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天薇,任繼剛,申治富,△
(1.川北醫學院,四川 南充 637100;2.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四川 南充 637005)
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通過經絡這一錯綜復雜的網狀系統將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等全身各部緊密地聯系起來。《靈樞·海論》言“經絡內屬于腑臟,外絡于肢節”,經絡具有溝通內外、聯系上下、運行氣血、反映病候的功能。由經脈、絡脈、經別、經筋、皮部等構成的經絡系統是一個立體多維、復雜統一的網狀功能系統,人體經絡具有整體性的特點。經絡系統是人體整體功能體現的基礎,也是針灸臨床診治思維的理論源泉[1]。此外,經穴效應的特異性也是基于經絡系統的整體性實現的,經穴對人體具有全身性、整體性的調節作用[2]。在中醫“整體觀”思維的指導下,基于對經絡和腧穴整體性的認識,針灸臨床主要是通過刺激腧穴調整經絡虛實從而平衡臟腑陰陽,進而發揮整體性的治療效應,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由此可見,整體性調節是針灸臨床治病的重要特色。本文從理論基礎、臨床應用、機制研究等方面深入探討針灸的整體性治療效應,以促進臨床上對針灸整體性治療效應的認識和推廣應用。
1.1 中醫“整體觀”中醫的“整體觀”是中醫學最鮮明的特色,其認為人體自身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包括臟腑之間的統一、內在的臟腑與外在的肢體官竅的統一和形與神的統一等方面。人體的五臟六腑通過陰陽的互根互用和五行的生克制化構成了一個復雜完整的體系,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病理上相互影響、相互轉化[3-4]。通過人體經絡系統的聯絡溝通,將內在的臟腑與外在的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緊密地聯系起來構成一個內外相應、完整協調的功能網絡體系,共同維持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正所謂“有諸內必形諸外”,相應的臟腑、經絡出現異常,也會在外部的官竅肢體上表現出來;“查其外候,知病之所在”,通過診察體外肢體、官竅出現的異常表象,也可以推測相應的臟腑、經絡病變[2,5]。同時,中醫學還將人看作一個“形神合一”的統一整體,《素問·上古天真論》載:“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強調人體的“形”與“神”必須協調統一,人方能長壽。中醫學認為人體之“形”是視之可見、觸之可及的外在肢體、官竅和內在臟腑等實體,人體之“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和總體現,亦指人體的情志思維、意識精神等,所謂“形者,神之依;神者,形之主”,人體的“形”與“神”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有機統一體。“形神一體觀”體現在人體的生理、病理等諸多方面,并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6-7]。
1.2 經絡系統的整體性 人體的經絡系統也具有整體性,主要體現在經絡的結構和功能兩個方面[2]。在結構上,經絡系統由經脈和絡脈構成,經脈包括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和奇經八脈,絡脈包括十五絡脈和浮絡、孫絡等,這些共同構成了人體復雜有序、網絡全身、功能完善的經絡系統。在功能上,經絡“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而利關節”,通過運行氣血、調整陰陽來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生理狀態下,“如環之無端”的經絡系統為氣血之濡養人體臟腑和形體官竅提供了堅實的保障;病理狀態下,經絡能夠反映癥候,知病之所在,同時經絡之正氣還可以抵御外邪,驅邪外出,防止傳變;治療過程中,經絡可以傳導感應,調整虛實,依賴經絡系統聯系上下、溝通內外、網絡全身的整體性特點將針灸等刺激信號傳至病所,發揮治療效應。
