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云霞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前旗農牧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 內蒙古烏蘭察布 012200)
近年來,我國牛養殖業得到了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養殖戶或養殖場選擇從事牛養殖工作。在牛養殖過程中,牛繁殖是重要的環節之一,但是在牛妊娠期間由于多種因素可造成牛出現流產、產死胎或弱胎等繁殖障礙現象,給牛養殖效益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牛流產可由多種因素造成,如外力損傷、自身繁殖能力差、胎兒發育不良等,其中由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病原造成的流產具有較強的傳播能力,對牛群中的妊娠母牛群體可造成嚴重威脅,因此該類傳染性流產病因是牛繁殖過程中需要重點防控的對象[1]。本文對牛常見的傳染性流產病因進行綜述,并提出綜合的防控建議,希望能給一線牛傳染性流產防控工作提供參考。
牛沙門氏菌病主要由鼠傷寒、都柏林或紐波特沙門氏菌等血清型的沙門氏菌引起,其中沙門氏菌感染妊娠牛后,病牛多數可發生流產癥狀,并且可從流產胎兒體內分離到沙門氏菌。此外,成年牛感染沙門氏菌后常以高熱、呼吸困難,腹瀉,糞便中含有纖維素絮片和黏膜為特征性的臨床癥狀[2]。
彎曲菌感染可導致牛出現流產和腹瀉兩種癥狀,其中彎曲菌性流產主要由胎兒彎曲菌引起。胎兒彎曲菌對于人和動物均有感染性,該菌主要存在于流產胎盤及胎兒內容物、血液,主要通過交配或人工授精途徑傳播。母牛感染胎兒彎曲菌7d 后即可從生殖道分泌物中分離到該菌,感染后21~90d 病牛帶菌數量持續增高,經3~6 月后多數母牛可自愈,但某些母牛長期帶菌。母牛經交配途徑感染后胎兒彎曲菌經10~14d 入侵子宮和輸卵管內引起陰道炎癥,子宮頸部發紅,分泌物增多,同時還會出現子宮內膜炎。妊娠早期的母牛感染后胚胎死亡并被吸收,部分牛會出現返情、發情周期不規律、屢配不孕等癥狀。在妊娠5~6 個月后母牛感染會出現流產現象,流產胎兒胚下組織膠樣浸潤,胸水和腹瀉經過。公牛感染后無明顯的臨床癥狀,但精液和包皮可帶菌,并通過交配途徑感染母牛[3]。
牛布魯氏菌病是由牛種、羊種布魯氏菌等布魯氏菌屬細菌感染引起的,主要導致牛出現繁殖障礙癥狀。在妊娠6~8 個月妊娠母牛感染后主要出現流產癥狀,其他妊娠時間感染后也可出現臨床癥狀,在流產前母牛陰唇和乳房腫脹,陰道流出灰白色或淺褐色黏液,繼而發生流產。流產后母牛排出惡臭的灰色或褐色分泌物,部分牛可出現胎衣不下癥狀,若不及時治療可發生慢性子宮炎導致不孕。部分牛流產后能正常發情和受孕,但有時也可再次出現流產現象[4]。
鉤端螺旋體是一種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臨床表現形式眾多,其中流產就是臨床重要表現之一。病原性鉤端螺旋體在全世界分布廣泛,在溫暖和雨量較多的地區發病較多。鉤端螺旋體的動物宿主十分廣泛,幾乎所有的溫血動物均可感染,其中鼠是重要的儲存宿主。動物在感染鉤端螺旋體后期可通過尿液排出,污染周圍的環境和水源,使其他人和動物感染。牛感染后可出現急性型和亞急性兩種,其中妊娠母牛感染后主要表現為流產和產奶量下降癥狀,部分牛群暴發鉤端螺旋體后唯一的癥狀就是流產,有時還可出現高熱、血紅蛋白尿、黏膜發黃、皮膚干裂壞死等急性癥狀[5]。
貝氏柯克斯體是Q 熱的病原,該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的急性傳染病。Q 熱是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多種硬蜱和軟蜱是貝氏科柯克斯體的儲存宿主,在Q 熱的傳播中具有重要作用。貝氏柯克斯體可定居于牛的乳房、胎盤和子宮,并且可隨分娩和泌乳大量排出。妊娠母牛感染后可出現流產、死胎等癥狀,部分母牛還可出現屢配不孕、泌乳減少、乳房炎等癥狀[6]。
