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言靜,賀成功
(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安徽 合肥 230061)
頸椎病是指由于頸椎長期勞損,出現韌帶增厚、骨質增生或椎間盤突出或脫出,致使椎動脈、脊髓、神經根受壓,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1]。目前頸椎病的中醫治療方法主要包括針灸、中藥、穴位貼敷、推拿等[2],其中尤以針灸療法效果顯著[3-4],其他療法往往起效慢,療程長,患者接受度低。按摩灸療法[5-6]來源于周氏梅花針灸學派[7],同時兼備按摩法、灸法、器械的操作優勢,結合針刺治療頸椎病時該法見效較快、不良反應少、患者依從性高,現總結如下。
1.1 肝腎不足、筋骨失養為本 頸椎病發病的根本原因是肝腎不足。如《證治準繩》云:“頸痛……皆由腎虛不能生肝,肝虛無以養筋,故機關不利”,中醫認為頸椎病屬于“痹癥”“眩暈”領域,司徒雙苗等[8]認為頸椎病的發病多與肝腎不足、陰陽失衡,致風陽上擾有關。任長輝等[9]認為,頸椎病的病因病機主要與機體肝腎虧虛、瘀血內滯而致氣血受阻等有關。筆者認為,由于肝主筋,諸筋皆屬于節,肝血滋養全身筋膜,腎精生骨髓,骨髓充盛,營養骨骼。當肝血不足,腎陽衰微,精血虧虛,將導致筋骨失養,不榮則痛,發為本病;此外,肝腎虧虛,腠理疏松,外邪乘虛入侵,傷及頸部經絡筋骨,甚至內腑,全身經絡受損,不通則痛而發病。臨床癥狀以頸肩臂乏力疼痛為主,甚則手指麻木伴頭暈目眩耳鳴,煩熱面赤汗出,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治療當補肝腎壯筋骨、通絡止痛。
1.2 風、寒、濕邪為標《素問·痹論》中闡明:“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雷秋慧[10]認為,風、寒、濕外邪侵犯機體而影響了氣血的通暢,使局部組織失養,出現不榮則痛。劉彩霞[11]提出,頸椎病患者因生活中長期勞累及受風寒濕邪侵襲,并由此產生氣血不暢、筋脈失養,不通則痛。筆者認為,頭頸部是人體較薄弱的地方,風寒濕三種致病邪氣導致頸項酸痛氣血不暢,經絡不通,從而形成痹證。當素體正虛,腠理疏松,風、寒、濕等外感實邪乘虛而入,致經氣不通、經脈閉阻,發為本病。臨床癥狀以頸肩臂疼痛、僵硬為主,得熱則舒,伴有頭暈頭痛,肢體麻木,舌淡苔白,脈弦,治療當祛風散寒、除濕止痛。
1.3 久則氣滯血瘀《張氏醫通》云:“或觀書對弈久坐而致脊背痛”。吳潔等[12]在研究中提到,過屈姿態工作時,會致頸部局部的代償性失衡出現慢性勞損,引起局部氣血不暢以致氣滯血瘀,經脈痹阻使得局部筋骨無法受到氣血的滋養而出現疼痛等病證。聶美艷[13]在研究中提到,外傷或勞損可致頸、肩及上肢刺痛,動則加劇,夜間加重,伴肢體麻木等。筆者認為,久坐伏案及頸肩部的外傷影響局部氣血的循環,氣血的異常凝聚,滯留于經脈之中,經脈受阻,不通則痛,導致頸肩部的疼痛、麻木等血瘀氣滯的癥狀,發為本病。臨床癥狀以頸肩臂刺痛為主,痛有定處,伴頭項轉動牽掣,肢體麻木,舌質暗紫,脈弦,治療當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治療頸椎病時,筆者秉承“灸摩結合,辨證施治”的思路進行治療,注重辨證施治,針灸并用。除常規辨證針刺外,按摩灸的應用尤為重要,它是一種結合了按摩手法、艾灸與器械特點的灸治方法[14],治療時結合頸部的解剖特點施以不同的操作方法。
2.1 辨證針刺 督脈、手三陽經、足太陽經均循行頸部、肩部及上肢部,因此主穴取頸夾脊(雙側)、天柱穴(雙側)、大椎穴、后溪(患側)、申脈(患側)、懸鐘(雙側)、阿是穴。辨證配穴:肝腎虧虛配肝俞、腎俞;風寒濕痹阻配列缺、風門、大椎;氣滯血瘀配膈俞、血海、合谷。
2.2 按摩灸操作《靈樞·官能》言:“針所不為,灸之所宜。”艾絨是按摩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溫通經絡、活血行氣的功效。艾灸通過物理、藥理、局部綜合效應發揮作用,對機體循環與代謝有調節作用。按摩手法在松解筋肉、通經活絡的同時,又能促進頸椎的恢復。王昊杰[15]通過研究證明,運用按摩治療頸型頸椎病,明顯改善了患者的疼痛和抑郁情況。陳非凡[16]通過研究得出,艾灸通過艾絨點燃的熱量溫通氣血、散寒止痛,結合中醫正骨推拿治療可頸椎病改善疼痛恢復頸椎功能。當這兩種治療方法結合時,按摩的摩擦產熱和艾葉燃燒產生的熱使操作更具備滲透性。按摩灸不僅克服了灸法易燙傷皮膚的欠缺,還使按摩手法具有溫通效應,加速了頸項部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提高了療效。
操作時總體按照頸、肩、背三區順序進行,先健側后患側、先上部后下部。具體按摩灸手法包括揉灸法、點穴灸法、推灸法、擦灸法時長為20分鐘,療程:每日治療1次,6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天,連續治療3個療程。具體如下:
