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娜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10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走上了一條民族復興,強國富民的康莊大道。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的100年,是共產黨員堅守初心和使命的100年,是櫛風沐雨開拓基業的一百年,是締造國家輝煌開拓民族前途的10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大會上也指出“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1]為進一步推進黨史教育“三進”工作,把黨史融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以下簡稱“概論”課),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同時也為了提高“概論”課的教學實效性,這是高校思政課落實黨史學習教育的重大課題。
百年大黨的歷史是怎樣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國情以及時代特征相結合,提出有關中國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的歷史;是通過其各級組織、各級干部,團結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運用廣泛的統一戰線,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實現宏偉的社會主義建設目標的歷史;是黨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的歷史。其中蘊藏著豐富的智慧、營養和力量。高校的“概論”課是高校思政課中的核心課程,同時也是和中國共產黨黨史結合最密切的一門思政課,從課程名稱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本課程兩部分內容: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飛躍理論成果,全面闡述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歷史必然性、歷史地位及對中國革命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重要指導意義。
開設“概論”課的課程目的就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重點,以馬克思主義為主題,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主線,重點講授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歷史進程,讓學生了解把握整個歷史過程,提高理論素養,加強理論武裝。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就致力于把中國革命實際同馬克思主義相結合,學習黨史知識、了解黨的光榮歷史就是了解黨如何致力于把馬克思主義同各個時期的國情相結合的偉大歷程。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掌握原理不易。“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讓學生通過歷史形成自己的理論觀點,達到我們學習黨史的目的。所以要講好學好“概論”課,不可避免地要融入中國共產黨黨史,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
要了解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的來龍去脈,汲取我們黨和國家的歷史經驗,正確了解黨和國家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這對正確認識黨情、國情十分必要,對開創未來也十分必要,因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3]。黨的歷史有很強的知識性。而“概論”課的學術性和實踐性很突出,講述中國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基本理論問題,是對我們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實踐的成功原因和進一步發展方向的理論探討,這屬于現實國情教育,今天改革發展事業面臨的種種問題需要我們不斷去回溯歷史,深化對這個事關中國前途和命運重大問題的研究,否則就有可能影響我們事業的順利發展。要堅持知識性和學術性相統一,把學術性寓于知識的傳授之中,所以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概論”課是功能互補的。
眾所周知,“概論”課是高校四門思政課里理論性最強、所需知識最多的一門課,而黨的歷史上取得的成就、重要歷史人物、重大歷史事件、紅色遺跡等,為講授“概論”課提供了珍貴的教學資料,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程的內容,避免了教學實踐中理論和實際脫節,解決了“概論”課學理性與現實性教學脫節。另一方面,黨史學習教育如果只停留在單純的知識記憶上也就達不到學習目的,所以有必要進行理論性的概括總結,“概論”課正好可以填補黨史學習的這一缺失。
“概論”課的一個重要情感目標就是增強當代大學生對黨的情感,使他們自覺擁護黨的領導,以堅定的決心和信念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中去,但是單純的理論教學很難讓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黨史中的歷史人物,使當代大學生真切感受到了今天的一切都是一代一代共產黨員付出千辛萬苦換來的,增強他們作共產主義接班人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情懷,激發創新精神,感受挫折教育。黨史學習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他們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的能力和水平,