衣原體是一種人畜共患的病原,可感染多種禽類和哺乳動物出現流產、肺炎、腸炎、腦炎等臨床癥狀。在牛群中,感染衣原體的牛為主要傳染源,其糞便、尿液、乳汁和流產胎兒、羊水、胎衣等均帶有大量衣原體,在污染環境后主要通過呼吸道或眼結膜感染健康動物,交配或人工授精也可導致該病的傳播。母牛感染衣原體后通常在妊娠中后期發病,主要癥狀為流產或產出弱犢,有時可見子宮炎、輸卵管炎、陰道炎和乳房炎等,病牛產奶量下降。此外,牛在感染衣原體后還可出現肺腸炎、腦脊髓炎等[7]。
牛病毒性腹瀉病毒又名黏膜病病毒,是牛病毒性腹瀉和黏膜病的病原。牛病毒性腹瀉病毒可感染多種動物,各日齡的牛對該病毒均易感染,患病牛的唾液、鼻液、糞便、尿液、乳汁、精液等均可帶有大量病毒,通過呼吸道或消化道途徑感染易感牛,也可通過胎盤感染垂直感染胎兒。母牛在妊娠期感染牛病毒性腹瀉病毒常發生流產,或產下先天免疫缺陷的犢牛,患病犢牛小腦發育不全,可出現輕度共濟失調或行動能力完全喪失,有時可出現目盲。此外,牛病毒性腹瀉病毒還可導致牛出現腹瀉、免疫抑制,口腔、鼻鏡、蹄部黏膜或皮膚糜爛[8]。
牛白血病病毒是牛白血病的病原,該病是牛的一種慢性腫瘤性疾病,可導致病牛出現淋巴樣細胞惡性增生為主要特征的癥狀。牛白血病主要發生于成年牛,4~8 歲的成年牛最為常見。該病可通過吸血昆蟲叮咬、輸血或其他醫源性操作等進行水平傳播,也可垂直傳播給下一代。牛感染后的臨床癥狀與腫瘤出現的位置與大小有關。當感染牛白血病病毒的母牛子宮出現腫瘤時可導致母牛出現流產、難產和屢配不孕等癥狀[9]。
赤羽病病毒是赤羽病的主要誘因,又名阿卡班病的病原,該病主要感染牛,病毒通過吸血性昆蟲傳播,臨床特征以母牛流產、早產、產死胎以及胎兒先天性關節彎曲和腦積水為主要特征。感染的妊娠牛一般不出現較為明顯臨床變化,該病的主要特征為妊娠牛分娩異常,在流行初期妊娠初期主要發生流產、早產和產死胎,中期常分娩出肢體異常的胎兒,后期產出大腦損傷的牛犢。順產的犢牛也不能站立,有的病犢牛雙目失明,眼反射消失,角膜混濁或形成潰瘍[10]。
胎毛滴蟲是一種寄生于牛生殖道的寄生蟲,該蟲主要寄生于母牛的陰道和子宮內,公牛包皮鞘內。母牛與患病公牛交配后可出現陰道卡他性炎癥,陰道紅腫,黏膜有小結節,排出黏液性或膿性分泌物。多數感染胎毛滴蟲的母牛在懷孕1~3 月后產生流產,流產后再次交配不孕。少數病例不流產,但胎兒已死在子宮造成慢性子宮炎、子宮積液[11]。
犬新孢子蟲是一種可寄生多種動物,可引起孕畜流產、死胎,新生兒運動神經障礙,對牛危害極為嚴重的一種病原,是導致牛流產的主要病因。成年母牛感染犬新孢子蟲后流產時期唯一的癥狀,表現為流產、產弱胎、死胎、木乃伊胎或產下先天性肌肉損傷的犢牛,母牛在流產前無明顯癥狀,流產后再次受孕可再次流產[12]。
在預防由傳染性病因引起的牛流產時,應根據該地導致牛流產的傳染性疾病的流行情況,針對性地開展相關的防控工作,并從病原的傳播、隔離病畜、保護易感動物等多個方面采取綜合性的防控措施。
首先,應了解當地可導致牛流產的疫病的流行情況,根據每種疫病的病原特征和傳播途徑進行性針對性防控,并定期監測牛群中病原攜帶情況,發現陽性牛應及時治療或淘汰。
其次,應做好牛群的檢疫工作,尤其是新引進牛的檢疫工作,不從疫區引進牛,新牛到場后應隔離飼喂再次檢疫,以防止將病原引入牛群。
妊娠母牛應根據具體情況單獨飼喂,并對牛舍、產房等進行全面的消毒,發病母牛產下的胎衣、陰道分泌物、死胎等應采取無害化處理,防止病原的傳播擴散。
對于由細菌性病原引起的流產可合理使用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藥物進行預防,寄生蟲病原可使用驅蟲藥進行預防,而病毒性病原主要采取疫苗接種的方式進行預防。在母牛配種前、產前應做好相關疾病的預防工作和病原檢測工作,降低母牛感染率和發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