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四毛,韋小林,陳利紅
(1.湖北浠水縣畜牧獸醫發展中心 湖北黃岡 438200;2.湖北浠水縣農業綜合執法大隊 湖北黃岡 438200;3.湖北浠水縣畜牧獸醫技術推廣站 湖北黃岡 438200)
位于洗馬鎮的浠水縣接令橋牧業有限公司始建于2012 年,有欄舍6 棟,設計養殖蛋雞6 萬只。原欄舍簡陋、設備陳舊,出糞污難、處理糞污更難,無防雨、防滲、防溢的設施設備,糞污污染嚴重,養殖效率低下,飼養者勞動強度大,資源浪費嚴重。如何使蛋雞養殖場的糞污不污染環境,提高蛋雞養殖效率,做大做強蛋雞養殖產業,節約土地、人力、電力等資源,是當前急需解決的重大課題。浠水縣畜牧獸醫技術推廣站一班人通過近幾年的調查走訪,不斷學習先進的養殖技術,探索出了因場制宜的新路子,對欄舍較大、養殖數量較多、欄舍基礎較好、符合動物防疫條件的蛋雞場進行養殖模式升級,改造成“124 模式”[1]養殖場,以期解決上述存在的問題。
將接令橋公司一棟原半封閉式可飼養1 萬只蛋雞的欄舍改造為全封閉式蛋雞欄舍,將原階梯式雞籠改為層疊式雞籠,原欄舍長(60m)、寬(14.8m)不變,高由原舍3.2m 升高1.2m 后為高4.3m,原階梯式4 列3 層,改后為層疊式5 列4 層。混泥土填充欄舍下糞槽與地面相平、混凝土填充欄舍外大面積糞池與地面相平,建雨水溝,預留污水池(用于淘汰蛋雞時清洗欄舍處理污水)。改造后蛋雞養殖數量為3.2 萬只左右,采用喂料機、傳送帶清糞機、濕簾風機、集蛋機四機配套。其余5 棟均參照此例改造。改造前單棟欄舍飼養蛋雞1 萬只,6 棟6 萬只,改造后單棟3.2 萬只,6 棟19.2 萬只。
改造推廣主持單位:浠水縣畜牧獸醫技術推廣站。
改造推廣技術指導人員:陳利紅,張春飛,韋小林,徐四毛。
改造時間:2020 年5 月—10 月。
1)品種要求。選擇優良的高產蛋雞品種。
2)規模要求。根據老欄舍的長(60m)、寬(14.8m)不變,升高老欄舍高度至4.3m(即長60m×寬14.8m×高4.3m),按照五列四層層疊式養殖蛋雞3 萬只以上。
3)機械配套。采用喂料機、傳送帶清糞機、濕簾風機、集蛋機四機配套。
4)生產養殖。“兩段式”生產,無抗養殖。按照前期集中育雛育成,后期層疊式籠養進行飼養,生產過程遵循"全進全出"制度,產蛋期使用微生態制劑+中草藥發酵制劑等替代抗生素或化學合成獸藥對產蛋雞進行疾病防控和日常保健,做到無抗養殖。利用天然植物飼料通過菌酶協同發酵代替等量玉米,達到健康養殖,確保蛋雞產品質量安全。
5)疫病防控。按照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要求,根據高產蛋雞品種、品系特點,結合本地區蛋雞疫病流行情況,制定《免疫程序表》并嚴格按程序注射疫苗,定期對注射的疫苗進行抗體檢測,對抗體不達標的及時進行補免。
6)加強學習。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蛋雞養殖新技術培訓學習、研討會、交流會,提升綜合素質,開拓視野,做大做強蛋雞養殖產業。
500 日齡蛋雞只均產蛋21kg,產蛋期死淘率9%以下,產蛋高峰期230d 左右,飼料利用率提高0.5%,料蛋比2.1~2.15:1,蛋雞只均年增收10 元以上。
1)提高自動化水平。設備配套較完善,除人工整理雞蛋和管理清糞外,全部實現自動化控制。
2)減輕工人勞動強度。飼養人員每天的工作量主要為集蛋、巡欄。
3)改善養殖環境清潔。傳送帶清糞工藝雞糞干燥,便于糞污收集與處理,減少蛋雞養殖對環境帶來的污染,養殖環境條件大為改觀。
4)提高飼養密度。傳統三層階梯式1 棟1 萬只需雞舍800多m2,養雞11.5 只/m2;而1 棟124 模式3 萬只雞舍同樣也只需800多m2,養雞36 只/m2,單位雞舍面積飼養密度可提高3 倍多。
5)充分利用老舊雞舍資源。除雞欄舍升高外,欄舍其余部份投資建設較少。減少了欄舍建設的投資,有利于一般養雞戶的改造。
6)提高生物安全質量。封閉養殖減少疫病傳播風險。有利于疫病防控。
7)提高勞動效率。普通欄舍大多1 人管理蛋雞0.5 萬~0.6 萬只,124 模式1~2 人管3 萬只以上,效率提高3 倍左右。
8)節約管理成本。普通欄舍2 萬只通常4~6 人管理,年工資(人均2,000 元/月)支出9.6 萬~14.4 萬元,124 模式1~2 人年4.2 萬元(3,500 元/月),年少支出5 萬~6 萬元。
9)引領示范作用。淘汰落后產能,帶動洗馬鎮蛋雞規模養殖場整改升級,輻射周邊縣、鄉鎮蛋雞規模養殖場整改升級,為蛋雞養殖行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該改造技術自2020 年5 月開始啟動,2020 年10 月完成改造開始進雞飼養,2022 年5 月蛋雞淘汰出籠出售,飼養周期570d,現對改造升級后的生產情況總結如下:
