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瑾 張凱皓
我國進行環境保護稅的實踐過程由來已久。中國從2007年開始研究征收環境稅的有關問題,2018年1月1日起,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實施,對環保稅費政策進行了一定的補充完善。同時,環境保護稅的實施能夠加強執法規范性和嚴格程度,從而利于政府加快促進產業轉型,推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此舉有效地提高了環境保護政策的實行水平,同時該法律在中國的實施,對于中國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產生了一定影響。
目前學術界對環境保護稅對綠色技術創新影響的主流觀點主要有三種:一是環境規制會促進綠色技術創新發展,合理的環保規制能夠鼓勵企業開展創新,在長時間內能夠提高企業的產出效益,進而抵消因環保嚴格規制產生的影響;二是認為環境規制對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起抑制作用;三是環境保護稅費與企業綠色技術創新之間的線性關系并不明顯。同時本領域內多數研究研究的是環保稅費政策對于技術創新的影響而非對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筆者研究考慮到問題在實際情況中的復雜性,分析環境保護稅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在不同影響情況下的不同影響作用,填補了本領域的部分空白。本研究通過對環境保護稅征收額度和企業綠色專利申請數量的調查研究,驗證環境保護稅在不同變量影響下對于企業綠色創新投入的影響,以及在不同變量作用條件下產生的不同干預效應,為決策者決策和相關領域研究提供依據和參考。有效推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環境保護的同時推動環境保護稅費政策趨向合理化。
基于理性經濟人假設,企業偏向于獲得最高的經營利潤,在這個前提下,企業如何開展產品創新應該是出于投入與回報的平衡考慮。自201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實施將收取排污費改為征收環境保護稅后,企業對于環境成本的考量也逐漸納入企業的日常生產之中。同時,在此種情況下,資源由“生產”作用轉變為“治污”作用,會增加企業負擔,不利于企業創新。Leeuwen、張江雪等認為環境規制政策的強化,會導致企業用于環境規制的資金成本上升,從而擠占企業原用于綠色技術創新的資金,從而抑制企業創新。在實際情況中,企業的利潤空間被環境保護稅擠壓,使得企業為了彌補被壓縮的利潤空間而減少了用于創新的成本資金投入。與此同時,綠色創新由于以環境效益而非經濟效益為目標,不能對企業損失的成本進行有效補充,因此當環境保護稅推行后,企業會選擇為了中和稅負成本增加帶來的成果而減少用于綠色技術創新的資金投入,“擠出效應”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環境保護稅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能力起到了抑制作用。
對于政府提出的各類政策而言,往往根據不同地區情況,存在異質性政策效應,即政策在應用中存在“靈活性”和“統一強制性”,不同的地區發展程度與實際情況會影響政策的實際應用。而在該政策的落實過程中,可以看到,不同企業規模和不同污染程度企業和不同發展地區之間,環境保護稅政策存在不同程度的異質性效應。本研究針對不同企業規模、不同污染程度和不同地區這三個影響因素對其對于環境保護稅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進行了簡要分析。
1.企業規模在環境保護稅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中起到正向調節作用。對于不同規模企業而言,企業規模較大,生產經營活動所需排放的相關污染物更多,大型企業就會考慮到環境保護稅對于企業生產成本存在的影響。同時應當看到,規模較大的企業,具有較強地自我更新迭代的能力。對于大規模企業而言,勞動生產力的提升在規模上難以實現質的飛躍,通過技術創新實現勞動生產率的有效提高是大規模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更青睞的選擇。企業規模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該企業的創新能力水平和綠色創新的內生力水平。只有規模越大的企業才有更大的能力和動力去思考如何使企業更好地發展;規模越小的企業只能首先提高生存能力再提高發展能力。同時,可能企業越大資金便更加充裕,也會更加重視企業的長期發展從而促進綠色技術創新。此外,對于不同規模企業而言,企業規模較大,生產經營活動所需排放的相關污染物更多,對于環保稅費政策而言,大型企業就往往會考慮到環保稅費政策對于企業生產成本存在的可能影響。同時我們還應當看到,規模較大的企業,具有較強的自我更新迭代的能力。若企業擁有大量勞動力,企業規模較大,借助技術升級的手段提升勞動生產率,對提高技術創新成果極為有利。因此,企業規模在環境保護稅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中起到正向調節作用。
