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詩鳴 王 瑋 喻 婧
內部模擬市場是指企業通過劃小內部核算單元,引入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以模擬市場交易的方式替代原有的分工協作或行政隸屬關系,組織開展內部生產經營活動的一種經營管理模式。
當前,公司發展環境正在發生重大變化,面臨的資源、政策、環境等約束條件越來越多,必須走內涵式、精益化發展道路,更加注重“做強”“做優”,因此,需要以內部模擬市場為抓手,將市場經濟原理與電網經營實踐有機融合,清晰反映各單位每項業務的資源耗費、經營產出和價值貢獻,將價值量化到基層、責任分解到全員、考核激勵到個人,有效促進基層單位樹立“經營電網”理念、業務部門樹立“全業務價值”理念、廣大員工樹立“為自己工作”理念,從而激發員工動力、挖掘企業潛力、增強企業活力。
按照“分級分類”原則,國網福建電力圍繞售電、規劃、設計、檢修、科研、教培等關鍵業務,設計構建“全范圍覆蓋、全業務貫穿”的三級內部市場。其中:一級市場由省公司搭建和評價,市場成員包括市級供電公司、省級支撐單位。二級市場由市公司負責搭建和評價,市場成員包括縣級供電公司、市級支撐單位、市級管理部門。三級市場由縣公司負責搭建和評價,市場成員包括所屬供電所、縣級支撐單位、縣級管理部門。
1.價格目錄。供電單位方面,構建“兩部制”模擬電價。將供電單位“電度電費”單一制電價傳導機制升級為“電度電費+容量電費”的兩部制電價傳導機制,實現全成本的有效傳導。支撐單位方面,構建支撐主體單價目錄,合理模擬每項服務或業務的成本收益,確保對不同單位業務活動實現同質同價,確保價格公允。
2.評價體系。融合穩增長和核價監管要求,統籌利潤、有效資產“兩個目標”,適應新監管需要,將投資、成本資源向高效形成有效資產的方向傾斜,構建成本、資本全要素評價體系。
一級市場內模評價由經營效益、資本管理效率效益、成本管理效率效益三個部分構成。其中:經營效益主要要求擴大利潤空間,以內模利潤為主進行評價。資產管理效率效益從經營效益上要求提高投資回報和資產使用效率,從核價監管上強化有效資產管理。主要從資產收入比、有效資產轉化、資產周轉三個方面進行評價。成本管理效率效益從經營效益上要求提升運營能力,大力實施降本節支,大力壓控不合理生產支出,從嚴管控非生產性支出,從核價監管上持續優化成本結構。主要從萬元資產生產性費用、人均管理性費用兩個指標進行評價。
3.激勵體系。將內部模擬市場考核結果與各單位、各部門的工資總額掛鉤,內部模擬市場評價結果與工資總額基數掛鉤比例設置為20%。實行按季考核,其中:1~3季度考核為季度考核,每個季度掛鉤總額分別占全年考核掛鉤總額的10%、15%、20%,累計占45%;4季度考核即為年度考核,掛鉤總額占全年內部模擬市場考核掛鉤總額的55%。
4.核算方式。內模利潤與報表利潤趨同,“真賬真算”,利潤結果與各單位貢獻相匹配,促進各單位“責、權、利”對等。強化考核信息化記錄,依托信息化技術,實現各市場主體經營成效和價值貢獻精準反映,痕跡化考核結果,強調考核嚴肅性。
二級市場主要從收入、成本、資產效率、人員效率入手,構建評價、激勵、運營三個體系。
1.評價體系。強調“四個統一”。一是統一交易主體,將職能部門和業務機構統一劃分為供電主體、支撐主體、管理主體。二是統一結算規則,不同交易主體內模收入按照“業務活動單價×業務數量”計算。三是統一考核指標,統一構建市場考核指標庫,指標庫供市公司參考使用。四是統一考核標準,明確內模市場考核分為月度、年度(季度)考核。
2.激勵體系。強調“兩個掛鉤”。一是內模市場考核結果與交易主體績效績效考核結果掛鉤。二是要求各單位將二級市場考核指標分解形成班組內模市場考核指標庫,并與交易主體月度、年度考核貫通考核,加大二次分配力度,推動班組樹立成本效益意識。三是要求內模考核穿透落地至員工績效管理,市公司應按照二級市場考核指標對應的關鍵業務活動梳理工分庫,增加與內模市場有關的工分內容,引導員工關注經營效益、價值創造。
