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文、陳幸生
(1.安徽中醫藥大學,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安徽省針灸醫院,安徽 合肥 230001)
偏頭痛(cephalagra)是一種搏動性頭痛,呈反復發作,常單側或雙側發作,是一種慢性神經血管疾病,常伴惡心、嘔吐、心率加快、畏光等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癥狀[1]。偏頭痛與睡眠障礙、腦卒中等的發生有關。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多數患者發病時期在兒童和青春期,中青年期發病頻繁,女性發病率較男性高。內分泌、飲食、自然環境、睡眠、藥物等因素均可能誘發本病的發作[2]。偏頭痛在中醫學上屬“頭風”、“偏頭風”、“腦風”等范疇。針灸治療偏頭痛歷史悠遠且療效顯著,安全且操作簡捷,受到廣泛推崇。
陳幸生教授,主任醫師,江淮名醫,碩士生導師,全國名老中醫繼承人,有30余年中醫針灸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經驗,陳幸生教授系統學習芒針多年,受芒針“透刺”操作特點的啟發以及結合自身對偏頭痛的認識,通過芒針透刺少陽經穴達到“氣至病所”的效果,以期治療偏頭痛,筆者有幸跟師于陳幸生教授,現對其治療偏頭痛臨床體會做出總結如下。
目前關于偏頭痛的西醫發病機制仍不清楚,主要有血管學說、皮層擴散抑制學說和三叉神經血管學說。祖國醫學關于偏頭痛的病因病機各有說辭,多數圍繞外感和內傷兩大因素。病理因素主要含概風、火、痰、虛、瘀,涉及臟腑有肝、脾、腎。其發作多由風邪、積熱、肝膽郁火和氣血虛弱等因素所致。
偏頭痛的病位在頭或腦,頭為“諸陽之會”,手足三陽經皆上行循走頭面,五臟六腑之精氣均輸注于頭,腦絡失于濡養或者痰瘀痹阻腦絡,均可致頭痛。陳幸生教授認為偏頭痛和少陽經密不可分,主要從少陽功能特點、經絡循行特點和臨床癥狀來論述:①《素問·陰陽離合論》有云:“少陽為樞”,少陽是調節人體內外上下氣機運動的樞紐,并調節三陽經氣的正常出入,少陽失樞則陽氣生升不足,易受外感而發病;氣郁不伸,易兼夾寒、濕、熱、瘀、痰濁等邪,病癥復雜;②少陽經恰循偏頭痛病處,且少陽經為少血多氣之經,外感或內傷因素易引起少陽經氣樞機不利,少陽經氣不能濡養腦絡或氣機不利痹阻腦絡會引起偏頭痛;③《傷寒論》中描述“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傷寒五六日…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小柴胡湯主之。”偏頭痛的伴隨癥狀如惡心、嘔吐、心率加快、畏光等也是少陽病的病癥表現。由此可見,偏頭痛與少陽經關系密切,這也是陳教授選用少陽經穴來作為治療偏頭痛主穴的原因所在。
