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蘊儀
(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花東畜牧獸醫站 廣州 510890)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經濟發展進程逐漸加快,社會大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更好地帶動了畜牧養殖模式的升級轉型,越來越多的規模化養殖場被建立起來,不但增加了農戶的經濟效益,而且帶動了區域經濟的健康發展。然而在畜牧養殖產業規模化發展過程中,由于缺乏針對性的規劃,很多養殖戶僅僅為了滿足當前的市場需求而隨意擴大養殖規模,導致畜禽養殖缺乏合理性,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養殖業和種植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脫節現象,使得資源得不到妥善有效的利用,養殖場所產生的多種廢棄物得不到妥善有效的處理,直接向外排放,對土壤水源空氣造成了嚴重的破壞。針對畜禽養殖場糞污綜合治理所存在的諸多不當之處,需要完善工作措施,確保養殖規劃更加科學、合理,更好地帶動畜牧養殖產業的現代化發展,真正實現養殖產業結構的調整。
為減少畜禽養殖糞污污染,促進畜禽養殖業可持續發展,花都區生態環境局多措并舉治理畜禽糞污,提高畜禽糞污綜合利用水平,深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堅決落實環境保護責任,推動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
花都區加快編制實施“十四五”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結合花都區實際情況,科學布局畜禽產業區域,對現有畜禽養殖場進行綜合整治,推行清潔生產和生態化養殖,推進廢棄物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和生態化。聯合區農業農村局印發《關于認真做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計劃和臺賬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規模養殖場科學制定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計劃,建立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臺賬,及時準確記錄有關信息,確保畜禽糞污去向可追溯。
針對不同地區的畜禽糞污環境承載力和消納土地配備情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建設畜禽糞污處置中心,以畜禽糞便和“三沼”利用為重點,努力打通畜禽糞污還田利用通道,大力推廣“農戶蓄糞+集中處置+大田利用”模式,實行畜禽糞便分戶收集、集中處理、循環利用,形成多途徑、多形式、多層次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新格局。鼓勵有機肥加工企業與大型養殖企業、糞污處理中心對接,以畜禽糞污為生產原料進行有機肥加工,實現畜禽糞污利用的資源化、產業化、商品化。
保持環境執法高壓態勢,加大畜禽養殖企業日常環保執法力度,通過雙隨機檢查、節假日抽查、無人機巡查、多部門聯合執法等多種方式加強對現有養殖場(戶)監督監管,發現有偷排、漏排或擅自關停污染治理設施的違法行為,責令限期改正,并依法予以處罰,情節嚴重的,依法移交公安機關處理。2021 年以來,廣州市生態環境局花都分局已對存在偷排、漏排等違法行為的15 家養殖場(戶)共處罰款16.95 萬元,起到了良好的震懾效應。
經測算,全區畜禽糞便負荷量約為1.15t/公頃,未達到1 公頃耕地負荷30~45t 畜禽糞便的常用數值下限,畜禽糞便環境承載力整體壓力不大。部分養殖場配套消納地面積不足,出現畜禽養殖場偷排、亂排現象,未經處理的畜禽養殖廢棄物攜帶的大量氮、磷污染物,存在污染風險,制約生態畜牧業的健康發展,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迫在眉睫。
現代區域畜牧業的發展對體系的完善要求日益提高,隨著國家出臺引導畜牧業由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型的政策,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全區種植業、養殖業快速發展,但農牧對接不緊密問題依然存在,種植養殖業脫節,融合互動發展不夠,畜禽養殖廢棄物沒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造成生態鏈斷裂。同時,全區畜禽養殖傳統種養方式依然存在,"種養結合"農業綜合配套技術支撐有待加強,種養一體的綠色畜牧業發展模式應用程度仍需提高[1]。另外,粗放型使用有機肥存在重金屬超標等隱患尚待進一步解決。
部分養殖場內部設施設備工藝缺失,如雨污混流、糞污貯存不符合防滲、防雨、防溢流要求,仍有部分規模以下畜禽養殖場存在未配備糞便處理利用設施、設備維護較差及產能不足等現象。畜牧獸醫科技服務組織尚未完全建立,兼顧畜牧產業發展、防疫控制、生態環境保護的政策、標準、技術體系還有待深入探索,大型養殖企業、獸藥經營企業、飼料生產企業、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等組建的畜牧獸醫社會化服務團隊為中小養殖場戶提供的“一條龍”“菜單式”實用科技服務以及投入品管理等正向激勵不足。另外,養殖場的氨氣、甲烷等治理模式還處于起步階段,迫切需要從源頭減量、過程控制和末端處理全過程探索綜合的畜禽養殖場減臭治污模式。
