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多(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化工與材料技術學院,吉林 吉林 132013)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綱要指出課程思政建設內容要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要深入梳理專業課教學內容,結合不同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2]。專業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對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意義重大,近年來,各類專業課程在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及應用方面也開展了大量研究,但是高職化工類課程思政方向的研究相對較少[3-5]。
高職院校化工類專業面向化工行業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化工行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高技術密集型的特點,從業者經常要求在高溫、高壓、易燃、易爆、強腐蝕等場合下工作,因而高職院校化工專業的人才培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化工單元操作技術”課程是化工類各專業的職業核心課程,在化工類各專業人才培養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講授化工生產各單元操作的基本原理、設備結構及過程參數控制等內容。
針對高職教育學生層次的多樣性、化工行業對于人才素質需求的特殊性、化工單元操作技術課程內容的獨特性,落實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精神,梳理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系統性地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對培養有家國情懷、使命擔當,有工匠精神、敬業精神等面向化工行業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十分必要且有較大意義。
課程團隊定期開展課程思政培訓、主題黨課、師德師風培訓、集體備課、觀摩教學、企業實踐等活動。通過各項活動使教師深入進行思想政治學習,與企業工匠近距離接觸交流,從而改變教師教育觀、教學觀、育人觀,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與水平,拓展教師育人的本領與能力。從而使教師在扎實開展課程教學過程中自覺增加課程思政教育的理念、發揮教師示范作用。
2.2.1 開展調研分析,確定課程思政教育目標
依據《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結合當代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要求,學情調研、企業調研分析情況,從課程思政和職業素養兩方面梳理了化工單元操作技術課程的思政教育目標。
育人目標:(1)具備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等價值目標;(2)具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價值取向;(3)具備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價值準則;(4)具備社會責任情感、責任關懷理念;(5)具備求實的科學態度、積極的生活態度;(6)具備良好的學習興趣、自信心。
職業素養目標:(1)具備良好的政治素養、行為規范、職業道德和工匠精神;(2)具備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吃苦耐勞、責任擔當等良好的職業素養;(3)具備良好的產品質量、安全操作、節能環保意識;(4)具備較強的組織管理、溝通協調、環境適應、團隊合作及獨立工作能力;(5)具備健康的職業心理,能夠承受較強的工作負荷及各種壓力;(6)具備勇于面對困難,并尋求創新突破的能力。
2.2.2 梳理課程思政元素,構建主題鮮明的課程思政教學內容體系
依據課程培養目標,挖掘梳理課程教學內容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確定各教學模塊課程思政主題。
下面以“模塊一物料輸送設備操作與控制項目一液體的輸送任務1設備認知及流程識別”為例說明其知識點及關聯思政元素:化工生產過程—傳承與自信、物料衡算與能量衡算—平衡、閥門—責任擔當、黏度—實踐出真知、壓強—安全意識與科學精神、靜力學方程—民族自信與安全、流體輸送裝置開車前準備—平等與協作。
針對于課程各教學任務的知識點,課程共挖掘梳理了課程相關15類思政元素,包括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個自信、家國情懷、責任關懷、創新精神、科學精神、辯證思維、工匠精神、職業道德、責任擔當、團隊意識、質量意識、安全意識、環保意識、承壓能力。同時確定各教學模塊核心課程思政主題,分別為模塊一物料輸送設備操作與控制—責任擔當、模塊二傳熱設備操作與控制—自信、節能、模塊三物料分離設備操作與控制—質量、環保,突出職業核心思政主題的培養。
2.2.3 優化課程思政教學資源
搜集與課程內容密切相關的化工行業優秀人物事跡,優秀傳統文化與環境保護等思政案例,形成課程思政案例庫。
完善與思政元素融合的授課課件、教案、習題,優化課程網站服務于線上、線下教學,進行融入思政元素的微課教學設計,錄制微課,下面以“模塊二項目一任務1中微課—管殼式換熱器的分類”為例說明微課教學的環節、時間與具體設計。
(1)引言(27s):通過對上一微課回顧引出管殼式換熱器應用廣泛及內部流體流動情況。
(2)管殼式換熱器的分類(57s):由換熱器的流體流動的動圖介紹管殼式換熱器內部存在熱應力,需要熱補償,說明熱補償的意義,通過安全卡通任務出現加強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
(3)固定管板式換熱器(123s):由動畫演示介紹管殼式換熱器的主要結構,由結構因此不同流徑適合走哪些流體,由固定管板式換熱器工作動畫引出其熱補償的方式。
(4) U形管式換熱器(109s):由動畫演示介紹U形管式換熱器的主要結構,由結構引出熱補償的方法、適用場合及不同流徑適合走哪些流體,由工作原理動畫引出雙管程的定義及其意義節能,由節能的圖片培養學生的節能意識與擔當精神。
(5)浮頭式換熱器(64s):由動畫演示介紹浮頭式換熱器的主要結構,由結構說明其特點,由工作原理動畫說明其熱補償的方式。
