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麗娟
(山西省晉中信息學院體育部 山西晉中 030800)
當前我國多職能部門為致力推進各級學校體育教學成效,提升學生身心健康水平,分別提出了校園陽光體育、體育新教程教材改革和體育素養教育理念等多種形式的學校體育教學研究與推廣策略。但根據教育部近年來發布的學生體質測試結果,當前高校學生除身體形態指標獲得較好發展外,其身體素養正面臨著BMI、速度、耐力和心肺機能的快速下降及不健康生活作息、心理健康問題,這不僅為高校學生今后職業發展埋下了隱患,更對我國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我國相關職能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1]及《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2]等文件,均提出要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完善培養培訓體系,做好培養培訓規劃,優化隊伍結構,特別強調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層級培養教學骨干、卓越教師和教育家型教師,優化教師教育,推動教師教育改革發展,全面提升教師素質能力。而學科教學知識是當今教育界公認的教師能力和素養發展中最為有效的部分。
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eal Content Knowledge,PCK),是由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舒爾曼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PCK被認為是教師知識的核心,在教師的職業成長中起著重要作用。體育教師PCK是指體育教師將自己掌握的體育知識、運動技能根據學生的學情,進行創新應用,形成新的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效率和學習成效,促進學生體質健康。PCK理論明確了教師不僅要了解自身所傳授的知識,更要掌握教學實施方法,要擁有較高的教學能力和教學藝術水平[3]。體育作為高校教學體系中的一門基礎學科,探索高校體育教師的PCK發展策略,不僅決定著體育教師自身的體育知識豐富程度和運動技能教授水平,更是教師專業成長和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該文通過文獻檢索、專家訪談和問卷調查等研究方法,了解山西省30所高校體育教師PCK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探索高校體育教師PCK發展的可行性策略。
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維普期刊三大中文專業論文網站和三大搜索引擎上,以體育教師PCK、PCK理論、我國體育教師學科知識現狀等為關鍵詞進行檢索。
以山西省30所高校60名不同運動項目體育教師的PCK知識結構、學科知識內化能力、體育學科知識與能力素養教學整合能力和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拓展能力、教具教法及體育游戲創新能力和動態化人才培養策略為PCK主要構成要素內容進行訪談,調查高校教師當前的PCK現狀并收集其在施教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對上述來自30所高校,由60名教師任教的300名公共體育選修學生,就其教師在執教過程中的體育學科內容知識、教學經驗、教學情境、體育游戲、教具教法設置能力和人才培養策略情況進行問卷調查,獲取關于一線體育教師PCK各個維度的差異情況。
體育教學是一項重運動技能、教師經驗與活動組織的學科,所以高校體育教師的體育理論認知、體育人文整合水平和教學設置、教學實踐組織能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關于教師學科知識能力構成要素,此次問卷根據PCK理論設置了體育理論,人文精神關照,特色教學方案關照,精神對話活動創設,教學及育人策略過程化、體系化等學科知識維度的關照度,作為考量山西省高校體育教師PCK知識與能力結構的主要考核指標,每個指標的關照度滿分均為100%,山西省體育教師PCK五大維度關照度現狀見表1。
根據表1的相關數據,不難發現學生對體育教師的人文精神關照能力,特色教學方案制定能力,師生精神對話關照度,教師的教學及育人策略過程化、體系化能力均提出了要求,不再局限于體育教師的運動技能、體育理論和自身的體育人文知識素養,對體育教學策略和實施能力提出了創新要求。

表1 山西省體育教師PCK五大維度知識與能力結構關照度調查表
雖然參與問卷調查的體育教師對現有的體育課程整體規劃與設計、體育與健康課程、體育運動項目、體育素養教育目標和育人結果等關系體育教學整體發展和學生素養成長目標的教學理論能夠進行整體關照與階段化細化設計,但注重教學實施過程性教學方法,能夠進行個性化設計的教師占比過低,高校體育教師在整體上缺乏PCK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構建意識,對教學對象的關注不深,不能恰當地設計教學情境,對教材進行變通性使用,從而達到科學合理地運用學科知識進行有目的、有變通、有過程、有結果的教學設計和實施。在課程設置環節,較少注重體育知識與體育運動技能教授之間的內在關聯,并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主動變通教學手段和授課方式,突出不同教學場景的知識呈現成效,創設學習主題與情境的能力薄弱。學生運動能力與體育知識學習成效差異關注度低,難以找到最佳運動技術呈現方式和體育運動理論與體育運動技能之間的融合方式。在教育實踐環節,缺乏相關運動技能與理論知識學習的情境化設置意識與能力,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難以形成一個動態的、重實踐探索的過程性教學實施方案,難以讓學生實現體育教學過程中的綜合發展與創新,阻礙了學生個體社會適應力能力的發展等素養的形成[4]。
