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琪
1.旅游的重要性。旅游就是外出,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從自己熟悉的環境到另一個陌生的環境,欣賞異地的風景,領略異地的飲食文化和人文特色;旅游也是開拓視野的最佳方式之一,能以全新的方式感觸世界,是一種看世界的形式。通過旅游,人們會對生活進行重新審視,也有可能對自己進行重新定義。近幾年我國國民的生活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旅游,在節假日帶著家人或者和朋友一起出去游玩,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品味各地的特色小吃,根據旅游人均花費相關數據顯示,從2015年至2019年,旅游人均花費由857元增至953.25元。根據相關國內旅游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9年,旅游人數翻了三番,呈現逐年增長的態勢,雖然這兩年人們考慮外出的安全性,人數急劇下滑,也分別達到了28.79億和32.5億人次。但排除疫情影響,近5年來,旅游業成為我國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截至2018年已連續8年超過世界經濟發展速度。旅游業帶來的經濟效益使旅游業站穩了經濟支柱的一席之地,從制度層面上不斷將旅游業各個領域納入國家戰略體系,推動旅游業資源優勢逐步轉為經濟優勢,對國家的生產總值提高有著巨大的影響。旅游業在維持經濟增長、吸引投資、緩解貧困和促進就業方面表現出巨大的潛力。由此可以看出,大力發展旅游業是非常必要的。
2.傳統旅游已逐漸趨于飽和,創新才是永葆活力的“法寶”。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旅游業呈現大眾化、普及化、全民化的發展趨勢。與此同時,為應對人們多樣化的旅游需求挑戰,旅游理念和旅游形式發生了極大轉變,伴隨著人們認知水平的提升,人們更注重旅游過程中所帶來的趣味性,人們已不再滿足于單純的觀光游覽活動,旅游市場中逐漸出現了VR旅游、研學旅行、義工旅行等多種多樣的旅游方式。例如,當今時代許多學校紛紛響應研學旅行,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進行的研學旅行的目的、內容等方面各有不同,學校會根據不同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組織學生走出校園,開拓其視野。除了對視野的開拓、知識的豐富,與此同時還會陶冶學生的情操,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這類研學一般以中小學居多,這種旅行方式也是對學生的自理能力的一種鍛煉。中小學生心智還不夠成熟,對事物的認知比較片面化,經過研學旅行,他們會知道生活的艱辛、父母的不易、也會認識到自己的淺薄,也會對外界的事物充滿新鮮感和好奇心,打開他們探索的大門,激發他們求知的欲望。這對教學也是一種改革和創新,我們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大抵就是如此吧。現在越來越多的旅游都朝主題化發展,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使得旅游業的發展模式越來越受人們喜愛和青睞。因此,旅游業也需要不斷注入新的元素,才能發展得更快、更穩。
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競爭壓力大,人們的思想壓力更大,大多數人都有脫發、失眠、易怒的癥狀,還有很多人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癥,據調查,抑郁癥已經成為人類的第二大“殺手”。我國是個“以人為本”的國家,時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對此,國家也出臺了很多相關的政策完善服務體系,幫助更多的人減緩壓力,從而拾起對生活的信心。這些還遠遠不夠,為了提高人們在工作生活的幸福指數,國家還對城市中的工作生活環境進行改造,建設市區療愈空間的需求不斷加大,建設要求也在不斷增強。當今時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使人們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容易使人對生活喪失信心和激情,從而自我封閉、作繭自縛、痛苦不堪。因此,人們需要一個可以放松身心的空間,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療愈,從而緩解自己在這種城市生活中的壓力,完善我國的城市化發展,為人們的心理減壓提供良好的保障,對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大有裨益。根據近些年來政策與文件,我們不難看出,心理健康已經是一個不容小覷的問題,對于心理健康問題的解決也提上了日程。根據現在的種種舉措來看,更多的是側重青少年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的解決,相對于青少年和老年人,人們對中青年給予的關注要小很多。中年人處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是一個家庭的頂梁柱,是社會的主力軍。因此,按照醫學界說法來說,中年人的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最大,受外界壓力的加速推動,例如,“九九六”等工作模式、“房貸”“車貸”“子女教育”“贍養老人”等外部壓力以及自己的內心問題,使得中青年身上的壓力更大,根據對心理機構門診人數進行計算,中年時期是心理疾病爆發的最高期,但就診率卻是最低,中年人的心理疾病問題已經日益嚴重,需要相關部門進行干預,不能任其發展。
再結合當今時事,新冠病毒的肆虐,國民健康受到威脅,我國經濟受到了嚴重影響。疫情對我國宏觀經濟的運行和社會生產生活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在2020年春節期間,國內生產和消費方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特別是旅游、交通、餐飲等部門,幾乎處在一個停擺的狀態。為了響應國家號召,人們都就地過年,全民居家進行自我隔離,經濟呈下滑狀態。根據數據顯示,我國的各類產業生產總值都急速下滑,與此同時,對個人經濟影響極大,引發了青年人對于就業難、面臨失業的焦慮,則更增加了中青年人的心理負擔,中青年人心理問題亟待解決。
