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龍
(內蒙古涼城縣農牧和科技局畜牧業工作站 內蒙古烏蘭察布 013750)
我國是世界上畜禽遺傳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目前在畜牧生產上利用的畜禽品種資源仍以我國地方品種最為重要。這些地方品種不僅數量多,而且大多具有明顯的優勢特性,是培育新品種的“芯片”,在畜牧業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目前,我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雖取得一定積極成效,但仍存保種難度大、純種繁育力量薄弱、基礎設施不完善、缺乏專業性人才隊伍、未成形品牌效應等問題。為此,加強畜禽遺傳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是當前畜牧業發展的重要工作。
2021 年1 月,農業農村部公布了《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2021 年版)》,其中包含豬、牛、羊、馬、驢、駱駝、兔、雞、鴨、鵝、鴿、鵪鶉等家畜與家禽,共收錄畜禽地方品種、培育品種、引入品種及配套系948 個。地方畜禽品種在千百年來的不斷飼養與馴化過程中,具有明顯的優勢特性,如繁殖力高、肉質鮮美、產絨性好、抗逆性強等。太湖豬以產仔率高而聞名,西藏豬作為高原品種豬耐寒、耐粗飼,金華豬以肉質風味獨特適合生產“金華火腿”而稱著;秦川牛和魯西牛作為北方牛地方品種具有體軀高大、肉用性能好的生產特性;南方地方雞品種以抗逆性強、肉質好、適應性強為,其中海南文昌雞、仙居雞、絲羽烏骨雞等地方品種肉嫩味美,還可供藥用,這些優秀地方畜禽品種均具有特色明顯的優勢基因,對維護生物多樣性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2]。但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城鎮化建設不斷加快,人們不斷引進大量的外國品種并盲目與地方品種進行雜交,導致具有許多優勢基因的畜禽品種逐漸消失或被人為淘汰。
“打好種業翻身仗”的第一要義就是要摸清家底。為此,我國于2021 年開啟了第三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工作。通過資源普查,可以摸清分布在全國各省市地區的所有畜禽遺傳資源基本情況,包括遺傳資源名稱、分布區域、來源、產區環境、群體數量以及近年來的變化,此外還有畜禽品種的主要特征特性、保護現狀、瀕危情況、開發利用情況等信息。2021 年完成全國畜禽資源基本情況免稅普查,將普查數據錄入國家數據庫;2022 年對完成已有遺傳資源和新發現資源的性能測定、特征特性專業調查;完成上報新發現畜禽資源;2023 年第三次資源普查結束后,本次的普查結果將作為今后一個時期內我國畜禽種質資源登記、畜禽遺傳資源挖掘鑒定與數據庫建設的重要依據。
我國雖然畜禽遺傳資源較為豐富,但眾多的畜禽遺傳資源仍有瀕?;蚴窍У娘L險。①畜禽養殖不斷向集約化、標準化、規?;较虬l展,再加上禁養、限養、環保等問題,導致一些散養戶逐漸退出了養殖領域,使地方畜禽品種生存空間受到一定的限制;②某些地區、養殖場一味單方面追求畜禽的生產效益和經濟效益,盲目引進外來品種和培育品種并進行雜交改良,導致地方品種群體數量下降;③近年來,非洲豬瘟、禽流感等動物疾病不斷發生與流行傳播為地方畜禽品種的保護進程增加了阻力。
目前,雖然國家已經建立了一些畜種品種的保種場、保護區和基因庫,但走訪調研發現,基層在開展保種和利用工作中存在缺乏中長期的發展規劃,保種技術落后,設施設備不完善等問題,尤其是對優良種質、特色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力度不足。一些保種場、保護區或是承擔保種企業的實驗室中的檢測儀器設備存在陳舊老化、靈敏度不夠等問題,從事保種的相關人員往往學歷較低或是非專業出身,從事保種工作的積極性也不強,嚴重制約著優異種質資源的創新利用。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地方和培育畜禽品種擁有優良的品質特性,但生產效率相對較低,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核心種源對外依存度高。