黨史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同步曲,中國共產黨的成長奮斗史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進程史。把中國共產黨黨史融入到“概論”課的教學當中去,我們能更好地達到“概論”課的教學目的,同時也能夠把黨史教育及其它三史學習貫徹到日常的教學實際當中,既可以更好地執行“概論”課課程標準,又可以達到黨史教育“三進”的目標 。
黨的歷史是中國近代史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我們黨和我們民族的重要精神財富,是了解中國社會近代以來發展規律的關鍵,是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課程,也是培養當代大學生意識形態重要的塑形工具。通過黨史教育可以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這也是“概論”課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同時也可以警惕歷史虛無主義對當代青年價值觀形成的消極影響。
“概論”課的價值是塑造青年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而“概論”課的課程內容很少直接涉及到價值觀、人生觀的培養和引導。歷史材料是價值的載體,黨的成長壯大一路挫折困苦、篳路藍縷,經歷了炮火槍林也經受住了糖衣炮彈。了解黨的歷史知識有著深層的價值意義,有利于當代青年從思想和行動上自覺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可從中認真汲取經驗總結教訓。二者結合,有力地回答了思政課培養什么樣的人的重大問題。
1.黨史歷史上的重要人物。黨的百年歷史當中涌現出一大批重要的歷史人物,有最早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對創建中國共產黨作出獨到貢獻的革命先驅;有擔任黨的重要領導工作,有帶領人民群眾在黑暗中抗爭、在艱難中前行,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前輩;有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慷慨赴難、生死度外、浴血戰場的優秀指揮員、戰斗英雄和國際共產主義戰士;有為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在各自崗位上默默奉獻、攻堅克難,作出突出貢獻的各方面的模范人物;還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涌現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于擔當的優秀共產黨員的代表。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放在其所處的時代和社會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不能離開對歷史條件、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律的科學把握,不能忽略歷史必然性和歷史偶然性的關系。“概論”課中要講清楚中國共產黨員歷經艱苦卓絕付出種種代價,開拓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引導學生自覺抵制歪曲歷史的丑惡現象,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堅定信心。
2.黨史中的重要歷史事件。黨史中的大事件有黨領導的工人大罷工、愛國學生運動;有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的重大會議;有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抗日戰役;有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有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使學生能從歷史維度上把握黨一路走來的成長壯大、各個歷史時期政策的演變和發展;在復雜的歷史事件中要把握結果更要了解其中原因;認識到黨的歷史就是把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和中國國情相結合去認識、分析、解決問題過程;明白指導我們實踐的思想始終是馬克思主義,并且在實踐中我們不斷使它大眾化、時代化、中國化;自覺與歷史虛無主義劃清界限,進而更好地理解把握新時代黨的執政理念,更真切地體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本質。
3.紅色文化遺址、博物館、故居、遺物等重要物證。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紅色文化革命基地等重要的物證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紅色基因和精神族譜,青年學生要感受它們成為激勵中國人民奮勇前進的精神力量的深刻意蘊。如一大召開的會址——浙江嘉興南湖游船,一條普通的小船承載著巨能,播下了中國革命的火種,它開拓進取、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信念、百折不屈的奮斗精神,立黨為民、忠誠為公的奉獻精神要深深融入我們的血脈和靈魂。我們要講好黨的故事,讓學生夯實信仰之基、充滿精神之鈣、走穩思想之路、傳承好紅色基因,信心滿滿,汲取精神力量更好地投身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
4.黨的重大節日、紀念日。黨的生日,建軍節、青年節、香港澳門回歸日,長征勝利紀念、革命偉人誕辰紀念、抗戰勝利紀念等重大節日和紀念活動,要把重大意義、豐富內涵、核心要義、實踐要求在融入中“講準”,運用自主學習、課堂講授、宣講輔導、實踐參與等形式在融入中講活,認真把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在融入中“講實”,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堅定聽黨話、跟黨走,永葆對黨赤誠之心,爭做主動求變、科學探索、增強本領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發奮創造出有利于黨、有利于人民、有利于時代的新成就,為建設現代化強國做出自己的貢獻。
