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昌艷
(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畜牧發展促進中心 山東臨沂 276200)
豬只腹瀉和胃腸炎是引起豬只死亡率高發的主要原因,進而導致生豬養殖業巨大經濟損失。另外,許多病原體會引起這些疾病,其中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是目前危害較為嚴重,廣泛流行的一種病原。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威脅各個年齡段豬只的健康,對于育肥豬發病特征主要為引起豬只嘔吐、水樣腹瀉和脫水等臨床癥狀,死亡率較低。在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感染時,導致豬只腸道功能紊亂,無法有效利用飼料中的營養物質,無法保持更有效的生產性能。另外,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侵襲豬只的腸道,腸道免疫系統遭破壞,可引起多種病原體的入侵,從而導致其他病原繼發感染。為了保障生豬養殖業健康持續發展,擴大產業化生豬養殖的經濟效益,本文從病因一步一步地明確豬傳染性胃腸炎對育肥豬生長性能的影響因素,為積極探索預防豬傳染性胃腸炎提供有效防控策略。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V)屬于冠狀病毒Toro 亞家族、α-Toro 病毒Ⅰ型、有包膜,病毒粒子直徑約為60~150nm,是一個含有一個多腺苷酸的單鏈RNA 病毒。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的主要結構蛋白為S 蛋白(表面纖突糖蛋白),M蛋白(膜糖蛋白),N 蛋白(核衣殼蛋白),N 蛋白和M 蛋白形成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粒子二十面體結構。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在冷凍時非常穩定,但放于室溫以上溫度不穩定,在4℃可保存2 個月,在20℃時可以保存2 周,在30℃僅能保存1d。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對光照敏感,在紫外照射條件下5h 即可被滅活,在甲醛溶液、苯酚、乙醛、次氯酸鈉、氯仿等用消毒劑中均可被滅活。豬傳染性胃腸炎對不同年齡階段的豬都易感,是一種高度接觸傳染性腸道疾病,以引起兩周齡以下的仔豬嚴重腹瀉、死亡率高達100%為主要特征[1],但隨豬齡增大,豬傳染性胃腸炎的死亡率逐漸降低,成年豬基本無死亡,僅有腹瀉癥狀,食欲不振、發育遲緩,導致生長性能變差。
豬傳染性胃腸炎具有發病較急、發病率高、傳播較快等特點,不同年齡、品種的豬只均可感染發病,可引起兩周齡以下的仔豬嘔吐、嚴重水樣腹瀉從而脫水死亡,死亡率高達100%。另外,雖然豬傳染性胃腸炎對不同年齡的豬都易感,但隨豬齡增大,其死亡率逐漸降低,5 周齡以上豬只死亡率很低,成年豬基本無死亡,僅有腹瀉癥狀。
豬傳染性胃腸炎流行呈現季節性,在冬季流行最為嚴重,傳播方式為感染豬只排毒和帶病豬只傳播,即為水平傳播。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感染后潛伏期為1~3 周。易感豬感染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后導致豬傳染性胃腸炎長期存在并廣泛傳播。持續感染的豬糞便中含有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可長達18 個月,這也是長期傳播的一種主要方式。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感染的仔豬糞便中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塊,氣味腥臭,患病母豬臨床表現為厭食、嘔吐、腹瀉,哺乳母豬無乳,進而導致仔豬死亡率上升。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感染豬只病變的主要部位在胃和小腸,胃底黏膜出血,小腸黏膜出血,伴有黏膜脫落現象,腸壁變薄,腔體臌脹,內有酸臭味氣體,腸內容物呈透明泡沫狀,腸系膜淋巴結充血水腫,從胃到直腸可見程度不一的卡他性炎癥[2]。一般來說,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會在感染的豬場中持續存在,而易感豬感染后導致豬傳染性胃腸炎經常存在。