3.運營體系。強調“一體聯動”。一是與組織機構優化聯動,將內模考核與綜合性管理部門、融合型業務機構聯動設計,供電所試點模擬合伙人制,推動基層一線組織自變革。二是與三項制度改革聯動,通過劃小核算單元,加大考核結果與薪酬的掛鉤力度,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同時嚴格量化考核,允許各級用工主體向內部市場“模擬退人”,將表現欠佳、出工不出力的員工退往內部市場“轉崗池”。三是與專業精益化管理聯動,推進內模市場與精準投資、新型業務、資產管理、采購及庫存管理聯動設計,提升專業管理水平。四是開展內模市場指標對標管理。利用內部模擬市場信息系統開展大數據分析,推動各單位與標桿比、與平均值比,合理設置指標目標值,提升各單位經營效益效率。五是強化信息系統支撐。依托企業數據中臺,借助數字化手段,固化二級市場交易規則,實現各市場主體經營成效和價值貢獻精準反映。
三級市場是內部模擬市場建設的“最后1公里”,直接影響到公司內模模擬市場建設的實施與效果。三級內部模擬市場主要包括標準體系、評價體系以及激勵體系等方面內容。
1.標準體系。一是合理劃分主體類別。按照“業務類型”“經營規模”“供電區域”“人員配置”“客戶群體”等維度,合理界定和劃分市場主體,準確定位每一個市場主體的等級,建立同類主體“朋友圈”。二是建立標準庫。主要由工作計量體系、價格標準體系、標準成本體系三部分組成。其中:工作計量體系,是指各單位對市場主體工作內容進行量化,匹配計件、價格、總額,按照可衡量、可評價的要求,為市場結算及考核評價提供準確有效的計量數據。價格標準體系,是指各單位對市場主體涉及的主要業務,參照市場定價規律,按照公平、公正原則,利用公司內部模擬市場定價方法,對每一個交易對象逐一核定交易價格。標準成本體系,基于國家法規政策、核價監管要求、國網公司標準、業務技術規程、市場公開價格等依據,結合多維精益核算,測算市場主體的成本支出,形成標準成本體系。
2.評價體系。建立由關鍵指標、成本管理、工作計量三方面構成的評價體系。以“完成目標、超越自我、創造一流”為核心,建立“與目標比、與歷史比、與標桿比”的“三元”比較計分機制,合理設置各項指標計算考核標準,衡量同類市場主體“朋友圈”平均水平、最高水平、最低水平。其中:關鍵指標由各單位以公司二級內部模擬市場指標庫為基礎選擇,傳導二級市場經營導向。成本管理通過成本“比差異”,降低班組“物耗”“人耗”。工作計量鼓勵多勞多得,促進搶單制、競價制等新模式推廣。關鍵指標、成本管理、工作計量三方面評價標準和權重構成,由各單位結合實際情況研究制定。
3.激勵體系。一方面,強化團隊價值貢獻激勵。激發市場主體在做好基礎工作及指標工作的前提下,實現效益最大化、成本最優化化目標。內模市場考核結果與市場主體組織業績考核評定掛鉤,組織績效考核分數=年度KPI考核得分×A%+年度內模市場考核得分×B%,權重A、B由各單位結合實際自行確定,原則上B不低于20。另一方面,強化個人工作貢獻激勵。讓基層員工切實感受到他們的工作與實現公司經營目標息息相關,對直接承擔內部模擬市場內容的相關工作,以高于標準分值(工分)50%的工分進行核定,融入到員工績效管理的日常活動中。
一是內模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經過近3年建設,內部模擬市場理念逐步獲得廣大員工普遍認同,員工觀念發生了切實改變,市場意識、競爭意識、效益意識、成本意識逐漸在全體員工心中落地生根。二是全員內生動力明顯增強。通過“能上能下、能進能出、能增能減”量化激勵機制,打破了論資排輩、好壞一樣、平均主義等現象,形成了“多干多得、少干少得”的公平競爭模式,員工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被充分激發出來,“比、學、趕、超”已經在基層一線蔚然成風。三是全員經營意識顯著提升。各單位“一把手”當家理財能力明顯提升,各單位逐漸成為“重效益、懂市場、善經營”的市場競爭主體,部門觀念逐漸從“要費用”轉向“要利潤”、從“要員工”轉向“要效率”,員工觀念逐漸從“只干事、不管賬”轉向“先算賬、后干事”,形成了全員參與經營、共創效益的良好局面。四是提質增效促進效應明顯。通過深化內部模擬市場建設,各單位對自身肩負的價值責任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能準確把握經營目標任務和平衡資源分配,一層一層傳導壓力、一級一級激發動力、一環一環挖掘潛力,真正做到千斤重擔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標,有力促進了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