我國畜禽育種工作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育種工作表現為起步晚、規模小、成效不顯著。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由于我國育種工作跟不上畜牧產業和食品加工產業的快速發展,育種資源種群規模有限,表型數據基礎薄弱,質量差也不具有代表性。由于畜禽生長的養殖周期長、投資高、技術含量高,從時間和效益方面考慮,引種比育種更劃算,長期以來依賴外國種源。近10 年來,雖然畜禽業的整體和系統發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基本滿足了市場對肉、蛋、奶產品的供給,但本民族種業創新發展仍相對滯后[3]。
截至目前,不同省市和地區僅有一小部分的地方畜禽品種申請了地理標志產品,由于未能及時進行積極的宣傳和產品推介,這些地標畜禽產品的市場價格和品牌價值存在不對稱性,并沒有突出明顯的市場競爭力,挫傷了專業化種業公司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養殖企業上下游、橫向聯合的養殖機制不完善,企業間難以實現優良養殖資源的交流與共享,畜禽地方品種加工產業鏈條短,主要以初級加工為主,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產品少。銷售渠道也較為單一,產業融合不充分,未形成全方位的產業鏈。
近年來,我國畜禽養殖數量逐漸增多,動物疫病的發生、流行也較為頻繁,畜禽疾病防控和生物安全防控工作是保種場、保護區尤為關注的重點問題。特別是近年來。非洲豬瘟、禽流感、口蹄疫、布氏桿菌病均相繼有發生和報道,對當前的疫病防控手段與措施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生物安全防控體系建設更加顯得尤為重要。一些較為嚴重的傳染性疾病仍時有發生,疾病的發生直接導致地方畜禽品種保護、利用和育種工作受阻甚至中斷,嚴重影響了地方畜禽品種保護工作。
各級各部門要充分利用第三次畜禽遺傳資源普查工作,對畜禽地方品種進行全面普查、系統調查與搶救性收集,加快查清畜禽種質資源家底,加大對珍稀、瀕危、特有資源與地方特色品種收集力度,確保資源不喪失。完善畜禽種質資源分類分級保護名錄,開展畜禽種業資源中長期安全保存,統籌布局種質資源種場、保護區,分布布局綜合性、專業性基因庫,實行畜禽種質資源活體原位保護和異地集中保存。
各級各部門要積極向上級有關部門申請保種專項經費,用于保種場、保護區以及承擔保種企業實驗室建設,購進先進的儀器設備和使用方便的試劑試材,注重分子育種和基因測序工作的開展,對購進的設備還要做好日常維護。提高基層從事保種、繁育工作人員的福利待遇,相關部門引進一批懂農業、愛農業、專業素質高的人員開展相關保種和利用工作。保種場、保護區、保種企業要充分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從事產學研合作,健全管理制度,強化保障措施,推動數字化動態監測和信息化管理。
基于現代化發展背景下,保種場、保護區、基因庫要依托高水平院校和科研院所開展畜禽耐粗飼、抗病性強、品質優和適應性強等優良種質特性研究,開展高通量基因測序,挖掘優異性狀的關鍵和調控因子,建立基因檢測參考群,深層次開發生產性能,提高地方畜禽遺傳資源利用水平。各級畜禽品種保種場、保護區、基因庫要因地制宜地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對于群體數量少的畜禽品種開展純繁工作和基因的提純復壯工作,建立集種質資源保護創新、新品種選育、純繁改良和試驗示范為一體的畜禽種質資源創新體系,加強畜禽種質資源創制與育種技術創新團隊建設。
畜禽地方品種經過千百年來的馴化和飼養,具有肉質鮮美、營養豐富、風味獨特等優勢,是許多培育品種和引進品種所不能替代的。為此,地方畜禽品種要積極申請地理標志產品,借助地標產品的優勢提高特色畜禽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保種場、保護區要與食品加工、物流、電商、冷鏈運輸等部門開展相關合作,延伸產業鏈條,把產品做優做特,完善銷售模式、運輸方式,借助京東、天貓、多多果農、抖音直播團購等渠道電商完善產業鏈條。
各級保種場、保護區以及基層獸醫部門一定要注重地方畜禽遺傳資源的疫病監測工作,按照免疫程序對畜禽做好免疫接種,確保免疫接種的有效性和整齊度,對于抗體效價低或是免疫失敗的畜禽要進行二次免疫接種;做好圈舍內外定期消毒工作,并輪換使用消毒藥物;對于發病畜禽要首先進行隔離,根據臨床癥狀、流行病學、病理解剖進行診斷,合理使用藥物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