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伙妹
(中共乳源瑤族自治縣委黨校 廣東韶關 512700)
2021年,中國經濟延續了自2020年二季度以來的持續復蘇趨勢,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在2021年一整年中,國內GDP達到了1143670億元,如果上年的價格不做變化,通過計算能發現同比增長8.1%,2021年與2020年兩年時間的平均增長率達到了5.1%,順利完成年初“兩會”制定的6%的增長目標。從全年的經濟走勢看,突出表現為兩大特征:
一是“前高后低”。2021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對國內經濟沖擊明顯減弱,將上一年同期的較低基數增加上來,會發現經濟增速有較大反彈的原因在于兩方面的投資高:房地產、出口,GDP同比增速高達12.7%。但進入下半年,國內局部汛情疫情多發,房地產在嚴格調控下快速降溫,疊加“能耗雙控”升級,局部地區限電限產,第三季度 GDP 同比增長僅4.9%,第四季度增長4.0%,和預期相比,經濟下滑速度過快。
二是“內弱外強”。2021年以來,雖然消費實現了正增長,而且對GDP貢獻率較2020年同期大幅提升,但受到國內疫情多輪局部反復影響,恢復速度整體仍然偏慢;同時,隨著宏觀政策逐步常態化,財政支出進度不及預期,基建投資一直表現平淡。相比之下,海外復蘇帶動外貿擴張,出口持續維持高景氣,對GDP增長貢獻也遠高于疫情前同期水平。
2021年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穩步恢復,兩年平均增速達4.5%。但下半年以來步入下行,到2021年末,兩年累計平均增速已降至3.9%。若剔除工業品價格上漲因素,實際投資量的下滑將更為明顯。
2021年投資低迷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嚴監管之下房地產投資顯著走弱。隨著“三條紅線”、貸款集中度考核等監管措施連續落地,2021年房地產企業新開工和拿地積極性都遭受重大打擊。特別是下半年以來,房企債務危機發酵,行業投融資環境顯著收緊。在此背景下,房地產銷售明顯下降了不少,與之相關的行業也都出現了下降的現象。
另一方面是受財政后置影響基建投資持續偏低。2021年以來,專項債發行進度一直落后于2019年和2020年同期水平,雖然年末有所提速,但實物工作量已難以在年內大幅增加。但是,2021年以來,制造業投資整體表現較好,全年同比增速高達13.5%,但行業結構有所分化。
2021年,國內社會消費品的零售總額與同期相比增長率為12.5%,2021年與上一年的相應平均增長率為3.9%,扣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實際增長10.7%。
其中,12月同比增速僅為1.7%,顯著弱于工業生產和出口增長。從數據直觀看,消費復蘇緩慢的主要原因仍是疫情沖擊,特別是餐飲旅游等接觸性服務消費受疫情反復影響持續低迷。此外,通脹回升背景下,包括網上購物等在內的商品零售復蘇動能也出現了減弱跡象。實際上,造成消費一直難以有效提振的根本癥結在于預期轉弱[1]:2021年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均明顯放緩;特別是下半年開始,教培、平臺經濟、房地產等多個行業接連調整,造成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摩擦性失業增加。在此背景下,居民防御性儲蓄動機也有所增加。
直到2021年第三季度,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緩慢開始降落,想要擁有更多消費的居民占總居民人數的24.1%,環比來看降落了1個百分點,這是從央行城鎮儲戶問卷調查里面得到的具體數值。
與上一年同比,在2021年一整年內,國內貨物進出口總額的增長率是21.4%,達到了319009億元。進口同比增長率達21.5%,而出口增長率達到了21.2%,經過計算發現,貿易順差是43687億元。“供給替代”效應仍是出口持續超預期的首要原因。發達經濟體在大規模刺激政策下,需求恢復速度遠快于供給端;與此同時,全球疫情時有反彈,供應鏈不暢造成供給沖擊,而我國疫情防控得力,產業鏈、供應鏈比較優勢凸顯,出口份額在全球復蘇背景下保持較強韌性[2]。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出口形勢并非完全如數據顯示的一樣樂觀,實際上,2021年下半年以來的出口高增長很大程度是由于價格上漲因素。從海關總署公布的出口貨運量增速來看,8月后呈現逐月下降趨勢,到11月后甚至已轉為負增長。這表明,數量因素對出口增長的貢獻已經乏力。
加大需求端支持力度,有利于消費需求的擴大,可以通過一次傳導直接促進經濟總量增加。消費需求既是經濟增長的起因所在,也是它的歸屬所向,因其本身具有的財富效應和分配效應通過終端回饋機制可多次作用于經濟總量,對經濟增長產生倍增效應。
