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廣遠 劉妍
伴隨媒介融合的不斷深入以及媒介傳播矩陣的不斷構建,文藝類節目的敘事模式以及傳播路徑也在不斷創新拓展。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清明特別節目《多情的土地》作為文藝類節目跨媒介制作的典型,打破了廣播、電視、新媒體的傳播渠道壁壘,通過搭建融媒體傳播矩陣,實現了電視、廣播、移動端的跨媒介聯動創新。本文從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文藝節目的跨媒介融合視角,分析《多情的土地》的節目創新點,并且從文化視角、情感層次、商業推宣等方面探索在建黨百年視域下文藝類節目創新融合的傳播效用。
文藝類節目作為三大電視主體節目類型之一,其呈現樣態隨著技術賦能、傳播路徑、創作手段以及受眾分化等因素變化而不斷發生嬗變。特別是伴隨媒介融合的不斷深入,文藝類節目的創新打破了傳統廣播電視思維下的敘事規律,從文藝內容、文藝形式的創新向文藝情緒、文藝敘事、傳播矩陣的創新轉移。央視清明節特別節目《多情的土地》在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的背景下,依托清明節這一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獨特風俗與情愫,以歌為媒、以土為介,以“一抔五色土,溯回千年文化記憶”的東部的青土、西部的白土、南部的紅土、北部的黑土,以及巍巍高原之上的廣袤黃土為主體表達意象,實現了時代情感、創作手段、傳播路徑的多元創新探索。
文藝創作的目的是讓受眾通過不同的藝術手段感知創作形式背后的表達意圖與情緒情感,以此來達到教育、感化、引導的作用。所以,如何更加藝術化地將創作者的表達意圖隱晦地滲入,并且更加直接地讓受眾感知,成為衡量文藝節目創作水平高低的關鍵。《多情的土地》節目在內在情緒傳遞方面,根植于建黨百年視域下的時代精神以及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不斷深化的清明鄉土情愫,在清明節這一重要時間節點上,以“清明節你最思念誰”這一話題為引導,通過講述五座城市的五個特殊故事,闡釋故事中所彰顯的時代精神與清明節追思親人的情緒關系,實現了個人情懷與家國情感、時代精神與清明情愫的共鳴。
在“白色土地”敘事線上,故事聚焦當下媒介關注的新疆少數民族話題,以時代命題作為文藝節目創作選題,講述了邊防連戰士扎根邊疆、熱愛祖國、奉獻自己的胡楊精神,并且通過邁丹小學柯爾克孜族小姑娘真誠講述解放軍叔叔的故事,讓受眾直觀感受民族團結精神的時代表達;在“紅色土地”敘事線上,現場連線了廣東省第一批援鄂醫療團隊,致敬所有為抗擊疫情做出貢獻的醫護人員,讓我們在清明懷念疫情中逝去的人的同時,也被抗疫精神所感動;而央視主播馬躍與吉林交通廣播主持人李季一同為黑土地上的人民歌唱中,讓我們感受到了吉林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開荒人對北部黑土沃野千里的執著,也彰顯從精準扶貧到鄉村振興的時代使命。五色土地,五條線路;一方傳聲,八方共情。通過創作語言的細膩表達與情感的具象化呈現,實現了時代敘事精神與清明人文情懷的深入融合。
近年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致力于推動媒體融合轉型發展。2020 年12 月7 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印發的《廣播電視技術迭代實施方案(2020-2022 年)》指出,廣電將利用3 年左右時間,實現全行業未來大轉型,通過廣播電視技術迭代,加快重塑廣電媒體新生態,加速重構現代傳播新格局。《多情的土地》清明特別節目實現了廣播電臺聽覺敘事與電視節目視聽敘事的融合創新,從前“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電臺主持人真實地展現在用戶面前,打破了電臺原生的媒介壁壘,加快了媒體融合的步伐。
