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毅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是其五大任務之一,而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則是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重要舉措與手段,現已被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山西地處黃河中游,是黃河流域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積極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在山西省第十二次黨代表大會上更是作出了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實驗區的重大部署,其中建設山西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成為體現山西擔當的重要任務。為推動山西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高質量發展,現開展關于山西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高質量發展的相關研究,以期能為山西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提供有益借鑒和參考。
推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促進示范區由單一向綜合、由平面向立體發展。創新運營模式,加快新技術系統集成應用,全面賦能運營模式升級、組織優化和治理能力提升,促進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依托黃河流域山西段豐富的文化內涵,創新創意黃河文化旅游新業態,打造地方曲藝振興、傳統工藝傳承、歷史文化展示、民俗文化體驗等黃河文化發展新路徑。挖掘利用優秀傳統黃河文化,建設汾陽汾酒文化產業園、清徐醋文化產業園等黃河文化產業園;以創意為核心,發展山西影視動漫產業,建設磧口黃河文化影視基地、太原動漫產業園等影視拍攝和創作基地;策劃山西黃河根祖文化展、晉商文化展、山西非遺文化展、山西農耕文化展、山西科技文化展、山西紅色文化展等會展活動,打造山西沿黃區域綜合型會展文化產業鏈。重點利用文物和文化資源外溢輻射效應,積極發展特色文化旅游產業,推動老牛灣、壺口瀑布、磧口古鎮、蒲州古城、永樂宮、關帝廟—鹽湖、晉陽古城、陶寺遺址、平遙古城、云岡石窟、五臺山等形成文旅融合示范區。
針對不同群體,組織開展不同主題研學旅行活動,并制定多條研學旅行專線。推動山西“黃河文化+研學”“紅色文化+研學”“民俗文化+研學”“非遺文化+研學”“康養文化+研學”“科技文化+研學”六大研學旅游類業態發展。推動建立晉商“萬里茶道”和晉蒙“糧油故道”體驗基地、黃河紅色文化研學教育基地、黃河傳統村落民居保護研學基地、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基地、黃河特色民俗體驗基地,發揮好“六個基地”活態傳承示范帶動作用,推動黃河文化保護傳承持續發展,延續三晉歷史文脈,保護山西黃河文化基因。
嚴格執行生態環境法律法規,大力實施到位、落地見效,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以黃河及山西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為骨架,結合黃河流域山西段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世界文化遺產等,以保護第一為原則,構建山西黃河中游綠色生態廊道。
建設以呂梁山為主體的黃河干流與汾河源區生態屏障帶和以太岳山、中條山為主體的沁河、涑水河與黃河干流源區屏障帶,保障黃河沿線生態脆弱區的生態安全;針對山西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內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制區,生態保護紅線內外、不同生態功能的生態空間,實施內外分級,各有側重的生態空間分級分類用途管制策略,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管控,確保依法保護的生態空間面積不減少,生態功能不降低。
構建以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流失防治區為主體的生態治理帶。支持呂梁山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示范區和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開展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使生態脆弱區生態環境好轉。保護好黃河、汾河、沁河等水系生態涵養帶,形成聯通山水、功能復合的綠色生態廊道網絡。
