是開放的,尊重各種文明齊發展,平等相待,互學互鑒,兼收并蓄,才是推動人類文明實現創造性發展的最佳模式[10]。因此要加強文化環境建設,積極開展具有針對性、有特色的社會文化活動,凈化文化環境,引進國外優秀文化成果,在世界歷史的大環境下推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齊發展,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健康、可持續地向前發展。
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供了科學的指導。協調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同樣也是發展的標準,協調著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關系,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矛盾關系,因此在人民群眾能動創造歷史的過程中,只有尊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才能有效推進社會有機體內部諸要素充分涌流、相輔相成、補齊“短板”。在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指導下,深刻全面地理解協調發展理念的深層次含義,自覺堅定地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