廣播節目是傳遞聲音信息的載體,相較于視覺媒介等其他感知方式而言,聲音敘事的表現力較為單一,可制作的節目形態及提供內容的方式都有一定限制,也相應的影響其受眾群體范圍和規模。而電視節目實現了視聽合一傳播,滿足了受眾聽覺與視覺的雙重感知。《多情的土地》特別策劃節目利用電臺現場連線的形式,介紹了“清明節你最思念誰”的深情故事的同時,通過廣播可視化的創新以及電視的二度聲畫敘事,充分利用主持人的動態敘事銜接,深度挖掘每一片土地上的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實現畫面和聲音同步的可視化表達。
《多情的土地》節目在敘事的鋪陳過程中,依托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廣播、電視媒介的傳播優勢,聯動中國交通廣播新疆頻率、江蘇交通廣播、吉林交通廣播、陜西交通廣播、汕頭綜合廣播等媒體,實現了從中央到省級媒體再到市級媒體的三級媒體合作,實現了跨空間、跨媒介、多線路、多視角的敘事。與此同時,各地方媒體也借助央視傳播矩陣,增強本地文化宣傳力度,助力本土媒介的發展。
節目中五位主持人分別走進了江蘇、廣東、新疆、吉林、陜西五地——東部的青土、南部的紅土、西部的白土、北部的黑土,以及中部的廣袤黃土,根據地方特色,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故事進行探訪,展現了我國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通過五條并列關系的敘事線以及五個不同空間的敘事格局,實現編導意圖最深刻的表達。“白色土地”敘事線講述了在新疆邁丹國門小學校長、學生和解放軍官兵與他們守護國門的故事,客觀、真實、立體展現了胡楊精神和兵團特色。而在“黑色土地”敘事線中,在吉林長春、梨樹兩地向我們傳達新一代年輕人對故土的堅守,以及從精準扶貧到鄉村振興變化下“三農人”的時代使命。“黃色土地”敘事線介紹了陜西延安依托歷代魯藝人傳承下來的經典作品,在懷念延安時期《黃河大合唱》背后故事的同時,借助朗誦表達新時代魯藝人的傳承與創新。綜合來看,《多情的土地》節目打破以往單一敘事線或者并列故事線與情感線的敘事思維,實現了以多彩土地為符號的跨空間的多線路并列敘事表達。
我國遼闊的疆土歷經幾千年的積淀,孕育出了各民族獨特的生活狀態和多元化的發展歷史、文化背景。而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各類音樂體裁在社會不斷發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音樂體系,并逐步衍生出了屬于各民族的音樂文化特色,造就了我國絢麗多彩的音樂文化樣態。《多情的土地》節目在完成敘事過程中借助具有明顯地域文化特色的音樂片段,作為輔助元素助力整體節目的故事情感表達,更好地渲染情感和傳遞價值觀念。月亮姐姐與主持人李晨一起傾聽具有地域文化符號性音樂《永隔一江水》,為在新疆這片西部熱土揮灑過青春的人們獻上思念。同樣,馬躍和電臺主持人李季將一曲東北地域文化特色的歌曲《依蘭愛情故事》送給每一位在黑土地上生活的人,以一種“東北風”渲染情感。而在朱迅所探尋的青色土地上,蘇州評彈《聲聲慢》以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吳儂軟語娓娓道來的形式,讓受眾不僅感受到了評彈藝術的東方韻味,更體會到蘇州人在平淡的生活中聆聽小橋流水的聲音,在評話彈詞中體味人生的悠然生活態度。在陜西交通廣播的直播間里,張蕾與電臺主持人郭嘉兒用一首《俠客行》歌唱黃土高原,為這場直播畫上了圓滿的句號。這些獨具地域文化特色的音樂,所反映的風土人情、心理狀態等都作用于節目的情感鋪陳,更好地促進了故事與情感的融合。