生態旅游是指游客前往自然和未受污染干擾地區的旅游活動。它是作為替代旅游的形式出現的,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大眾旅游的不利影響,是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也是生態旅游的主要原則之一。它在環境和社會文化上是可持續的,而不是以一種增強目的地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基礎的方式,并促進操作的可行性。生態旅游的閃光點就是對自然環境的不會造成破壞,是自然環境一直處于原生態模式。
森林康養產業是一項利國利民的發展產業,是林業和健康養生融合發展的新業態。讓人們處于大自然環境中,與大自然心身合一,得到超脫世俗萬物的解脫。森林資源豐富,且未受到破壞,很適合人們來此修身養性,也可以幫助那些精神壓力大、思想負擔重的人快速減輕壓力,重新振作起來。國家對此發展還給予了支持,增加森林康養基地數量,利用森林資源的優勢,搭配完善的設施,打造醫學、養生合為一體的康養基地,最大限度地改善人們目前的健康狀況。這項產業的發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相關部門齊心協力合作才能完成,等到全面落成的時候,國民的養生理念則達到了普及化,國民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就得到妥善的解決。
森林康養必須以保護自然環境為前提,與健康養生融合發展,所有的養生服務活動都是為了幫助人們調節身心健康,改善身體機能。森林里空氣清新,是獨特的天然氧吧,舒適的小氣候有別于其他城市綠地,對人體健康有促進作用。森林康養能使身體和精神得到放松以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是實現社會健康的一種經濟實惠方式,它是為改善人民身心健康,調節身體機能、舒緩壓力所產生的時代產物,也為此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更愿意“回歸自然”,與現代城市及海濱度假相比較,自然景觀更受人們的青睞,也更具有開發價值。受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人們對健康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對天然氧吧的追捧則更為強烈,享受著大自然的寧靜,身心得到放松,新鮮的空氣沁人心脾,讓人流連忘返,而康養旅游也將迎來它的輝煌時刻,與森林康養有關的各種新業態形式更會成為未來的爆款產品。同時,近些年來,綠色和健康是我國發展的重中之重,提出“碳中和”與“碳達峰”理念,生態旅游是大勢所趨。根據國內外對于森林康養的各種研究顯示,森林康養能使身體和精神得到放松以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是實現社會健康的一種經濟實惠方式,且生態旅游深受大家的喜愛,未來的發展不可估量。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正視自己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對這方面的知識多少有些了解,也會使用各種方式對自己的心理進行調整從而改善自己的狀態,也能對身邊有心理問題的人及時伸出援手。調查顯示,現在心理有問題的人尋求專業幫助的人數由原來的寥寥無幾已明顯增多,我們可以看出,中青年人是希望對自身心理問題進行解決的。在疫情的影響下,對健康問題也越來越重視,因此心理療愈方面是有很大的需求的。當下有部分企業開展康養住宿,通過為每一位住客定制個性化康養解決方案,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內調外治結合,藥食同源,徹底改善和提升健康體質,從而達到非藥物治療而愈的效果。森林康養模式的發展是鄉村振興的一大亮點,也是林業生態價值的體現,它的形成使得中國的綠色發展和健康發展步伐又快了一步,我國憑借自身的地理優勢和氣候優勢打造出適宜改善國民身心健康的休養場所,也帶動了經濟的發展,為人們辦好事,謀福祉。在旅游市場中針對少年兒童和老年人的旅游項目、旅游產品層出不窮,但適合中青年的卻少之又少。國內關于心理健康方面研究數據較多,且對心理健康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前期開發擁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數據支撐。應進一步探索,把解決這一問題與當下熱門森林康養旅游相結合,創建適合中青年群體緩解心理壓力與焦慮的旅游產品,為心理壓力亟需釋放的青少年、中青年群體構建特色心靈療愈空間,開發創新型康養旅游項目,建立規模型旅游產業基地,促進旅游產業的發展,這是非常具有發展空間的,而且這種旅游項目是可延續的,并不屬于“網紅”項目,有別與傳統康養生態旅游產業,結合國家政策相比較來說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具有長期穩定發展的潛力,能夠為旅游行業注入新的活力。
在對森林康養產業與心理療愈結合的過程中也要注意一些問題,首先,要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在維護好生態的基礎上,建設康養基地、開發特色產品、推廣森林文化,還要在管理機制的構建、景區的規劃評估、創新的管理理念、景區服務質量管理、是否明確管理要點等方面進行深入評估和考慮。其次,可以發展關聯產業,例如康養農業、康養制造業、康養服務業等多項產業,學習現有的康養產業,從中汲取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最后,在實際生態旅游發展中,要對經濟管理工作給予更多重視與關注,在實際管理工作開展中,要對各種問題進行全面考慮與分析,通過明確管理要點、制定管理機制等方式,不斷提升生態旅游經濟管理水平,實現我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綠色環保已經成為我國發展的主要趨勢,大力開發生態項目的建設,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和自然和平相處,使自己與自然合二為一,融入自然,領略自然的魅力和神奇,讓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得到治愈,讓更多飽受心理問題的人得到解脫,讓更多的人喜歡這種生態旅游,是當下乃至未來旅游發展的一個新熱點、新方向。受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人們不再拘泥于單純的經濟型旅游,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會更加傾向于健康旅游。因此,森林康養產業與中青年心理療愈結合是非常有必要性和創新性的,能使人們在參與“療愈空間”過程中達到一個放松身心的效果,滿足現代人對個性化旅游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