5.紅色經典。紅色經典包括經典理論作品、經典紅色歌曲等,系統深入學習經典著作,對經典文獻逐字逐句逐段研讀,在經典理論中深切感悟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力量,提升理論水平。紅色歌曲在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產生,緊跟時代的腳步,生動藝術地記錄和全面地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征程。許多紅歌出于心、訴于情,具有永不衰退的魅力和激情,重溫和傳唱經典紅歌,其實是一種追憶、一種傳承、一種昭示,而感受和感悟紅歌的過程,就是向思想深處不斷開掘、理性之光不斷升華、感情之火不斷燃燒的過程,靈魂因此更加凈化,精神因此愈發振奮,可以說紅歌唱出的是一種豪情,催生的是一股精神,體現出一種氣節,激發出一種動力,是弘揚愛國主義、凝聚民族力量的強大載體,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歷程就會歷歷在目。運用這些優美的歌曲可以把黨史內容用生動活潑的形式表現出來,寓教于樂,使學生受到生動的、多層次的教育、感染和熏陶。從經典中感悟一代代革命先烈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百姓安康九死一生的崇高品格;嚴格律己慎獨約束的人格魅力;追求無愧歷史不負人民的精神境界,在新時代要求我們對黨忠誠的品德,繼承弘揚優良作風和高尚情操。
謀求多樣教學形式,善于利用信息化工具。“概論”課是理論性很強的一門課,要指引學生、培養又紅又專的接班人,讓他們聽黨話跟黨走,僅僅用理論灌輸的方法肯定是行不通的。教育形式是教學的一個重要范疇,教學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學效果,恰當的教學形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概論”課教師需謀求多樣教學方式,如充分使用信息化技術手段,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可以課前在線上發布與課程有關黨史學習教育的材料讓學生提前預習,課中用技術手段隨機選人讓學生來回答問題,考察他們對黨史知識的掌握,課后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拍攝涉及黨史人物、紅色家書、著名戰役等方面的小視頻上傳到指定網站。另外,學校應設立多媒體紅色教育基地,組織學生通過全景屏幕,線上參觀紀念館,觀看紀錄片等方式,體驗黨經歷艱辛的革命環境、偉人的光輝足跡,感受黨領導人民取得的偉大成就,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和熏陶。
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關鍵點上,站在黨的百年歷史的重大節點,開展黨史教育意義非凡。黨史融入“概論”課,通過講述黨史故事,利用黨史教育的本地資源,有助于青年學生增長智慧和全面發展。
1.講好黨史故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的場合講述黨的革命烈士、優秀兒女的故事。這些故事彰顯了共產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救國真理的渴求,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定信念。黨的歷史上的英雄人物、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黨的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安排學生講黨史,籌辦黨史故事會,舉行主題讀書會等,也可以安排學生以實踐教學的形式入村、進企業針對不同的聽眾去講黨史故事,用生動的黨史故事、鮮活的黨史人物,闡釋黨的百年歷史,從中汲取奮斗力量,激勵青年學生獻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達到學史力行的目的。
2.以實地探訪為學習素材。論從史來,史論相證。黨史教育融入的過程中不能使歷史和實踐相脫節,要深入挖掘,靈活運用地方上豐富的紅色資源,如革命歷史博物館、名人故居革命遺址烈士遺物等,聚焦鄉村振新戰略,結合“概論”課程內容和學生思想的實際情況,組織學生去憑吊烈士、參觀紀念館博物館,瞻仰革命遺址,觀看新農村建設,體驗新型現代化企業等活動,開發出具有本地特色的黨史學習教育實施方案,豐富黨史學習的素材。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明白黨的初心和使命,更好地了解黨在各個歷史時期所執行的路線方針政策及收到的成效,更加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
黨史教育是重要政治任務,某種意義上也是重要的教學任務。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概論”課必須把黨史知識夯實,以具體黨史案例來加深影響,學習黨史和“概論”課明白道理,增加知識,增強信心。
1.以知識補充夯實基礎。“概論”課當中會涉及到一部分黨史知識,但是并不系統。高校“概論”課應把黨史教育融入“概論”課教學的整體設計,凸顯黨史的地位。黨的每一個重大理論,應講清楚它所產生的歷史背景。
2.以案例為理論支撐。高校“概論”課理論性非常強,如“概論”課中一共有五次總路線的提出,但是只講理論內容顯得單薄,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感悟,做不到“學史明理”。以“農村包圍城市”為案例,從剛開始的武裝起義如南昌起義、廣州起義、秋收起義都是以奪取城市為目的,但遭到了嚴重挫折,毛澤東同志善于從實踐中總結經驗,結合當時中國的國情及時改向敵人統治力量比較薄弱的農村尋求立足點,建立革命根據地,這一段黨史案例使學生不再厭煩于從理論到理論的枯燥論證,而認識到這一條適合中國實際的正確革命道路,是在黨領導人民的集體奮斗中開辟出來的。在這個過程中,毛澤東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不僅在實踐中首先把武裝斗爭的立足點放在農村領導,開創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造性地解決了為堅持和發展農村革命根據地所必須解決的一系列根本問題,而且從理論上逐步對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作出了明確的說明[4]。以黨史案例為支撐,不再拘泥于從理論到理論的枯燥論證,通過案例學習引導學生明白革命道路不能照搬照抄,是根據實際情況經過不斷探索的,使他們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實事求是堅持創新達到學史明理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