遵循黃土高原地區植被地帶分布規律,結合山西實際,采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飛播造林等多種措施推進森林植被建設,科學選用適合山西本土的樹種,推廣應用鄉土樹種;加大對水源涵養林建設區的封育保護力度,促進自然恢復;將采煤沉陷區、地質災害避讓搬遷區、整村移民搬遷區等適宜退耕還林的土地納入退耕還林范圍。采取近自然修復、人工促進修復、人工草地建植等不同修復措施,加大退化草原修復力度,通過退牧還草、退化草地修復治理、亞高山草甸保護與修復、黃河流域草地植被修復治理和草地改良等,實施草原生態修復治理工程,推動草原生態修復。
落實“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把修復水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持續開展生態修復和污染治理,保持水生態原真性和完整性,推進山西黃河流域水生態系統功能逐步恢復。實施黃河流域農田面源污染治理,建設生態攔截凈化工程;加快城鄉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實現城鄉生活污水全收集全處理。
加強融合發展,以更大力度、更寬視野推進各類產業間的融合發展,發展休閑度假旅游,進一步拓寬發展空間,增強發展動力,夯實發展基礎,在融合發展中不斷豐富旅游產品、創新旅游業態,優化旅游產品體系。
立足黃河流域文化和旅游業高質量發展需求,按照“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深化理念融合、職能融合、產業融合、市場融合、服務融合、對外交流融合,搭建文旅融合載體,創新融合模式推動文化旅游產業升級,提升特色民族文化的軟實力和影響力。大力推進文化和旅游業融合發展,推進建立建設一批世界級文化旅游景區和度假區;實現文化建設和文物保護成果的旅游共享。推動博物館等一批重點文化場館轉型升級,將其打造成為知名文化旅游景區。盡快啟動一批國有、非國有博物館融入區域旅游發展,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申報A級景區。利用文化遺產資源開展文化旅游經營和服務,進一步提高公共服務效能。推行“景區+民俗文化體驗”模式,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通過文化演藝、民俗體驗等活動,提升旅游產品文化含量。依托文物和文化資源發展,大力推進研學旅游產品建設,創新文化產品內容和展示方式,豐富文化產品供給,推出一批精品文化旅游線路。以晉源區、平遙縣、賈家莊文化生態旅游區、振興小鎮、皇城相府、大陽古鎮旅游景區等為核心,推進文旅產業融合示范區創建。推進文化和旅游管理服務品牌共創。推進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等國家文化旅游品牌創建工作同步推進。推進旅游目的地建設康養化提升。圍繞大流量旅游景區利用旅游和養生養老服務資源,發展醫養結合型、康養一體化產業,重點扶持培養一批特色鮮明、示范帶動性強的康養旅游示范項目。把康養旅游項目納入精品旅游線路,進行全方位的營銷宣傳。
構建智慧文旅管理一張網。圍繞為政府提供文旅行業管理、產業發展及宣傳推廣等決策信息核心任務,橫向貫通文旅數據資源實現數據統一采集、集中存儲、快速處理和應用共享形成全省智慧文旅超級大腦。縱向形成省、市、縣三級互聯互通行業監管服務平臺主要包括產業運行監測服務、大數據分析決策服務、綜合執法管理服務、投訴管理服務、輿情管理服務、應急指揮管理服務、旅游團隊管理服務、文化數字資源管理服務、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務等宣傳推廣云服務平臺主要包括全媒體宣傳推廣服務、宣傳推廣效果分析服務等。構建智慧文旅運營平臺。圍繞推動文旅企業實現在線交易、經營等運營方式轉型目標整合全省文旅資源與分銷渠道打造基于產業應用的數字生態鏈實現統一在線交易服務產生行業數據通過大數據分析形成產業鏈反哺能力催生出數字經濟新業態為文旅企業“賦能”。打造智慧文旅服務一機游矩陣。圍繞實現游客一機游目標以公眾號、小程序等便捷方式,為游客提供線上購票、酒店預訂、旅游交通等定制服務精準滿足游客需求,提升游客出行體驗做到“一機在手、暢游山西”。加強數據信息共享交換。依托國家數據共享交換平臺體系,建設完善文物和文化資源數字化管理平臺,開展代表性兩河文化遺產數字資源采集,建立完善各類專題數據庫和遺產監測預警體系,推動文化遺產信息資源數據共享、開發利用。
面向場景創新、民生應用,以VR游戲、在線逛展、沉浸展覽、特效電影、智慧旅游、在線教育、直播帶貨等業態為代表出現在人們日常生活場景中。推動“科技+”與文化、旅游、康養相互賦能和融合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利用數字技術賦能康養特色村、康養小鎮、景區、景點等,探索“云觀展”“云旅游”“云觀影”“云演唱會”等模式,培育數字景區、線上閱讀、智慧旅游、數字文化館、數字美術館、數字博物館等“線上文體游娛”新業態。綜合運用現代信息和傳媒技術手段,加強黃河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弘揚。開發特色鮮明的文博創意產品,加強數字化產品制作和推廣。結合文學、音樂、游戲等方式以及文創大賽等活動,將營銷創意、國際賽事、品牌跨界、數字體育、影音娛樂與當地特色文化結合,進行數字化創新,推動線上文旅產業投融資,開展文創產品在線生產、營銷和銷售。