2.1 “疏彈趨動,技巧術行”芒針的根源是中國古代九針中的“長針”。《靈樞·九針論》中談到:“…八曰長針,取法于篡針,長七寸,主取深邪遠痹者也。”芒針療法的操作源于“透刺”法,為其法的延伸,以“透穴”為特點。相較于毫針透刺而言,芒針的取穴少而精準,能更加巧妙地聯合人的整體觀念,更好地調動人體中的正向因素,來擊退病氣,調和陰陽。陳教授認為“疏彈趨動,技巧術行”這八個字可以大致地概括芒針療法的治療特點,疏——疏導經絡,此為芒針療法的治療目的與結果;彈、趨、動——彈動針柄、徐徐進針、動作迅速,此為芒針療法的操作要點與技巧,技術與巧勁的聯合才能使芒針療法發揮最大的治療效果。芒針療法作為一種特種針法,彌補了短針治療疾病的不足之處,適用病癥廣泛,在中風后遺癥、失眠、癲癇、共濟失調、重癥肌無力、肩周炎、風濕性關節炎、急慢性胃炎、尿潴留、偏頭痛等多種系統疾病中均有優良的治療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芒針療法對于醫者操作手法有較高的要求,并且需要醫者熟悉其禁忌證,避開特殊部位進行操作。
2.2 “一針兩穴”《靈樞·官針》有記載:“直針刺者引皮乃刺之”,這也是透刺法的初形。“一針兩穴”法最的是在《針經指南》一文中才被正式指出來。隨后王國瑞又第一次詳細提到了透刺,稱偏頭痛之用“透穴刺法”,《玉龍歌》有記載道:“偏正頭風絲竹金針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針兩穴世間稀”等等,這其實也都是他對于治療偏頭痛用透穴刺法的醫治指向啟蒙。透刺法相對于普通針刺而言,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一針一穴,透刺可一針進穴,循經透刺多個穴位,再經過各種催氣手法,加強腧穴和腧穴之間的傳感,引發經絡之間氣血運轉,使氣至病所,從而達到疏通經絡,調氣和血的作用,透刺法相對普通針刺加強了經絡之間穴與穴的聯系,更能激發穴與穴之間的感應傳導。
當下關于透刺法的作用機制尚居雛形時期,其應用范圍主用于頭針的透穴針法和芒針的透穴針法[3]。透刺治療偏頭痛可能是通過針刺興奮外周傳入纖維、針刺鎮痛的中樞調制通路、刺激鎮痛相關神經遞質的釋放等,從而產生治療效果[4]。運用透刺法得氣快、針感強,用較少的穴位獲得較好的療效,在臨床中應用普遍,透刺法在治療面癱、中風偏癱后遺癥、骨節病、痿癥、痹癥、偏頭痛以及一些普通針刺起效緩慢或療效不佳的病癥都取得了優良的治療效果,更以病程日久、病情頑固者為甚[5]。
2.3 穴位選取和具體操作 按照“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治療原則,陳幸生教授多通過透刺少陽經穴及局部選穴來治療偏頭痛,配合辨證取穴,常用率谷透曲鬢,外關透四瀆,陽陵泉透陰陵泉,加上太陽、翳風治療偏頭痛。具體操作:患者一般取坐位或側臥位,對局部皮膚進行常規消毒,取1寸(0.3mm×25mm)、1.5寸(0.3mm×40mm)、2寸(0.3mm×50mm)、3寸(0.3mm×75mm)規格毫針;7寸規格芒針。率谷穴用提插、捻轉瀉法,用1.5寸毫針平刺透向曲鬢穴0.8~1.2寸;外關穴用捻轉瀉法,用7寸芒針斜刺透向四瀆穴5.0~6.0寸;陽陵泉用捻轉瀉法,用7寸芒針直刺透向足太陰脾經陰陵泉穴4.0~5.0寸;太陽穴用捻轉瀉法,用1寸毫針斜刺0.3~0.5寸;翳風穴用提插、捻轉瀉法,用1.5寸毫針直刺0.5~1寸。諸穴針刺得氣后,留針30min,15min行針1次。每日治療1次,7d為1個療程,每周休息1d。