同時,加大需求端支持力度以擴大消費需求,可通過二次傳導或多次傳導機制間接影響到經濟總量[3]。
第一,具有以邊際消費傾向系數改變企業投資、政府采購、國外部門進口的乘數機制,進而改變經濟總量本身。
第二,通過影響要素投入數量和質量及全要素生產率等影響經濟總量。
如消費需求的水平直接改變了勞動數量(可通過參加勞動的人數、勞動時間、勞動方式等指標體現)。同時,擴大消費需求在一定前提下影響了技術的改進,也促進了人力資本的形成,還可能改變資本投入的效率與資本流動的頻率,促進當下的經濟增長模式向集約型轉變。
如果單從經濟學方面看,所謂的和諧消費并不容易達到。因為其需要多方面共同發力,例如,消費者個人效用方面其要擁有最大化、社會福利帕累托最優,而加大需求端支持力度正是幫助消費者實現經濟效益最優化的重要舉措。和諧消費既包括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人與物的關系和諧,即與消費資料之間的關系要實現可持續性消費,也包括消費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和諧,即與服務提供者及其他消費者關系要降低消費外在性。
這兩種途徑都能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選擇哪種方式取決于交易成本的大小。實現經濟和諧發展的主要內涵在于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與可持續發展,最終讓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能夠擁有和諧的關系[4]。在社會生產的四個環節中,生產和再生產是緊密聯系的,而這個連接就是消費,也是社會產品價值得以實現的關鍵環節。加大需求端支持力度有助于推動消費,構建和諧的消費理念與健康的消費模式,實現人與消費資料之間的和諧及消費過程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經濟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與重要內容。
加大需求端支持力度以擴大消費需求,能夠促進經濟增長,經濟的持續健康增長又會反作用于需求的增大,進而形成類似投資需求對經濟總量的“乘數—加速數”周期性效應。在經濟和諧發展中,結構調整至關重要。這種結構調整既包含經濟結構的升級,也包括社會結構的轉型。長期來看,消費需求結構才是經濟結構中最動態、持續、終端的外顯因素。
消費需求通過影響消費結構,進而影響經濟結構,并以經濟基礎的形式影響到社會結構的調整。同理,經濟結構通過在消費結構上的表現,調整著消費水平與消費趨勢。因此,只有加大需求端支持力度,擴大消費需求,才能使經濟發展落在實處,使人們的經濟生活更具幸福感。
單從財政政策部分來看,有幾點需要注意。
第一,由于疫情造成的經濟影響,國家出臺了不少文件與政策。對有些市場主體,國家給予了相應的幫扶,例如:貸款貼息以及稅費減負,盡管當前疫情管控已經完全放開,但經濟恢復尚需一定的時間。市場主體的幫扶時間到期后,應適度延長執行期限,避免因政策到期造成緊縮影響。不過這種延長執行期限的情形并不能對所有的市場主體有效,對那些沒有辦法再適應市場的市場主體,政府可以將幫扶對象直接轉到低收入家庭這邊。
第二,新冠疫情讓我國經濟發展放緩了速度,這幾年國家的財政收支平衡方面面臨較大的壓力。為了緩解財政壓力,國家需要改善財政支出結構,適度減少非急需及剛性支出,保障民生支出及支持科技、綠色發展等領域。
第三,為了保障人民的生活及群眾的工資收入,當地政府需做好基層政府的財政管理。
第四,地方政府城投公司在治理時需要做好分類與分級,對某些債務風險實踐應做好防范。
第五,對經濟方面的中長期問題,如社保賬戶收支缺口、債務付息增加等需要及時制定對策與謀劃,當問題出現時能積極應對。
單從貨幣政策部分來看,有幾點需要注意。
第一,要確保宏觀杠桿率達到穩定的狀態。
第二,應改善并優化信貸投向,對我國科技、綠色發展等方面需要加大資金的支持力度。
第三,應改善并優化存款利率監管。
第四,由于市場不斷發生變化,所以在匯率市場化改革時要注重深度,而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且人民幣匯率的彈性也需要提升,對可能發生的外部沖擊,可選擇提高價格來防范甚至化解。
第五,需要做好宏觀審慎管理,提升防控風險能力及經濟金融管理能力。
新冠疫情的爆發和持續給世界經濟發展帶來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疫情結束后提升經濟增長的效益及質量,應當加大需求端支持力度,始終堅持擴大消費。只有做到以上幾點,經濟增速才能達到適度的狀態,從而實現更多的就業及收入增長,以促進我國的經濟全面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