文藝類節目作為電視節目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其主要承擔著傳播文藝內容、傳達思想情感、傳承文化內涵的作用。《多情的土地》清明特別節目在建黨百年的大背景下,在節目主題選擇、敘事線構建以及立意層次選擇等方面的創新帶來了相對應的傳播價值與傳播效果的突破,現從文化視角、社會視野兩個不同的維度探索其傳播價值。
《多情的土地》立足中華傳統節日清明節,以清明“親人的思念”為主體敘事線,借清明時間節點以及節日特色內涵表達五條線路、五抔泥土的鄉土情愫的同時,將時代精神融入傳統情懷的表達當中,通過當下與過去的對話,使正在發生的故事與沉入時間的歷史跨時空交匯。五條線敘事在借助廣播電臺這一聽覺敘事方式進行表達的過程中,通過接聽熱線的方式,串聯起“清明你在思念誰”與“清明需要表達什么”之間的關系,完成了懷念過去與立足當下的呼應。例如,在月亮姐姐前往新疆“白色土地”探尋過程中,敘事的故事主線所表述的是清明節對于59 年前戍邊官兵的懷念,而與主線相呼應的情感線除了借“白色”意象呼應當下的新疆棉花話題以及那份解放軍官兵與當地少數民族同胞之間的軍民情感,還將清明節的文化內涵從單一的對過去的思念擴展到對當下社會熱點的關照與時代精神的延續。在陳偉鴻所探尋的廣東“紅色土地”中,不僅讓我們在一封封僑批中感受到祖國與海外華僑之間延綿的家國情懷,也在廣東省南方醫院援鄂醫療隊《送你一朵小紅花》的歌聲中,感受醫護人員的無私與偉大,這些故事的敘事選擇讓清明節的文化內涵從一種家庭情感升華為一種愛國情愫。而在馬躍前往吉林“黑色土地”的探尋中,則以當前國家的政策方針為敘事背景,在從精準扶貧到鄉村振興的變化中,以鄉村振興建設一線農業技術推廣站的故事為敘事主線,傳遞了清明節的豐富內涵。
文藝類節目往往以文藝本體為敘事主線,強調文藝本身的主體地位,并且圍繞文藝作品挖掘其背景故事。例如在央視三套播出的文藝類節目《舞蹈世界》中借助舞蹈片段為主題敘事,在節目的編導思維推進中,通過挖掘舞蹈主題的立意、舞蹈創作背后的故事為受眾構建一定的審美空間。在《開門大吉》節目中,主線是通過歌曲競猜的游戲設計推進節目的進程,副線則在對參賽選手的互動交流中挖掘其背后故事。而此類敘事邏輯在成為當下文藝節目主流模式的同時,也帶來了受眾的審美疲勞,受眾對副線的人物故事、情感渲染不再認可,甚至產生了抵觸心理。《多情的土地》特別節目打破這一固有的文藝節目創作模式,從社會視角出發,立足當前社會熱點議題,在敘事中讓文藝作品與時代熱點相呼應,賦予文藝節目為時代放歌、為當下敘事的使命,更加彰顯出文藝節目的時代感、社會性。特別是在建黨百年的背景下,《多情的土地》以“新疆棉花事件”“抗疫精神”“鄉村振興”等社會熱點議題為引入點,通過“清明你在思念誰”這樣充滿人文關懷的議題,透視時代背景下的社會熱點,通過主持人的探訪和故事人物的交流實現了文藝節目對于時代話題的滲透和關照。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上、文藝工作者如何以時代發展的眼光為時代敘事、為人民謳歌,如何在媒介融合不斷深化、內容選擇更加垂直、受眾分化更加具象的背景下完成藝術創作,成為了業界和學界亟待解決的命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清明節特別節目《多情的土地》在踐行“四力”的基礎上,打破廣播、電視、新媒體之間的傳播渠道壁壘,通過情感敘事創新以及技術賦能背景下傳播矩陣的搭建,以歌為媒、以土為介,實現了清明節個人情感與時代精神的同頻共振,提升了文藝類節目創作的時代價值和文本意義,為后續文藝類節目的創新提供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