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琦(廣州工程技術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725)
立德樹人是中國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高校中的所有課程都應該具有育人的效果。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在課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工科教育絕對不僅是單純地傳授專業知識與技能,還更應該融入思政教育,達到育人的目的[1-3]。
石化行業一直以來都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但近年來,石化行業的人才流動加速、人才流失率高,社會認可程度低,導致該產業的后備力量嚴重不足。許多石化企業的負責人都表示缺少的不是掌握完備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的人才,知識與技能可以在工作后慢慢培養,而缺少的是能夠愛崗敬業、踏實肯干、努力鉆研的勞動者。從以上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可以看出,具有良好職業品質的從業者會更加受到企業的青睞,而課程思政恰恰是使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的重要手段。
一個品牌要想真正地根植于消費者的心中,必須要讓消費者了解品牌的歷史文化,使消費者對該品牌在精神上產生認同和共鳴,從而形成強烈的品牌忠誠度,而不是一味功利地向消費者宣傳產品的優點,滿篇廣告都透露著濃厚想要說服消費者來購買的欲望。同理,在教育界中,要想讓學生真正走進一個行業,首先必須要讓學生學習該行業的歷史進程、行業發展、行業人文等“軟知識”,而不是一味地灌輸專業知識與技能。因此在對學生進行專業教育的過程中,必須進行課程思政。
1.2.1 課程思政是塑造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手段
高校課程的設置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還應該以課程為載體,去塑造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技兼備的優良人才。而課程思政恰恰是使學生立德的重要手段[4-6]。
1.2.2 課程思政是高等院校進行人才培養的關鍵一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高等教育的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盡管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教學活動差異很大,但育人這個根本目標是相同的,就是培養為人民服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優秀人才。因此,對于高等院校來說,實施課程思政勢在必行[7-8]。
在眾多思政教育元素中,黨史無疑是最鮮活的教材。黨的百年奮斗史無疑是一部不懈奮斗史、不怕犧牲史、理論探索史、為民造福史和發展建設史,因此具有極為深刻的教育意義。作為一名高校的一線教師,我們必須努力學習黨的光輝歷史,在黨史中體會我黨發展的艱辛歷程與經驗啟示。同時,更要將這部熠熠生輝的黨史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來,使學生在獲得知識技能的同時,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成為德技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2.1.1 課程基本情況
化工腐蝕與防護是石油化工專業群的一門專業平臺課程,該課程以化工腐蝕的現象及危害作為切入點,詳細介紹了石油化工腐蝕的分類、電化學腐蝕的基本原理、常見的自然腐蝕現象等相關知識,然后通過石化行業中的具體案例,重點講解管道及儲罐的腐蝕案例,最后介紹行業中應用較為廣泛的防腐材料及相關技術。該課程通過講授、課上小組討論以及現場案例教學等方法,總結石油化工設備的防腐蝕措施,重在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認識腐蝕檢測技術”是本課程中第四章第二節的內容。本節主要講解工程上常見的油氣管道腐蝕檢測技術,并通過現場實訓教學的方式向學生講解相關的工作原理和操作過程。
2.1.2 教學目標
(1)專業知識目標。了解6種常見的化工腐蝕檢測技術,其中重點掌握5種無損檢測技術的基本原理。
(2)專業技能目標。能夠正確使用相關設備對管道或儲罐進行無損檢測。
(3)職業素質目標。①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增強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②增強學生對石化行業的認同感,提高職業熱情;③培養學生在工作中要時刻保持一絲不茍、謙虛謹慎的工匠精神;④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增強團隊精神。
2.2.1 黨史元素
石化行業是國家的支柱性產業,從建國以來就大力發展,直至今天,它仍滲透在生產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在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中,石化行業凝聚出了許多優秀的職業精神,如“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苦干實干”“三老四嚴”等,這些都是石化行業的根基和靈魂。隨著新時代的到來,這些職業精神又被賦予了一些新的內涵。通過凝練,本教學案例所提取的黨史元素為家國情懷、使命擔當和工匠精神。
2.2.2 黨史融入的理念和思路
結合上海材料研究所的發展歷程引入本次教學案例,通過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向學生展示建國初期老一輩科學家們篳路藍縷、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引導學生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的發展結合起來,增強學生對石化行業的認同感和職業熱情;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當代油氣管道企業榜樣的先進事跡,增強學生的責任感與擔當,培養學生在工作中要時刻保持一絲不茍、謙虛謹慎的工匠精神。