2.政府補助在環境保護稅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中起到正向調節作用。對于政府補助而言,政府補助是有效解決市場失靈的手段。綠色技術創新在一定程度上與企業的市場性相違背,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政府補助推動企業創新投入,引導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活動,政府補助會促進企業進行并不完全符合企業逐利性的綠色技術創新。同時,政府資金補貼能夠有效降低企業在環境保護稅上增加的稅收資金成本。對于企業而言,其獲利多少很大程度會受到稅收的影響,如果政府能夠出臺相關政策對進行綠色技術創新的企業進行有效支持,企業盈利水平會得到有效提高,從而企業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對創新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規避,有效提升企業進行有利于提高環境效益的綠色技術創新。另外,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在很大程度上與企業的市場性相違背,政府補助可以有效改善市場失靈的情況,能夠有效解決企業資金缺乏和積極性低下的問題。因此,根據上文所述,政府補助對于綠色基礎創新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政府補助在環境保護稅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中起到正向調節作用。
3.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在環境保護稅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中起到負向調節作用。對于不同地區而言,同一政策在實行過程中,往往面臨不同的落實情況。對于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基礎設施完善,行政機構執法效能較強,行政干預力度較大,執法嚴格;對于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基礎設施相對落后,行政機構執法效能欠佳,執法相對較為寬松,行政干預力度相對較弱。在環境保護稅應用過程中,排污費改稅后一方面環境稅費的地位提升,企業搬弄是非與尋租成本增加;另一方面環境保護稅全部由地方政府管轄,各地財政繳納環境保護稅動力變強,這二方面因素導致各地財政對環保稅收的干預力量會有所減弱。所以,環境保護稅對企業環境投資的鼓勵效應,在各個政府干預區域是有所不同,但可以設想,當區域政府行政干預力量越強,環境保護稅的應用效果就會更突出。而區域政府行政干預力量也和整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有著非常緊密的關聯。另外,從地方經濟發展程度角度分析可以得知,以北上廣深地區為例,主要工業區為輕工業或科技集中型工業;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如西北地區,往往采用利用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等相對基礎的產業來帶動基礎設施建設和地區經濟發展,因此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程度較為先進,產業深度較大,如果企業試圖進行綠色技術創新,就必須考慮到改變已有的長期堅持的生產方式所帶來的成本問題。在此種情況下,企業研發新的綠色生產方式以及進行綠色技術創新的成本將遠遠高于稅負帶來的成本,而經濟欠發達地區則反之。由此觀之,環境保護稅對于中西部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技術的抑制作用就不明顯。綜上,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在環境保護稅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中起到負向調節作用。
1.研究結論。以上通過探討環境保護稅對于企業綠色發展的影響作用,證明了環境保護費改稅對企業環保發展的積極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環境保護稅費政策與企業綠色創新之間聯系的研究。同時還應關注到,不同地域、不同規模的企業,環境保護稅對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也有所不同;對于政府補助而言,政府補助能夠有效促進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對于東部企業和中西部企業具有顯著不同的影響,必須貫徹“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各個地區實際情況和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需要,打造出既能夠有效促進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雙統一,又能夠體現出本地區產業結構和實際發展情況的“特有制度體系”,從而實現全國范圍內的政策支持差異化,更加有效地促進全國范圍內綠色技術創新水平和環境保護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對于不同規模的企業而言,大規模生產的企業能夠有效促進生產的更新迭代,而小規模生產的企業生產迭代能力較弱,對于政策的反應較小。
2.研究建議。筆者建議,應當繼續加大研究投入,作為一項較新發布的政策,應當進行廣泛和多領域的嘗試,進一步改革和發展;同時還應當擴充影響因素的研究范圍,研究如何增強政策的普適性和靈活性,如何設定一個比較合理的稅額對企業進行一定程度的綠色技術創新的促進而非一味地“懲罰”,有效地服務于我國促進經濟發展的國家戰略,服務于中小微企業。在實際應用領域,建議各地區因地制宜,結合本身的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執法能力等,推進政策的落實;企業也應當結合自身條件,利用政策變化,降低生產成本,做到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