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晉陽
(作者單位:太原廣播電視臺)
新媒體時代短視頻在傳播領域異軍突起。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1年12月,中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9.34億,使用率為90.5%。短視頻具有碎片化、生活化、輕量化和社交化的特性,與新媒體受眾的收視需求正好契合。在短視頻井噴式的發展態勢下,黨媒也開始借勢短視頻探索新的報道與傳播形式。本文所說的黨媒是指中國共產黨所創辦、擁有或領導的新聞媒體[1]。時政新聞是黨媒的核心報道領域,近年來黨媒不斷在短視頻制作方面進行探索,創作出了一批能夠引起高度關注的優質時政新聞短視頻,它們以小見大、時效性高、語態活潑,成為時下流行的新型報道形態。
相較于傳統媒體,新媒體傳播機制更加靈活、快速,記者完成了一條時政新聞短視頻的制作后就可以馬上送審,審核后上傳至新聞媒體在短視頻平臺注冊的官方賬戶。用戶只需要翻看手機,就可以接收到更新的信息。而且,平臺還會通過智能推薦算法將新聞信息分發給感興趣的用戶,實現精準傳播。比如,2019年8月24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新聞聯播》節目正式入駐抖音平臺,官方抖音號開通第1天就累計獲得超過1300萬的用戶,當天發布的3條短視頻,每條都獲得了超1000萬的點贊量。《新聞聯播》通過短視頻拓展自己的受眾人群,增強了新聞傳播的時效性。
時政新聞短視頻依據新媒體的傳播規律重塑了新聞的表達形態,采用全新的、生動的表達形式來傳遞新聞內容,拓展了新聞的展現形式,豐富了觀眾的視聽體驗。新媒體領域的時政新聞短視頻有著鮮明的“去電視化”傾向,在畫面、字幕、聲音等方面更多向新媒體語境靠攏,表達方式更接地氣。比如,人民日報社《中國一分鐘》系列微視頻摒棄了新聞慣用的解說詞,以“畫面+字幕+音樂”的形式來呈現。在畫面展現上,顯示出簡短化、碎片化、快剪輯節奏的特點,并且采用一些動效來增強畫面沖擊力。在字幕應用上,力求鮮艷、醒目,便于觀眾快速接收信息,使之成為獨立性更高的構圖要素。在音樂應用上,偏向網絡化的、充滿趣味性的效果,慷慨激昂的旋律能夠很好地調動觀眾的情緒,使觀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短視頻類型多樣,涵蓋短新聞、專題片、紀錄片、動畫片等多種類型[2]。黨媒在傳統的時政新聞制作中,習慣于按照程式化、模板化的編輯方式,對于受眾來說總有千篇一律的感覺。而在新媒體語境中,時政新聞有了更多樣的表達方式,短視頻的類型形態都可以應用到時政新聞的報道中。目前常見的類型短新聞,具有時長短、信息容量大的特點;專題片,就一個專題做成系列微視頻;紀錄片,以微記錄的形式來進行新聞報道,時長一般在5分鐘左右,比一般的短視頻展示的內容更多;動畫片,一般采用較為簡單的動畫制作軟件,如Flash,來做簡短的新聞報道,內容多為調查數據、信息統計方面的。
互動性是新媒體語境的典型特征,傳統的黨媒時政新聞多是單向性、中心式的輻射傳播,而現今的新媒體用戶作為新聞傳播的受眾,已經不再滿足于單一的接收者角色,他們會積極反饋、再傳播,希望獲得更多的參與體驗。短視頻能夠賦予時政新聞更強的“互動性”,用戶在觀看新聞短視頻時,能夠在相應的平臺進行多種形式的互動,如點贊、轉發、回復評論、推薦給好友、發彈幕等,甚至可以添加字幕,在二次創作之后再次進行傳播。短視頻作為時政新聞傳播的媒介,能夠拓展時政新聞在受眾互動領域的形式,“互動性”更強,給觀眾帶來感染力更強的共情體驗。
部分黨媒在時政新聞短視頻領域的探索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還是“新瓶裝舊酒”,用“新”媒體渠道來傳播“舊”的內容,用舊思維結合新媒體,其結果便是新媒體只是成為原有內容的傳播衍生平臺。一些黨媒工作者在時政新聞短視頻的生產中把原來的長視頻截取片段后平移到短視頻平臺,欠缺對新媒體的適應性。黨媒一定要重視這種現象,杜絕“新媒體搬運工”式的操作模式。傳統媒體若仍固守傳統的工作模式,將很難對受眾形成持續的號召力[3]。既然要做新媒體,就要依據新的媒介技術形式來調整自己的創作思維,突破先前的內容邏輯框架,制作出適用于短視頻平臺的時政新聞產品。