1.3 腧穴治療作用的整體性《靈樞·九針十二原》記載:腧穴是“神氣之所游行出入”的特殊部位,是臟腑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地方,在經絡系統整體性的基礎上,腧穴對人體具有整體性、全身性的治療作用,特別是分布于任督二脈和陽明經上的腧穴能夠多系統、多水平、多層次、多靶點地對人體產生整體性的治療效應,如氣海、關元、大椎、足三里、曲池、合谷等[2,8];此外,交會穴具有“一穴通幾經”的特性,對人體整體性的調治作用尤為明顯,例如三陰交、關元、大椎等。現代《針灸學》[9]教材也記載:“腧穴具有整體性調整作用等主治特點,表現在某些穴位對全身性的病癥有整體性調節作用,如合谷、曲池、大椎可治外感發熱;足三里、關元、膏肓能補益正氣等。”此外,腧穴還可以同時調理人體之“神”和人體之“形”,達到“形神同調”的目的,在“形”與“神”的層面上發揮針灸的整體性治療效應。
由此可見,在中醫“整體觀”的指導下,基于經絡系統的整體性和腧穴主治作用的整體性治療特點,針灸等刺激作用于相應的經絡腧穴可以達到對人體整體性的調治作用。
《靈樞·終始》載:“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上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針灸臨床素來就有“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的取穴原則,這是針灸整體性治療效應的體現。在中醫“整體觀”思維的指導下,針灸臨床主要是通過調整經絡虛實從而平衡臟腑陰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針灸治病的過程就是通過經絡腧穴實現對人體的整體性調節。整體性調節是針灸臨床治病的重要特色,古人云“醫者不明經絡,猶人之夜行無燭”,強調醫者要明晰經絡走行,把人看作一個有機整體,治病切不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10]。
針灸臨床上要求針灸醫師取穴宜“少而精”,即盡量用最少的穴位達到最大的臨床療效。一方面是最大限度地發揮針灸的整體性治療效應,另一方面是由于針刺得氣的過程也是耗氣的過程,用穴少就是耗氣少,有利于固護患者的經氣。針灸整體性的治療效應體現在針灸既可以治療全身性病癥又具有雙向調節作用等兩個方面,以使機體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例如,針灸臨床上治療外感發熱選用大椎或曲池;治療身體虛弱、免疫力低下的情況,常常選用人體重要的強壯穴——足三里或關元;心動過速時,針刺內關可以減緩心率,心動過緩時,針刺內關可以加快心率;針刺天樞既能止瀉又可通便,在不同的病癥中發揮不同的治療效應[8]。此外,高樹中教授出版的書籍《一針療法》[11]記載了很多針灸臨床上取穴精簡、療效顯著的用穴經驗,這些均是針灸整體性治療效應在臨床上的應用體現。
針灸可以多系統、多模式、多水平、多層次、多通路、多靶點地對人體產生整體性的治療效應,目前關于針灸整體性治療效應的機制研究正在逐漸深入。大量研究證實:針灸可以通過調節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12]、調整機體微循環[13]、調節中樞-外周的聯動響應[14]進而對人體發揮整體性的治療作用。
3.1 針灸調節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 針灸作為外源性刺激作用于腧穴,引起腧穴區感覺神經的“軸突反射”,通過神經傳導至中樞進行整合,啟動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最終調節免疫細胞、免疫球蛋白和補體系統實現對免疫系統的調節[15]。研究表明[16],針灸可明顯升高小鼠肝臟中的NK細胞和胸腺T細胞的含量,可見針灸可以通過升高NK細胞和T細胞的數量及提升其活性來實現對機體固有免疫和細胞免疫的調控。