2.2.3 教學內容
講解紅外線成像檢測、氫探針檢測、pH值在線檢測、露點腐蝕檢測、漏磁檢測和無損檢測6種常見的腐蝕檢測技術。其中重點講解無損檢測技術,包括超聲檢測(UT)、磁粉檢測(MT)、滲透檢測(PT)、渦流檢測(ET)和聲發射檢測(AE),并帶領學生到現場進行實訓教學。
2.2.4 教學方法
(1)任務驅動教學法:結合油氣管道日常的維護操作工作過程開展教學,使學生學習目的明確。
(2)案例導學法:結合上海材料研究所的發展歷程引入本次教學案例,通過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向學生展示建國初期老一輩科學家們篳路藍縷、頑強拼搏的創業精神,引導學生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的發展結合起來,增強學生對石化行業的認同感和職業熱情。
(3)設問法:通過設問的方式引出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思考中進入課堂,從而提升學習興趣。
(4)講授法:對本次教學案例中的專業知識進行講解演示。
(5)案例教學法:通過融入當代油氣管道企業榜樣的先進事跡,增強學生的責任感與擔當,培養學生在工作中要時刻保持一絲不茍、謙虛謹慎的工匠精神。
(6)企業實訓法:聯合石化企業進行現場教學。
(7)角色扮演法:在課堂教學和企業教學過程中,教師會選出本次課中表現較為突出的同學分享學習經驗和心得,讓學生扮演教師的角色與大家進行交流,從而強化學生對知識技能的理解與掌握,活躍課堂氛圍。
2.2.5 教學過程
(1)教學引入。上海材料研究所的前身是1946年10月由原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材料供應事務所為了滿足當時廠礦訂購材料質量驗收要求而創立的一個小型的材料性能試驗室。建室伊始,僅6名成員,其中4名工程師、2名中專畢業的助手,研究方向主要為金屬腐蝕的表面防護技術。1966—1978年,科研活動大致分為三個方面:①新型耐蝕材料的研制以及耐蝕材料的應用技術;②腐蝕失效分析,并從中引申出系統性的應用基礎研究;③腐蝕試驗、研究方法及機理研究。
在這一階段主要取得的成果有:①1978年,抗硫化氫腐蝕新材料—“318”鋼獲全國科學大會獎;②1978年,2.5萬千瓦汽輪機葉輪飛裂事故分析獲全國科學大會獎;③1978年,耐硫酸腐蝕的NS-68合金材料獲全國機械工業科學大會獎。
通過以上我國老一輩科學家們的艱難創業歷程引入本次教學案例,引導學生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的發展結合起來,增強學生對石化行業的認同感和職業熱情,然后向學生拋出兩個問題:①國家為何如此重視材料的研發?②材料一旦投入生產后,應如何進行維護?
通過以上2個問題,可以很快將學生引入課堂教學內容。學生在思考這2個問題的過程中,會發現腐蝕在生活中雖很常見,但對于在役的油氣管道的腐蝕管理卻一知半解,因此,學生的學習欲望油然而生。
(2)課程講授。教師在課上利用圖片或視頻的方式向學生介紹相關的腐蝕檢測技術。在講解的過程中,通過當代油氣管道企業榜樣的先進事跡,增強學生的責任感與擔當。
(3)企業實訓。在本次課程結束后,教師帶領學生到相關的石化企業,與企業工人師傅配合進行現場教學,在實踐中培養學生要時刻保持一絲不茍、謙虛謹慎的工匠精神。
2.3.1 教學效果評價
(1)任務驅動、有的放矢。在授課過程中牢牢把握工程這根主線,結合油氣管道的日常維護檢測過程開展教學,使學生學習目的明確,課堂上有的放矢。
(2)設問引入、增強興趣。教師在課上通過課前引導、演示講解、同學分享、現場實訓等教學方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所設計的教學內容,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感,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
(3)黨史融入,有血有肉。在教學過程中,融入了相關黨史元素,在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還達到了育人的效果。例如,通過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向學生展示建國初期老一輩科學家們迎難而上、砥礪前行的創業精神,引導學生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的發展結合起來,增強學生對石化行業的認同感和職業熱情;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當代油氣管道企業榜樣的先進事跡,增強學生的責任感與擔當,培養學生在工作中要時刻保持一絲不茍、謙虛謹慎的工匠精神。
(4)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學生在校內通過圖片或視頻的方式對相關技術獲得了一個總體了解,然后進入與我校合作的石化企業進行實訓學習。實訓教學是由企業導師和校內教師共同完成的,企業導師負責結合現場工藝,講解具體的操作過程,并指導學生使用相關的操作設備;校內教師負責參加實訓同學的日常管理,并對學生不理解的知識或技能進行答疑。通過這種方式,實現了學生知識學習從感性到理性,再到實踐的飛躍,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2.3.2 存在問題
(1)思政元素較少,教學過程的融入點比較單一,僅在引入教學的過程中有所設計。
(2)企業教學過程中僅注重技能的講解,思政環節較為薄弱。
2.3.3 改進思路
(1)教師應加深理論學習,多多關注行業的最新發展、優秀人物和事跡等,使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的過程更加自然,做到專業課課堂內“處處有思政”。
(2)深化校企合作,校內教師應更加努力學習企業中最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模式,企業導師應加強教育理論的學習。只有這樣,校企合作才能夠進入良性循環期,校企之間的差距才會越來越小,達到校企協同育人的目的。
本文以我校石油化工專業群的一門課程—化工腐蝕與防護為例,重點探索了將黨史融入該門課程教學過程的設計方案,以期為其他相關課程的思政建設提供參考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