在新媒體語境中,必須滿足受眾對短視頻互動性的要求。短視頻平臺的用戶界面中有著各種交互功能,對于創作者來說,這些交互功能應納入短視頻創作的考量因素。短視頻平臺具有一定的社交功能,短視頻內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人們的社交活動,但是部分黨媒制作的時政新聞短視頻內容不能很好地帶動用戶的溝通和交流,忽視了其交互功能的應用,在社交媒體中無法形成有效的話題,并且對于觀眾的反饋回應較少,與那些即時交互的自媒體相比,欠缺互動內容的設計與應用,傳播力不足。
一些黨媒機構對新媒體的傳播地位認識不夠,對網民成為新聞產品消費主體的事實認識不足,在短視頻創作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網民的信息偏好,簡單來說就是內容“不討喜”。互聯網已經深度融入社會系統的運行中,受眾已經占據信息社會的重要地位,黨媒機構要深入分析受眾在新媒介語境中養成的信息接收習慣,了解受眾喜聞樂見的時政內容表達方式,讓黨媒創作的時政類短視頻具有“網感”。
碎片化的新媒體傳播語境,需要短視頻足夠“短平快”,這就造成新聞內容深度與時長的矛盾。目前黨媒時政新聞短視頻在解決該問題時,利用一切可視化的技術手段來縮短時長,現在打開手機,受眾經常會看到“滿屏字幕+簡短畫面”的短新聞。這種處理方法雖然能夠將事件的關鍵信息傳遞給觀眾,卻喪失了新聞的深度。其實,在制作時政新聞短視頻時沒有必要過度苛求時長,2017年十佳新聞短視頻獲獎作品的時長最短約為2分鐘,最長約為7分鐘。第30屆中國新聞獎短視頻類的24則獲獎作品中,有3則作品時長超過了10分鐘。
新媒體對黨媒在時政新聞短視頻的創作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提供了有利條件。黨媒應發揮短視頻在時政新聞報道中的優勢,重視尚存的問題和不足,積極探索出一條創作的優化路徑,建立更加“新媒體化”的時政新聞短視頻創作體系。
黨媒的喉舌功能是不容置疑的,時政新聞主要報道國家政治生活中發生的重要事件,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具有很強的政治性[3]。在堅守政治意識的基礎上,要把握新形勢下時政新聞創作的要求,打破固有的創作范式,探索彰顯新媒體特性的創作方式,讓“硬”新聞“活”起來。時政新聞短視頻創作者一定要保持政治服務意識,解讀國家的方針政策、重大政治活動等時要繼續保持主體地位,不能為了迎合部分受眾的需求濫用社會熱點話題,而是要通過創新把嚴肅的內容輕松地傳遞給觀眾。時政新聞短視頻優化創作的一個突破點便是統籌政治意識與服務受眾意識,追求內容主題“守正”與內容范式“創新”相結合。比如,深圳廣電集團時政新聞中心制作推出的《深圳AB面》,便把“硬新聞”的公信力轉化為市場優勢,在觀眾面前強調黨媒的權威性,憑借官方第一手資料吸引了不少受眾,同時改變報道形式,采用社交媒體中流行的視頻博客形式[4],真實生動地展現了深圳先行示范區的變化,以貼近原生態的生活視角、個人化的展現方式打破了“政治主題”的嚴肅敘事,受到網民的高度贊揚。
黨媒時政新聞短視頻的創作一定要充分發揮其交互功能,每一位網民都是傳播鏈上的一個節點,激發時政新聞短視頻的社交功能,能夠讓觀眾產生強烈的參與感。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發布的《2021年短視頻用戶價值研究報告》顯示,10歲及以上網民觀看短視頻的比例為90.4%。可以看出,短視頻已經融入大眾的生活,用戶通過短視頻建立社交連接,個體在“線上社會”的社交更活躍,具有更強的自我表現欲。字節跳動和巨量引擎聯合發起的公益創意季短視頻創作活動,組織眾多短視頻創作者進行公益短視頻的制作與傳播。用戶不僅可以從這些視頻中了解公益項目的信息,還能通過使用互動道具、拍同主題短視頻等方式參與活動。短視頻本身具有的強互動性快速組建起此次活動的社交鏈條,讓用戶實現從觀望到參與的轉變。黨媒完全可以借鑒這種方式,在創作時政新聞短視頻時可以針對用戶的線上社交需求,對內容進行調整,給予用戶更多的交互可能性,以新聞信息為原點展開媒體與受眾、受眾與受眾之間的互動,增強社交功能,提升用戶黏性。