易感豬感染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后導致豬傳染性胃腸炎長期存在。育肥豬感染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的病變部位主要在胃和小腸,表現為病豬胃底黏膜有出血,小腸黏膜出血,腸系膜淋巴結充血水腫。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破壞豬只腸道免疫系統,可引起多種病原體的入侵,比如大腸桿菌的混合感染,以及其他病原繼發感染。對于育肥豬來說,患病豬基本無死亡,有腹瀉癥狀,食欲不振,采食量下降,營養攝入不足,消化能力下降,從而導致豬只體型消瘦,豬只體重增重下降,豬群生長變慢,進而導致豬場效益減少。
豬傳染性胃腸炎傳播快、發病率高,一旦發病即傳播迅速,一頭豬發病,傳染迅速,全圈相繼發病。育肥豬的養殖密度較高,豬只的生活環境福利較差,對各種應激因素的刺激適應性較差,因此對于育肥豬來說一豬發病,周圍豬只相繼發病。豬傳染性胃腸炎腹瀉造成脫水,營養吸收受阻,造成消化機能的紊亂,使機體抗病能力明顯下降,對免疫等應激抵抗力差,且很容易繼發感染大腸桿菌病,如若沒有及時采取措施則會引起病豬發育遲緩,增加死淘率、患病率和藥物成本。
在育肥豬的飼養管理時注意季節變換,補充維生素以及各種營養元素,提高機體免疫力;在飲水和飼料中加入益生菌和多元維生素促進腸道發育;對于育肥豬的飼養,需要適應飼料,鍛煉腸胃,提高豬只消化系統的發育,使豬只的消化能力增強,這樣也可以減少環境對消化系統的應急刺激反應,從而降低豬傳染性胃腸炎的發病率。在飼養上,確保料槽不斷料、確保水線不斷水,確保豬只有一個健康安全的衛生環境,盡量減少死淘的發生,以達到理想的生長性能[3]。為防止該病的傳入,飼養者應不從有病的地區購進豬只,尤其是冬季此病高發季節要特別注意,對所有新購進的豬要進行隔離飼養觀察。另外,做好豬舍保溫,及時清潔糞污,平常注意豬舍環境消毒和飼養管理,搞好豬舍環境衛生,注意防寒保暖。夏季要防止豬舍潮濕悶熱,保持舍內空氣新鮮,提高豬群健康水平,增強抗病力[4]。需要減少豬群應激,注意豬舍的通風換氣,改善豬只的環境條件、飼料、水質和設備,另外需合理降低豬群的飼養密度。營養均衡的營養是基礎,是疫苗和疾病產生抗體的基礎。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和建立免疫檔案,扎實做好豬傳染性胃腸炎的預防。
一旦發生本病,要立即嚴密消毒和隔離病豬。正確使用有效的消毒劑,合理稀釋比例,并把藥液霧化后噴在空氣中、豬的體表及建筑物表面進行消殺。一方面要增強豬的抵抗力,加快痊愈,恢復健康,限制飼喂,以減少胃腸功能負擔,加快體能的恢復,減少對育肥豬生長性能的影響。
1)防止脫水。豬傳染性胃腸炎發病豬會出現嚴重的腹瀉和嘔吐等癥狀,因此需要補充鹽分防止脫水。可在1L 水中加入葡萄糖20g、氯化鈉3.5g、碳酸氫鈉2.5g、氯化鉀1.5g 以補充鹽分。育肥豬只可每天重復補充5 次鹽分,每次500mL,保證育肥豬水分和體能充足,促進快速恢復機能。
2)對癥治療。對于這種病毒性腹瀉這類病毒性疾病,在給豬治療的時候,需要考慮到提高豬只的抗病毒能力。對于育肥豬嚴重腹瀉,可注射抗生素,比如鏈霉素30~50 萬IU、慶大霉素4~8 萬IU,連續一周給藥,2 次/d。另外可在飲水中加入抗炎藥比如阿莫西林進行消炎,以防繼發感染。同時,提高飼料營養并適時喂料,并注意飲水溫度,減少溫度過低的飲水對胃腸道的刺激。對于患病育肥豬需立即補充液體日糧或者液體營養素,有助于恢復育肥豬機能。
3)提高豬抗病能力。多補充益生菌、多元維生素、免疫增效劑、抗氧化型功能添加劑,可以投喂一些具有安神定氣、增強免疫力的中藥補劑,比如百合地黃湯,百合、當歸、蒲公英、紫草、山藥、黃芪、黃精各30g,肉桂6g,生地黃汁200mL,煎水服用以增強豬體自身抗病力。
本文通過分析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腹瀉病的病因、發病癥狀、流行特點,并討論對豬只生長性能的影響以及預防措施。明確了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感染時,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侵襲豬只的腸道,導致豬只腸道功能紊亂,不但無法有效利用飼料中的營養物質和保持更有效的生產性能,而且嚴重破壞腸道免疫系統。因此要求養殖戶改善養殖環境,加強飼養管理,提高養豬場的身體素質,及時做好各種疫病的免疫工作,做好養殖場對豬傳染性胃腸炎的應對策略,更加有效減少豬傳染性胃腸炎帶來的經濟損失。旨在從病因一步一步地明確豬傳染性胃腸炎對育肥豬生長性能的影響因素,為積極探索預防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腹瀉病提供有效防控方法,建議養殖戶落實豬只的科學養殖措施,進一步增加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