創新協同治理體制機制,以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為指引,探索共建共享利益聯結機制,搭建聯合建管平臺,協調解決旅游基礎設施投資、建設、運營等重大問題,推進一體化發展。
山西省要加大對相應文化和旅游領域的建設投入。強化公益性資金項目投入,設立黃河流域旅游業發展基金,重點傾向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文化旅游資源普查梳理、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以及旅游項目建設等環節。通過PPP融資模式,吸引和鼓勵社會力量、民間資本參與黃河流域文化旅游項目開發建設。鼓勵金融部門向發展潛力大、前景好的黃河流域文化旅游建設項目提供貸款支持,扶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在境內外上市融資。政府要繼續加大對黃河流域旅游業發展的財政投入。支持山西省與東部沿海文化發達省市間建立投資合作機制,加大對黃河流域山西段各市縣文化旅游項目的投入力度,支持跨市縣的區域文化和旅游聯合開發項目。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積極爭取中央財政和國家級發展基金對山西省黃河流域文化旅游景區建設的支持,大力進行招商引資。統籌協調山西省旅游發展扶持資金、旅游專項資金、山西旅游產業投資基金、旅游規劃補助資金等各類資金的使用,提升其對黃河流域旅游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推進跨部門、跨地區的旅游企業聯合和資產重組,支持具備條件的企業發行債券和股票,募集社會資金,形成良性發展的旅游開發資本市場。同時,通過出臺旅游投融資優惠政策,吸引發達省區以至國外資本對黃河流域山西段文化旅游項目的開發投入。
在嚴守生態保護、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的前提下,適度增加對文化和旅游項目的用地投入。在制定國土空間規劃過程中要堅持與黃河流域旅游業發展規劃的銜接,要預留發展空間和重大文化旅游設施項目用地。探索對重點的規劃建設項目實行特殊的土地扶持政策。激活低效空間資源存量,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利用騰退空間、低效土地、資源枯竭區域和生態涵養區域優先引入綠色生態文化旅游產業項目。
進一步強化人才支撐體系,實施黃河流域文化旅游英才計劃和黃河流域文化旅游發展智庫建設,推動形成一支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黃河流域文化旅游人才梯隊。啟動實施“黃河流域文化旅游英才計劃”,面向重點院校(研究機構)遴選黃河流域文化旅游發展相關領域學科帶頭人和研究團隊,支持開展課題研究、產業創新或教學開發等項目。適時考慮組建山西省黃河流域文化旅游發展智庫,充分發揮省內外專家在決策咨詢、規劃編制、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優勢,針對黃河流域山西段旅游業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展開全面深入持續研究,及時提出研究成果及解決策略。
促進黃河幾字灣都市圈協同發展,推動晉陜豫、晉陜蒙、蒙晉冀三個金三角協作發展,強化與關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的密切合作。加強基礎設施的對接,統籌規劃和推進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實現互聯互通、共建共享。以打通“斷頭路”為重點加強交通通道連接,增加出省通道。積極開展內陸無水港、空港貨運樞紐業務合作。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加大支持鼓勵與其他沿黃省(區)在文化遺產保護、文化旅游融合、公共文化服務等方面合作。突出山西黃河根祖文化的中心地位,打造中國黃河文化保護傳承核心區和國家級黃河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瞄準目標市場開展針對性營銷,推動與沿黃省(區)客源互換共享、產品線路共聯、旅游品牌共塑、旅游市場共治。
塑造鮮明的黃河流域山西段文化旅游形象,拓寬渠道加強黃河流域文化旅游宣傳推廣。建立全省協調統一的黃河流域文化旅游宣傳協作機制,充分發揮外宣、文旅、體育、廣電、外事等部門的作用,利用各自優勢和渠道參與到黃河流域山西段文化旅游宣傳工作中。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倡議和世界大河流域國家,選點設立山西省黃河流域文化旅游宣傳推廣處。對省內民眾進行黃河流域山西段文化旅游的宣傳教育,讓民眾成為其義務宣傳和推廣者。另外與報刊、電臺、電視臺等媒體進行合作,分別拿出版面和時段免費對黃河流域文化旅游進行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