時政新聞內容能夠引導社會大眾追求正能量,但是這滿滿的正能量因為嚴肅性較強,不易被網絡受眾所感知。因此,時政新聞短視頻應選擇小切口來彰顯大主題,使用更加貼合生活的語言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在時政內容與短視頻用戶之間尋找情感認同。這就必然要對“官方語態”的話語系統進行重構,在新媒體傳播語境中,人物要生活化,語言要“接地氣”,這樣才能引發共情。短視頻用戶更習慣于觀看“人情味”濃烈的作品,比如天津津云新媒體集團制作推出的《臊子書記》,講述了扶貧干部宋鵬的故事。該報道摒棄程式化的典型報道模式,用生活化的場景來代替嚴肅的報道形式,如冬天就靠著爐子取暖,在書上面有很多主人公寫的筆記。視頻中人物形象更加真實、鮮活,具有鮮明的特點。而且《臊子書記》的語言詼諧,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還采用了很多互聯網的表達方式,在視頻中穿插背景音樂,又用了3D動畫的形式來表達出美好的明天。由此可見,黨媒只有將生活化不足的時政新聞制作成觀眾“覺得近、有共鳴”的短視頻,才能在新媒體語境中喚起觀眾的期待與認同。
時政新聞短視頻一定要協調好時長與深度之間的關系。一方面,新媒體語境中短視頻求短、求快、求新,黨媒從業人員在創作時政新聞短視頻時就要盡可能做到輕量化,在時長上就要盡可能做到“短”;另一方面,時政新聞關注政治生活中發生的事實,報道和評論黨政活動,具有顯著的重要性、實用性、接近性和相關性[5],其內容深度又需要足夠的時長才能充分表達出來。綜合兩方面的要求,時政新聞短視頻要做到時間求“短”,內容求“精”。時間求“短”,那就要用較短的時長敘述較多的內容,盡量濃縮可視化元素,用“細節畫面+簡要配音+醒目字幕”的組合模式突出主題,用感染力強化說服力。畫面剪輯與字幕配置要相得益彰,必要時輔以音樂來增強共情效果。此外,還可以融入漫畫、3D動畫等可視化元素,采用人工智能剪輯等新的編輯手段,對新聞的表達空間進行擴展,以空間換時間,把時長壓縮下去。內容求“精”,就是要精選素材、精細打磨,捕捉最動人的細節,把最精彩的情節剪輯到視頻中。其實短視頻就是利用“短”來對細節進行放大,去除冗長的情節,把傳播的力量集中于一點。當然,對于特定的題材內容,“精”并不意味著“短”,反而需要較長的時間來闡述。這就要求黨媒從業人員果斷突破時長限制,精確控制敘述節奏,保障深度信息的輸出。以“微觀”突出“深度”,突出短時長、快節奏、深閱讀的特性,提升作品的表現力。
時政新聞短視頻作為一種新型的新聞報道形態,在新媒體領域贏得了用戶的關注,其“短平快”、互動體驗豐富、時間節點突出的特性符合當下新媒體語境的碎片化傳播規律,能夠以小巧的選題彰顯宏大的時政主題,以蘊含細節表現力的場景片段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以社交功能激發用戶的參與積極性。這種時政內容與新媒體技術的結合,為黨媒在短視頻平臺上搶占輿論陣地提供了有利條件。
黨媒要在新媒體語境中發揮時政新聞的內容優勢和短視頻的傳播優勢,實現“1+1>2”的效果,激發時政新聞短視頻的活力,就必須改變過去嚴肅、刻板的說教式作品形態,盡可能以具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的細節片段來凸顯新聞主題。新媒體技術會激發更為多樣化的時政新聞的短視頻樣態,“微新聞”將會成為常態。處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黨媒必須高度重視時政新聞的短視頻化發展,使嚴肅的新聞稿話語得到生活化的表達,以生動活潑的報道形態吸引大眾對時政新聞的注意力,在新媒體語境中發揮黨媒的輿論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