(6)復習總結(51s):總結主要內容,布置思考題,由思考題說明每一種換熱器都有適用場合引申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全過程、全方位隱性育人。發揮學生網上信息接收能力強的優勢,實現空間優勢互補,基于線上教學大數據,調研學情,利用線上教學資源在課前預習、討論,課后復習、拓展、測驗、技能競賽等不同環節中點滴融入思政元素,學生在學習知識、鍛煉技能的同時提高思政素質。
線下主體教學采取理實一體的模式,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理論與實際深度融合。靈活運用案例教學、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教學手段,提升學生課堂有效參與度,加強價值引領,厚植學生的家國情懷,培養學生的質量意識、環保意識、創新意識等。以仿真教學、實操教學設定的真實生產情境,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鍛煉養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安全意識、團隊意識、責任意識、吃苦耐勞精神等,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線上線下主要以以下四種方式融入思政元素。
2.3.1 案例引入,提煉升華
課堂教學討論過程中,引入與課程內容相關名人故事、歷史事件、社會時事、經典語錄,展開學習討論,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通過教師層層引導,逐步升華,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民族自信、科技創新
所屬任務:模塊一項目一任務1設備認知及流程識別、知識點:靜力學方程。
通過蛟龍號的案例計算蛟龍號所承受壓強與大氣壓對比,引出質量的重要性。類比潛水艇,化工行業操作多為高溫高壓或者真空的場合,日常操作必須重視巡檢,引出操作人員要負起責任。討論我國近年來的科技成就,例如蛟龍號,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民族自豪感以及創新精神。
(2)文化自信、環保意識
所屬任務:模塊一項目一任務2離心泵的開、停車操作。知識點:流體的流動類型。
由涇渭分明的案例,揭示流動類型的同時,引出涇渭分明的詩句,使同學們感受到古詩詞的意義和魅力。由雷諾實驗觀看流動類型,引出科學實驗的意義,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由涇渭分明的變化,說明原因,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3)安全意識、民族自信
所屬任務:模塊一項目一任務3離心泵的正常運行。知識點:伯努利方程。
通過伯努利方程的由來中伯努利家族的介紹,培養學生的傳承精神。通過對伯努利方程的討論向學生展示高鐵站臺視頻,引導學生思考安全線存在的原因即機械能守恒的原理以及遵守安全線的重要意義,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通過我國高鐵的發展史、發展現狀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民族團結,使同學們明白科技創新的重要性。
(4)責任擔當、工匠精神
所屬任務:模塊一項目一任務5離心泵事故判斷與處理。知識點:離心泵的汽蝕現象。
通過汽蝕案例中泵的材料損壞的過程分析,明確過程是量變到質變的。對案例中汽蝕的原因進行分析,由設計人員和操作人員的疏忽引入責任擔當和工匠精神;由水質的污染引出環保的重要性;由材料的不合要求,引出新材料研發培養創新精神與民族自信、愛國精神。
(5)家國情懷、敬業精神
所屬項目:模塊二項目2蒸發器操作與控制。知識點:蒸發的應用。
通過案例視頻,使學生感受到我國在工藝操作方面的強大,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通過對視頻案例中鹽工工作使同學們感受到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
通過對多效蒸發重復利用二次蒸汽的流程分析,培養學生的節能意識。
2.3.2 技能訓練,階段提升
課程教學內容以任務為導向,授課過程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實踐操作任務,現場考核。在實戰過程中學生掌握操作技能的同時逐步提升組織管理、溝通協調、環境適應、團隊合作能力,培養學生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安全意識、團隊意識、責任意識、吃苦耐勞精神等。
2.3.3 延展課堂,拓寬維度
利用網絡平臺對課堂思政進行延伸和擴充,將課程相關的科學研究發現過程等,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發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思維,通過融入課程思政的微課等教學資源的發布,全方位培養學生的思政素質。此外,通過網絡師生互動,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
2.3.4 教師表率,隱性滲透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通過教師的高尚人格、行為方式、工作方法引導學生具備求實的科學態度、積極的生活態度,具備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吃苦耐勞等良好的職業素養。
通過對課程專業內容考核成績的分析,判斷課程思政教學對學生專業學習態度和學習成效的影響;借由課堂討論、調查問卷、小組匯報、實踐操作多方位考察學生對不同思政維度的理解與接受度以及思政素質的增值情況。
定期組織開展對課程思政目標、資源、實施過程的評價,使課程的調研—實施—評價形成閉環,不斷反饋改進。
化工單元操作技術課程是化工類各專業的職業核心課程,系統性地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對培養有家國情懷、使命擔當,有工匠精神、敬業精神等面向化工行業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十分必要。化工單元操作技術課程從確定課程思政教育目標到梳理課程思政元素,構建主題鮮明的教學內容體系,實施混合式教學模式多渠道融入思政元素以及創建考核評價體系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使得學生的思政素質、職業素養多方位提高,達成了課程的育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