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睿
目前國際上職業教育在如火如荼地發展之中,各個國家不斷地進行著各種職業教學改革和探索,聯合國教科文等教育組織也在不斷地完善推進制度,呈現出幾個顯著的發展趨勢。
郎格郎(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成人教育局局長)認為,終身教育是從人們出生到終老的一生的教育,是人們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種培養、培訓和教育的總和。它包括教育體系的各個階段和各種形式:既包括學校教育,也包括社會教育;既包括正規教育,也包括非正規教育。以前那種認為職業教育是終結性教育的觀點是錯誤的。事實上,國際上職業教育發展到現在,已經包括從中職教育到研究生階段各種形式的教育以及不同勞動階段的培訓,因此職業教育越來越呈現為終身教育的趨勢。
意識到職業教育只是終身教育的一部分,那么職業教育就應該和其他教育形式和教育階段順利、便捷地銜接起來才有利于促進職業教育的大力發展,建立職業教育與高一級教育相互銜接的機制尤為重要,這一點也是目前各個國家致力于有效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這樣一來,核心問題就是如何建立低一級職業教育與高一級職業教育的銜接機制和資格等同機制,例如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等等的銜接機制,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如何等同學歷資格問題。解決了這兩大問題,才能真正將職業教育納入終身教育的陣營之中。
為了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各個國家紛紛進行教學改革,改革的重點集中在這么幾個重點上:拓寬專業面向以能力為本位、重視環保教育、加強創業能力的培養以及運用教育新技術等方面。
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存在一個共同問題:專業面設置過窄過細,不具有普適性。因此有效調整專業結構設置成為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點。調整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拓寬其專業面向,從而提高職業教育對社會和經濟發展變革的需要。在這方面,波蘭做的效果比較顯著,歷經11年左右,將中等職業教育的專業數量從1982年的527種減少到1993年的138種。
職業教育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知識、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為目標,畢業生須具備一定的能力才可以勝任走上的工作崗位,能力是社會需求的,能力也是職業教育的最重要的指標。目前職業教育培養的能力包括信息處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社會合作能力、創業創新能力等等。
21世紀國際教育委員會提出了“四個學會”:學會生存、學會求知、學會共處、學會做事,這四點是現代教育的四個核心和支柱能力。第二屆國際技術和職業教育認為,下個世紀最重要的品質將是學會學習,德國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前所長稱之為獨立學習的能力。
1999年漢城“國際職業技術教育大會”也指出,職業教育除培訓技能外,其他教育和培訓應該包括環境保護,對人才的培養必須涉及到可持續發展等綠色內容。
目前關于環境保護的課程設計與開發分四個方面:第一層處于有關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等概念的強調;第二層對環境知識的強調;第三層培養調查研究、評估和價值判斷的技能;第四層學習解決環境問題以及參與決策。
近年來,創新創業能力越來越受到關注和強調,不斷涌現出各種各樣的創新創業比賽和優異的創新創業成果以及成果轉化,可謂遍地生花。第二屆世界技術與職業教育大會文件指出,創業能力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能力之一,包括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目前國際上很多國家的職業學校主要通過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增設相關的創業課程,包括理論課程、實踐課程、相關的創業活動,比如參加一些創業比賽等,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精神,從而為以后走上社會增加創業就業機會,也可以吸納社會人員就業,為社會做貢獻,從而增強了職業教育的吸引力。
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不斷涌現的信息通訊技術也帶給了教育新的革命,知識的獲取變得更容易,學習的距離感越來越縮短和消除,技術輔助學習(TBL)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TBL就是在國際互連網、教與學系統以及電信系統上使用的各種軟、硬件,通過利用這些工具,從而大大提高教育教學的效果。新技術可以實現學習時間和學習地點的靈活多變,而且能更好地體現受教育的公平性和均等性。
機會均等是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第二屆國際技術與職業教育大會的《建議書》指出,要面向全體建立全納性職業教育制度,滿足全體學習者的需要,努力發展面向邊緣群體的職業教育。邊緣群眾包括失業者、過早離校的學生和失學青年、邊遠地區的人口、農村貧民、城市貧民、土著居民、在非正式勞動力市場就業的但不具備工作和生活條件的勞工、從事有害工作的童工、難民、移民和經歷武裝沖突的退伍軍人。
開展全民技術職業教育有其重要意義:(1)使全體人在不同程度上獲得生存和創造財富的能力;(2)減少失業人數,促進社會安全穩定;(3)可促進各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對學生進行職業指導和咨詢幫助,可以幫助學生正確選擇升學和就業,以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少走彎路,盡早實現目標和價值。
近年來國際上的職業指導呈現幾個顯著的發展趨勢:(1)一些國家制定了職業指導文件,如澳大利亞制定了“職業發展綱要”,對職業成熟程度、職業指導的內容、考試及評估等主要方面作出具體規定。(2)開展生計教育。將職業和勞動力市場信息滲透進各學科中。(3)應用計算機輔助系統實現志愿填報和就業指導。(4)開設職業和個人發展課程,內容主要包括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潛力和志向;制定個人發展規劃;了解各種職業及資格要求、工作待遇和條件;有關求職技巧,如撰寫簡歷和參加面試。(5)設立職業指導中心,同時注重職業指導的公平原則。
“加強技術與職業教育的國際合作”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5屆大會上被作為專門議題進行討論。會議指出職業教育的發展壯大需要國際合作與交流來保證。國際上需要制定共同的標準與資格要求,制定統一的方針,并需要構建國際合作網絡以作保障。
目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加強了與諸多國際機構的合作,如與世界銀行、經濟合作組織以及國際勞工組織等之間的深度合作,尤其加強了與國際勞工組織的交流合作。自1992年建立了“國際技術和職業教育項目”,至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建立198個網絡點(教育部職業教育中心研究所就是中國的一個網絡點)和地區中心,大力促進了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
自1995年歐盟委員會實施“達·芬奇”跨國職業教育與培訓計劃以來,很多國家抓住機會進行國際交流與合作項目,積極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日本與國外的學校建立友好合作關系。派遣本國教師出國進修、國內學生出國留學,同時招收國外留學生等等。澳大利亞則趁國際上諸多高等職業教育旺盛需求的機遇,將職業教育辦成了世界上主要輸出國之一。
1999年漢城會議將職業教育的通用概念等同于“TVET”,主張技術、教育與就業之間應該是互通的,也就是職業教育與培訓之間應該是密切聯系的,這樣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沒有障礙,實現終身學習和生活的一條順利通道。
技術、教育與就業協同化趨勢在具體實施中有以下幾個特點:(1)職教界與產業界互動性增強;(2)教育、就業管理體制一體化;(3)職業教育與培訓模式的轉變。供給驅動轉變為需求驅動,為就業而培訓轉變為提高就業能力,專攻一種技能轉變為培養多種技能,教育與培訓的分離轉變為連貫化乃至持續化的終身學習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