一方面以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為重點,以沼氣生產為主要處理方式,以農用有機肥和農村能源為主要利用方向,全面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按照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徑,全面推進畜禽養殖糞污處理基礎設施標準化改造,建設2 個畜禽養殖廢棄物集中收集處理中心,配套農用有機肥生產和沼液儲運等設施,打通糞污肥料化、能源化利用通道,實現畜禽養殖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就地就近消納利用。并對大型規模養殖場、中小型規模養殖場實行分類治理,按實際需求選擇適宜的一種或多種糞污資源化利用模式,對養殖工藝和糞污治理設施進行改造升級。采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模式的畜禽養殖場戶應建設堆漚肥、糞污密閉貯存和沼氣收集處理等設施,做到防滲、防雨、防溢流。采用達標排放的規模養殖場,應建設酸化調節池、高效生物處理池、好氧膜生物反應池等設施,引導大中型規模養殖場配套建設有機肥車間[2]。另一方面根據各畜禽養殖場戶糞污消納土地(含土地流轉)配套情況,優化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模式,對配套農用地面積不足的畜禽養殖場戶,指導通過減少畜禽存欄量、新建糞污處理設施裝備、增加配套農用地面積、污水深度處理后達標排放、增加有機肥外售量等措施,確保做到種養匹配。對配套土地面積充足的畜禽養殖場戶,指導優化糞污處理方式,逐步降低處理成本,確保充分腐熟發酵。最后一方面持續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工作,培育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市場主體,建立有機肥生產和使用獎補政策機制,對涉農項目資金扶持種植花椒、果樹、蔬菜、茶葉等大戶發展時優先補助使用有機肥,推動業主產地及周邊建設畜禽養殖廢棄物堆漚和沼渣沼液無害化處理、輸送及施用等設施,配套特色農業生產的機械施肥、水肥一體化等設施,提升有機肥施用技術與配套設施水平。
合理優化圈舍布置,提高場內空氣流動性,及時清理糞便及墊料。推進養殖業主在畜禽飲水、飼料中添加有益菌,促進畜禽消化、吸收能力,減少畜禽糞污產生量。正確選用優質飼料,探索推廣低蛋白高能量飼料,降低排泄物中蛋白質的殘留量,減少畜禽舍中惡臭氣味的產生。鼓勵養殖業主在圈舍、糞溝、糞污集中處理區以及養殖場周圍噴灑、噴霧化學除臭劑、治污除臭劑或微生物除臭劑,減少臭氣擾民[3]。加強畜禽養殖場與還田利用的農田之間污水輸送網絡管理,嚴格控制污水輸送沿途的棄、撒和跑、冒、滴、漏。畜禽糞收集后送至集糞池進行加蓬及水泥硬化處理防止雨水進入造成溢流和下滲。采用規律性翻堆肥,并適當地通風,或在堆肥中摻入某些物質等措施,減輕或完全消除惡臭氣體的刺激。
按照“生產高效、環境友好、產品安全、管理先進”的標準,通過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創建,加大有機肥生產和使用扶持政策,引導農戶使用以畜禽糞便為原料的商品有機肥或規模化積造的農家肥,建立糞肥還田利用的通道,推進有機肥、農家肥補貼政策和耕地有機質提升獎勵政策。加強畜禽糞便等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指導和服務,組織實施農業農村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項目,梳理一批廢棄物綜合利用示范點、示范區,鼓勵發展種養結合、資源內部循環的綠色循環農業。
以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和無害化處理企業為重點,完善畜禽死亡報告、定點收集、核實登記等制度。構建完善“政府主導、企業運作、保險聯動、智能監管”的集中無害化處理運行機制,實現病死畜禽資源化利用。大力推進鄉鎮病死畜禽收貯點建設,完善全區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體系。以政策性農業保險為杠桿,建立健全養殖保險與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的聯動機制,建立與無害化處理率相掛鉤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財政補助機制,切實降低養殖戶無害化處理的實際成本。推動落實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工作屬地管理責任及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切實規范全區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行為,防止發生病死畜禽進入市場流通環節或隨意丟棄現象,確保動物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
綜上所述,現代畜禽養殖產業發展過程中,應該始終堅持綠色生態為導向,推薦綠色化的生產方式,注重做好糞污污染物的綜合治理工作,保證各項資源能夠得到高效利用、高效配置。另外在畜禽養殖業發展期間,還需要將農業可持續發展融入其中,通過綜合治理畜禽養殖場的污染問題,能夠更好地改善周邊生態環境,更好地推動農業產業的可持續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