2.4 透刺穴位淺析 率谷、曲鬢均為足少陽膽經腧穴,率谷穴為少陽與太陽兩經的交會穴,可疏通經絡、調氣和血,且驅少陽之邪至太陽而外解,率谷透曲鬢可以調理氣血,疏利少陽經在頭部的氣機,治療偏正頭痛;《難經·六十六難》曰:“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主通行三氣”,外關穴,三焦經的絡穴,少陽之關也,能宣少陽之氣,通于陽維脈,能疏邪解表。四瀆穴是三焦經腧穴,外關透四瀆可通達三焦,調節氣機升降而使經氣得利;陽陵泉為足少陽膽經的合穴,“合主氣逆而瀉”,可調節氣機,祛瘀通絡、行氣活血,陽陵泉又為筋會,《難經?二十九難》中記載“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針刺該穴可使陰陽平調,正勝邪退,疾去痛緩。陰陵泉為脾經的合穴,陽陵泉透陰陵泉為陰陽透刺,可平衡陰陽、調和氣血;太陽為經外奇穴,能疏風瀉熱,行氣化瘀,通絡止痛;翳風穴是手少陽、足少陽二經的交會穴,針刺該穴可以疏風通絡,調理少陽經氣而鎮痛。
偏頭痛案,俞某,女,26歲,2020年10月12日初診。系“反復左側頭痛2年,復發伴加重6天”就診。患者2年前無明確誘因下開始頭痛,左側顳頂部為甚,后反復出現左側搏動性頭痛,持續時間長短不定,常常在情緒激動時誘發,不伴嘔吐,疼痛尚能忍受,多在自服布洛芬及休息后自行緩解。6天前因煩躁誘發左側頭痛,呈搏動性,程度較前加重,反復發作未見好轉,遂來就診。病程中患者納食可,夜寐差,二便調,舌紅苔黃,脈弦。診見:神清,精神可,言語清晰,左側頭痛,疼痛在按壓后減輕,四肢肌力、肌張力正常。查顱腦CT未見異常。中醫診斷:偏頭風(肝陽上亢證)。治法:平肝潛陽,通絡止痛。選穴:率谷(左側)、曲鬢(左側)、外關(雙側)、四瀆(雙側)、陽陵泉(雙側)、陰陵泉(雙側)、太陽(左側)、翳風(左側)、行間(雙側)、太溪(雙側)。針刺手法:率谷透曲鬢,外關透四瀆,陽陵泉透陰陵泉,太陽行捻轉瀉法,翳風行提插捻轉瀉法,行間行捻轉瀉法,太溪行平補平瀉法,針刺得氣后留針30min,隔15min行針1次。每日進行1次治療,進行7次為1個療程,每周休養1d。
2020年10月20日二診:經上述治療后,患者頭痛較前緩解,發作頻次減少,睡眠有所改善。因吹風后出現發熱、咽痛、咳嗽、痰黃,舌紅苔黃,脈弦細。針刺減行間,加大椎、曲池(雙側),行捻轉瀉法。治療7次。
2020年10月28日三診:患者自述諸癥消失,頭痛痊愈,納寐尚可,二便尚調。結束治療,囑其注意作息規律,疏調情志。
按語:患者為青年女性,平素性情易怒易燥,情志不遂,“暴怒傷陰”“怒傷肝”,易引起肝陰虧耗,少陽偏旺,上亢化風擾亂頭竅而發病。率谷透曲鬢、外關透四瀆旨在疏利少陽經氣,陽陵泉透陰陵泉調和陰陽氣血,太陽、翳風通絡止痛,行間、太溪有平肝潛陽之意。諸穴同用,共達平肝潛陽、通絡止痛之效。二診時,患者治療后頭痛癥狀減輕且發作頻次減少,但因其素體陰虛火旺,加之外感風熱,外感為標,陰虛為本,在前方基礎上,減行間,加大椎、曲池,在滋陰的基礎上疏風瀉熱。三診時,患者基本痊愈,暫停治療。
偏頭痛是臨床較為普遍的病癥之一,中醫關于偏頭痛其的病因病機,歷代醫家都有各自不同的見解,未形成統一標準。陳幸生教授認為辨證論治固然重要,但針刺治療偏頭痛需要特別注意經絡的辨證,以達到疏利少陽經氣,這也是中醫針刺法治療偏頭痛有效的理論基礎所在。陳幸生教授認為偏頭痛的穴位選取應以少陽經穴為主,結合局部及辨證取穴;選用芒針透刺治療偏頭痛則能使氣至病所,能更好的疏經通絡以止痛。陳幸生教授的多年臨床診療經驗表明,芒針透刺少陽經穴在醫治偏頭痛上療效顯著,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