(1)揉灸法:囑患者放松,術者手持按摩灸治療器站于患者身后,將著力點貼于患者皮膚,腕關節屈曲,前臂主動做旋轉運動從而帶動肘關節和腕關節運動,使按摩灸治療器頸肩部皮膚上做環旋運動,皮下組織在按摩灸治療器的揉動下得到充分的放松。力度先輕后重,患者可忍受為度,陽性反應點處可重點揉按。頻率50~60次/分。部位主要為項韌帶、胸鎖乳突肌、斜方肌、兩側頭夾肌,時長為7分鐘。
(2)按灸法:將治療頭置于頸夾脊穴、天柱、大椎、阿是穴位上,垂直用力按壓,力度由輕到重深達肌層,患者感酸痛可忍受為宜。每穴大約點按15s,時長為3分鐘。
(3)推灸法:患者俯臥于治療床,以按摩灸治療器沿患者膀胱經走行,頸肩部肌肉的肌纖維走行方向做單方向的直線運動。先頸后肩背的順序進行推,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中間后兩邊的原則進行。頸部沿夾脊穴從上往下推;肩部從斜方肌上部的肩峰部沿肩井穴向大椎穴方向進行推,先左后右;背部沿督脈、膀胱經走行進行推。整體呈“十”字,主要為斜方肌、岡上肌、肩胛提肌。時長為5分鐘。
(4)擦灸法:患者俯臥,術者手持按摩灸治療器,以肘關節為支點,前臂做主動屈伸運動,使著力部位在體表做直線來回摩擦移動,使摩擦熱及灸熱滲透到深層組織。主要部位為斜方肌、胸鎖乳突肌。時長約為5分鐘。
施術手法要均勻、柔和,力度適中,使熱力向深層滲透,操作時應避免溫度過高,在個別部位或穴位施術時間過長導致燙傷擦傷皮膚。
姜某,男,57歲,2022年2月9日初診。主訴頸部疼痛1年,再發加重伴左側手指麻木1個月。病史:患者1年前出現反復頸部疼痛,遂至當地藥店自行購買膏藥貼敷(具體不詳)后癥狀有所緩解,期間間斷發作,未予重視未行正規治療,1月前患者上述癥狀加重伴左側手指麻木,勞累后加重,遂就診我科。刻下見:頸部疼痛,活動不利,左側前臂酸痛及手指麻木,勞累或向左側睡后加重,休息后亦無明顯緩解,偶見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專科檢查見頸部肌肉緊張伴有廣泛壓痛,壓頸試驗、左側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雙上肢肌力未見明顯減退。外院MRI示:頸椎退變,C3-4、C4-5椎間盤突出。西醫診斷:神經根型頸椎病。中醫診斷:項痹,肝腎虧虛證。治法:補肝腎壯筋骨、通絡止痛。治療:①針刺:常規消毒頸肩部皮膚,穴取阿是穴、大椎,雙側頸夾脊、天柱、肝俞、腎俞、懸鐘、申脈,左側曲池、合谷、后溪。頸夾脊調節針感向肩部、背部、上肢傳導,其他穴位常規針刺,平補平瀉,得氣后留針30分鐘。②按摩灸:出針后按照揉灸法、按灸法、推灸法、擦灸法的順序施灸,操作如前文所述。上述治療每日1次,6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天。1個療程后,患者反饋頸項部疼痛較前好轉,左前臂酸痛感消失,左手指麻木較前減輕;2個療程后,患者上述癥狀基本消失,僅長期伏案或側臥時復發,囑其避風寒多運動,注重日常調護,再發時隨診。
按語:患者年逾五旬,加之常年參加體力勞動,發病日久,致氣血虧損,經脈失于榮養,肝血不足,腎陽衰微,精血虧虛,導致筋骨失養,不榮則痛,發為本病。四診合參,除主癥外患者癥見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故辨證為肝腎虧虛證,治法當通絡止痛、培補肝腎。遂取肝俞、腎俞培補肝腎,取髓會懸鐘益髓填精、舒經活絡,申脈協調陰陽、舒經活絡,阿是穴、大椎、頸夾脊、天柱局部穴位針刺疏調經氣,患者見左前臂酸痛及手指麻木,取曲池、合谷、后溪。針刺后選取頸肩部累及的相關肌群施以按摩灸,運用揉灸法松解肌肉,按灸法活血止痛,推灸法疏調經絡,擦灸法產生的摩擦熱和灸熱通絡止痛。諸法合用,共奏補肝腎壯筋骨、通經絡、止痛的療效。
筆者認為,頸椎病的病因病機多樣,包含肝腎虧損、氣滯血瘀、外邪侵襲,且臨床發病常多種病因夾雜。治療時應注重辯證論治,運用按摩灸松解筋肉、通經活絡,結合辯證針刺刺激腧穴、扶正祛邪,臨床常獲良效。
按摩灸療法是幾代人歸納出的特色療法,其起源于明初,發展于現代。按摩灸療法最早是用清艾條、雷火針灸、太乙神針灸等進行定點實按,到現代,按摩灸療法發展為將其結合推拿理筋手法進行運動施灸來治療頸肩腰腿痛[17],再到賀成功[18]發明了多種按摩灸療法器械專利,將按摩灸與器械結合起來,可因人、因病、因施術部位靈活選用。按摩灸賦予了傳統實按灸以新的內涵,使按摩灸的溫度、操作力度和手法更具可控性。是一種全新的治療手法。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運用按摩灸結合針刺法在治療頸椎病中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