舒爾曼的PCK理論針對教師知識與能力的構建,從靜態的角度分析了教師知識的獨特性與教師專業的不可替代性。他將PCK發展為PCKg,即由靜態的Knowledge轉變為動態的Knowing,深刻認識到教師對學科及教學知識,關于教育目標、目的、價值及其哲學和歷史背景知識,教育情境知識和學習者及其特點知識這4種知識的綜合理解、整合與建構過程對教師成長和教育策略實施的重要價值。學科教學知識實際上是一個不斷生成與創新的動態課程樣式,更是一個主動將學科與教育知識進行整合的過程。體育教師的學科教育知識的建構,不僅需要自身在學科知識和技能方面的成長,更需要從教育的視角與立場審視體育學科知識在教書育人過程中的價值,關照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對體育與教育知識進行有機整合,尋求最佳結合點[5]。
但根據專家訪談結果,當前山西省高校體育教師在施教過程中未充分關注自身學科知識的主動成長,也未將學科知識融合教學能力、人才培養能力進行動態化拓展。上述問題已影響到學生群體的滿意度和體育教學參與的興趣。根據對學生的問卷調查結果,山西省各區域高校體育教師PCK在教學目標知識、學生知識、教學內容知識、教學環境知識、教學法知識、教學評價知識6個維度的評價得分統計結果見表2。
根據表2的訪談評價結果不難看出,太原、臨汾、晉中三大城市主要區域高校體育教師的PCK在施教過程中施教能力呈現顯著的校際與區域差異,這對區域高校體育教學成效和教學工作的長期開展是不利的。

表2 山西省高校教師PCK6維度能力學生滿意度統計結果
根據上節的專家訪談和問卷調查結果不難看出,當前山西省高校體育教師的PCK能力構成在知識優化和教學實施轉化過程中仍存在短板,其施教能力和育人能力仍亟須提升。之所以出現上述兩大問題,主要在于當前高校在教師人才成長策略和教師素養發展方案中,未充分重視體育教師的PCK結構分析和培養機制的構建,導致體育教師普遍缺乏基于本學科教學要求和能力發展要求的PCK學科知識能力、構成認識、構成要素成長意識,在體育教學內容、教學經驗、教學情境或體育游戲創設、教具教法設置和人才培養策略5個維度過于注重學歷、學科知識和運動技能的提升,忽視了與教學結果密切相關的其他維度知識結構的主動學習。
因此,探索山西省高校體育教師PCK發展策略方法,應立足學科和育人要求,進行學習制度和考核機制的構建。首先,應從制度上進行PCK考核機制的構建。制度構建可從根本上提升體育教育六大維度上的學科知識素養和教學能力素養,從而保證體育教師隊伍知識和素養,能力和責任的全面化、系統化、均衡化成長,夯實并優化體育教師的知識結構基礎和體育課程施教結果,從而真正關心學生體育運動能力與內在品質、心智的成長,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社會適應力等能力的全面發展。其次,注重教師PCK理論認知、教學設置和實踐環節的監督策略探索[6]。PCK不是一個靜態的知識體系,而是一個動態的,基于教學實踐不斷獲得新認知、新能力的復雜形成過程。因此,關注體育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動態化成長過程,注重教學策略實施的有效性監督,強調學科教學知識的生成性、個體性,是提升體育教師在施教過程中落實PCK專業知識和運動技能的施教轉化能力,發揮教學主動性、創造性和承擔高效課堂責任的重要途徑。可激勵體育教師利用現有的線上線下、校內外教學資源,構建豐富多樣的教學實踐機會,豐富教學實踐呈現形式,將高校體育教學由靜態的知識與程式化的運動技能訓練向動態的、融合化的課堂轉變,以豐富學生體育運動體驗,并能在教學實踐參與過程中鞏固所學體育運動知識、人文知識,從而不斷提升個體的體育素養。
根據文獻檢索到的高校體育發展定位和發展策略,高校體育具有基礎介質作用,是實現融合教學和學生綜合素養與能力發展的重要基礎學科,上述定位使高校體育教學呈現出典型的綜合化、成長化和創新化的時代特征和教育要求。因此,探索高校體育教師的PCK成長策略,僅靠體育教師們自身所具有的過硬的專業運動技能和豐富的體育、教育教學知識是遠跟不上時代要求的。體育教師必須在具體的體育教學實踐過程中加速自身成長能力構建,才能快速順應體育學科的發展趨勢,最終達到勝任教書育人任務的多重能力要求。因此,在教師PCK培養策略上,必須注重效率和效益,形成競爭力。根據問卷調查,山西省高校體育教師PCK在知識和能力結構上所呈現出的區域差異和地區差異結果,筆者認為可充分利用區域差異,構建山西省高校體育教師的區域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成長差異化發展策略。
第一,通過政策與資源優勢傾斜,形成區域教師競爭力。在太原與臨汾2個區域,借助高校優質教學資源優勢和人才資源優勢,進行區域學科知識聯合培養策略研究。充分整合區域內的骨干體育教師,形成研究型、實踐型兩大類型的體育教師PCK培養路線,發揮研究型和實踐型體育教師專長,從而打造區域型體育教師PCK資源優勢[7]。
第二,在教學上構建區域學科知識與教育動態化、成長化、整體化發展策略。通過第一層面形成的資源優勢,在第二層面進行教學能力和教學策略的動態化、成長化探索,從而實現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之間的融合推進能力,為高校體育教師的整體教學能力和育人能力的成長打下基礎,為山西省高校教師專業化發展以及體育教學實踐變革提供智力保障,保證體育課教學的有效性。
基于相關文獻檢索,我國高校正在深化開展的多學科融合教育與素質教育比較結果認為,體育教學無論從教育成效,還是從學科發展、師資能力成長等方面,與其他主學科之間仍存在較大差異。而根據其他學科的PCK發展成效可知,只有不斷提升體育教師的施教策略和人才培養能力,才能真正推動高校體育教學朝向縱深發展。該文基于舒爾曼PCK理論,根據體育學科特點和教學要點,探討了山西省高校體育教師在理論認知、教學設置和實踐環節中所缺失的PCK理念下的主要能力,并基于山西省多區域的體育教師PCK現狀,從學科知識成長視角提出了山西省高校體育教師的PCK發展策略,拓展山西省高校體育教師的成長渠道,強化教學成長途徑,以培養出具有扎實專業素養及清晰的學科知識結構的教師隊伍,為山西省高校體育的跨越式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