1)全面實現了智能自動化。自動化設備配套完善,除人工定時巡欄、集蛋外,全部實現“人管機,機管雞”自動化控制。
2)全面提高了勞動效率。可1 人管理1 棟雞舍,每天的工作量主要為巡欄、集蛋、記錄生產情況、操控自動化系統,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減少了與雞直接接觸的頻次。
3)全面解決了糞污污染問題。破解了糞污處理難題,糞污不落地,直接上車外運由第三方代為處理。既減少了糞污對養殖場及周邊環境的污染,也減少了糞污產生氨氣對舍內蛋雞的影響,使養殖環境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養殖場的人居環境得到極大的提升,養雞工人環境舒適,飼養的蛋雞生產環境健康。
4)擴大了飼養量,充分利用了土地資源。傳統三層階梯式養雞11.5 只/m2;而124 模式養雞36 只/m2,單位蛋雞飼舍面積飼養密度提高3 倍多。
5)充分利用老舊雞場資源。除雞欄舍升高、廢舊的籠舍更新,添置4 機配套外,欄舍其余部份投資建設較少。減少了新建欄舍建設的投資,節約了資源,減少了浪費,減輕了一般養雞戶改造欄舍所需大量資金、土地資源緊缺的壓力。
6)封閉養殖減少了疫病傳播風險。舒適的養殖環境提高了蛋雞防疫免疫能力,防疫免疫抗體效果明顯提高,生物安全質量得到保障,有利于疫病防控,感染疫病風險降低。排除了外界對蛋雞的干擾,可嚴格控溫、控光、控惡劣天氣,避免蛋雞產蛋期受外界刺激的影響而導致的產蛋率下降。
7)防止了昆蟲的叮咬,阻斷了因昆蟲叮咬引起疫病的傳播。欄舍內無蚊子、蒼蠅等各種昆蟲,有效地防止了疫病的傳播,減少了驅除蚊蠅等昆蟲資金的投入,保障了蛋雞的正常生產。
8)節約了管理成本。一棟欄舍一人管理,減少了人力支出,一人一年需付工資3.6 萬元,其它費用0.2 萬元,共計3.8 萬元,比普通欄舍養同等數量的雞每年至少節約人工、其他費用等7 萬元。
9)節約了運行成本。一棟欄舍風機改造前需用電230 度/d(1萬只雞),改造后需用電460 度/d(3.2 萬只雞),平均少用電0.0086度/d,即飼養3.2 萬只蛋雞少用電275 度/d,減去濕簾用電10 度/d、集蛋機用電27 度/d、喂料機用電15 度/d,實際少用電223 度/d,節約電費200 多元/d。
10)增加養殖收入。改造升級后減少飼料浪費、雞蛋潔凈度高,售價高出市場價8 元/件,一減一增,一只雞一個養殖周期可增收11 元,一棟欄舍一個養殖周期增收30 萬元。
11)優良的品種。選擇適合本地區優良的高產蛋雞品種,不盲目地選擇不適合本地區的蛋雞品種。確保了蛋雞高產穩產。
12)實現了蛋雞無抗健康養殖。加大用料、用藥管控,提高了用料、用藥質量,通過多輪的抽檢、送檢均未檢測出含有抗生素等違禁品,確保了雞蛋產品質量安全。
13)做到了蛋雞養殖全進全出。蛋雞淘汰時一次性出籠出售,切斷了傳播途徑,防止了疫病傳播。
14)改善了養殖環境。蛋雞生產環境大幅提升,欄舍內夏天溫度30℃、冬天15℃,舍內通風換氣效果良好,達到了蛋雞最適宜的生產環境,使蛋雞能夠高產穩產。
15)提高了產能。500 日齡蛋雞只均產蛋22.5kg 左右,產蛋高峰期260d,飼料利用率提高0.6%,料蛋比2.1:1,產蛋期死淘7.8%,淘汰雞均重1.89kg。
16)可大力推廣改造。改造升級蛋雞養殖模式充分利用原養殖場老舊欄舍,改造方便,欄舍長寬可因場、因地制宜,欄舍長不超過90m,寬不超過14.8m,高不超過4.3m,籠舍可5 列4 層、4 列4 層,整合了養殖場現有的資源,減少了浪費。蛋雞養殖模式改造技術成熟、先進,推廣具有可行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模式針對性強,工期短,改造快,養殖效益提高,符合現行標準,無環保壓力。
通過改造升級帶動了洗馬鎮及周邊縣、鄉蛋雞養殖場改造升級,帶動洗馬鎮養殖場改造41 戶,改擴建11 戶,新建7 戶。現有規模養殖戶72 戶,較2016 年減少199 戶,現有存籠蛋雞256.35 萬只,2006 年存籠蛋雞86 萬只,養殖場減少了,養殖數量翻了幾倍。簡易欄舍全部退出了歷史舞臺,蛋雞糞污通過第三方進行了處理,環境污染得到了有效治理,現在的水更清了,地更綠了,空氣更新鮮了,養殖戶的收入更高了,蛋雞養殖場改造后發展前景更好,效力更高,創造的價值更大。它將會持續地帶動洗馬鎮及周邊縣鄉蛋雞養殖更好地發展,為助力鄉村振興作出更大的貢獻。
1)機械集蛋的破損率有所上升。一要從雞的飼養管理著手,提高雞蛋的品質;二要從集蛋的機械著手,加大技術改進。使破損率降到最低水平。
2)雞舍內供電系統需進一步改進。夏季長期高溫,電機同時長期工作,可造成發熱斷電,甚至引起火災,引發安全事故。因此需將雞舍內的配電設施設備移出至雞舍外,單獨建造配電室,安裝空調降溫。使養雞場在高溫季節不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