牛文民等[17]研究發現,艾灸足三里穴可以顯著增加老年人血清中IgA、IgG、IgM水平,從而增加免疫功能;針刺足三里穴可以顯著升高腦組織及外周血中的P物質和血管活性腸肽的含量,可以實現對全身多系統的廣泛性調節。這一發現表明:針灸足三里穴可以明顯增加機體的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和表達,進而實現對體液免疫的調節作用,同時通過刺激中樞神經釋放P物質等神經肽類物質,促進其在中樞和外周血中的含量升高和表達水平,最終實現對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的調節,達到整體性的治療效應,其與中醫學認為足三里穴是人體最重要的保健要穴,在延年益壽和增強免疫等方面的突出作用是一致的。
3.2 針灸調節機體微循環 微循環是循環系統的細小分支,經絡是運行氣血的通道,微循環的結構與人體經絡的分布有許多相似之處,針灸刺激腧穴能調整經絡氣血的運行,可顯著改善機體微循環狀態,改善病變部位的血流供應,進而促進血液內營養物質的交換和細胞因子的表達,實現對機體功能狀態的整體性調節。張丹等[18]研究發現,針灸可促進小兒腦癱患者的腦血液循環,改善神經與運動功能。張棟等[19]研究發現電針可增加大腦皮層微循環血流量。Ding N等[20]研究發現,手針能夠增強阿爾茲海默病模型SAMP8小鼠的前額葉和海馬的腦血流量,從而提高其空間學習和記憶、認知能力;Sun J等[21]研究發現,電針能有效改善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腦血管痙攣,提高腦血流量和血容量,能夠極大地改善患者預后。田園等[22]研究發現,平刺和艾灸可激活腧穴局部TRPV1和HSP70,進而調節子宮μ阿片受體,改善宮縮與子宮微循環。賀文華等[23]研究發現,針刺可顯著增加膝關節炎患者的淺表微循環血流灌注量。以上研究表明:針灸可以明顯增加腧穴局部和病變部位的血流量和血容量,改善微循環狀態,調整經絡的氣血運行,對機體功能狀態進行整體性調節,與腧穴的近治作用和遠治作用有異曲同工之妙。
3.3 針灸調節中樞-外周的聯動響應 中樞和外周通過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緊密地聯系起來,共同構成人體的整體性,針灸可以同時調整中樞-外周的聯動響應進而發揮整體性治療效應。課題組前期研究發現,針刺關元、三陰交穴可以同步調整原發性痛經患者中樞和靶器官的血流灌注,進而改善患者的痛經疼痛程度、伴隨癥狀、焦慮抑郁狀態和生活質量,且具有明顯的相關性[14]。吳煥淦教授團隊[24-25]在對炎癥性內臟痛大鼠足三里穴進行隔藥餅灸后可有效降低其外周血中的P物質、前列腺素2、腫瘤壞死因子等炎癥致痛因子的表達,從而抑制外周敏化,而且可降低其下丘腦中的P物質、5-HT、c-Fos的含量,進而抑制中樞敏化。趙雅等[26]研究發現,艾灸足三里穴可以通過降低中樞和外周的IL-6的水平,提高IL-10的水平,提高IL-10/IL-6的比值,進而減輕中樞和外周的炎性反應,可明顯緩解大鼠的運動性疲勞。以上研究表明:在改善血流灌注、抑制疼痛敏化、減輕炎癥反應等方面,針灸對中樞和外周的調控作用是同步的、聯動的,具有中樞-外周的一致性,最終發揮對機體的整體性功能調節。
臨床上針灸治病具有整體性的特色,在中醫“整體觀”的指導下,經絡系統和腧穴的主治作用具有整體性的特點,是針灸發揮整體性治療效應的基礎。從調節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調整機體微循環、調節中樞-外周的聯動響應3個方面探討“整體性調節”這一針灸的核心作用,證實針灸可以多系統、多模式、多水平、多層次、多通路、多靶點地對人體產生整體性的治療效應。然而,針灸整體效應的復雜性就如同經絡實質的探索研究一樣,從單一的方面或幾個方面不能夠全面而準確地認識、揭示其真正的內涵。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未來可以從“形神一體”的整體觀角度研究針灸通過“治神”得以對機體形體病變的調整作用來發揮整體性治療效應;另一方面,基于傳統醫學認為經絡是人體原始的功能調控系統與現代醫學對于“筋膜系統”的理解[27],來研究針灸的整體性治療效應的內在機制或許會有突破性的進展。隨著對針灸整體性治療效應的研究不斷深入,認識逐漸完善,將極大有利于臨床上的推廣應用、推廣傳播和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