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長珍 李海永
(1.德州市中醫院醫患關系科,山東 德州,253000;2.德州市中醫院骨科,山東 德州,253000)
真菌性鼻竇炎屬于特異性感染性疾病,一般在抵抗力低下、糖尿病以及長期應用抗生素、糖皮質激素等患者群體中發生,近年來患病人數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1-3]。按照真菌侵犯范圍可將真菌性鼻竇炎劃分為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與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更為多見[4-5]。鼻內鏡手術在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的治療中可有效改善患者鼻塞流涕等癥狀,療效顯著。但是鼻內鏡手術后患者會出現不適或并發癥,導致住院時間延長。由于患者對疾病與手術知識缺乏了解,不能積極配合臨床操作,最終影響手術效果。常規護理干預措施護理內容不夠全面且缺乏針對性,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需要加強護理干預。本研究選取2021 年1 月—2021 年12 月德州市中醫院收治的88 例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患者,對加強鼻內鏡手術圍手術期護理的效果進行觀察,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1 年1 月—2021 年12 月德州市中醫院收治的88 例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計算機隨機分組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4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見表1。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德州市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s)/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s)/n(%)]
組別 例數 性別 年齡(歲) 病程(年)受累部位受教育程度男女上頜竇 篩竇 蝶竇 初中及以下 中專及高中 大專及以上對照組 44 20(45.45) 24(54.55) 49.57±4.05 3.68±0.41 28(63.64) 10(22.73) 6(13.64) 9(20.45) 20(45.45) 15(34.09)觀察組 44 19(43.18) 25(56.82) 49.65±4.10 3.74±0.46 31(70.45) 9(20.45) 4(9.09) 8(18.18) 19(43.18) 17(38.64)χ2/t 0.046 0.092 0.646 0.605 0.210 P 0.830 0.927 0.520 0.739 0.901
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鼻-鼻竇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2 年,昆明)》[6]中有關診斷標準,經影像學檢查確診者;②鼻竇CT 檢查顯示竇腔黏膜增厚、團塊狀組織影病變者;③存在手術指征并擇期行鼻內鏡手術治療者;④心肺、肝腎功能正常者;⑤無手術禁忌證者。
排除標準:①患有其他鼻部疾病者;②合并呼吸系統疾病、免疫缺陷者;③近2 周內應用過激素類藥物者;④合并嚴重胃腸疾病、重度營養不良者;⑤合并血液系統疾病、精神障礙者;⑥既往存在鼻腔手術史者。
治療方法:鼻內鏡手術中應用Messerklinger 術式,取仰臥位,頭偏向一側,在常規消毒鋪巾后行局部麻醉。根據術前影像學檢查結果確定病變范圍,再開放鼻竇并將病變鼻竇開口擴大,置入鼻內鏡。將鉤突前端黏膜切開并分離骨質,鉗取黏膜、骨質,去除病變組織。術中針對鼻中隔偏曲、中鼻鼻甲息肉樣變、鼻道息肉增生等局部解剖變異情況進行相應的處理。應用濃度為3%的雙氧水、0.9%氯化鈉溶液對術腔進行反復沖洗。術后予以凡士林紗條止血海綿對鼻腔進行填塞處理,術后24~48 h 內將鼻腔填塞物取出,進行沖洗換藥處理。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干預。術前向患者口頭講解疾病基礎知識,介紹鼻內鏡手術作用、流程、注意事項與安全性;修剪鼻毛;術前1~2 d 遵醫囑預防性使用抗生素;術前禁食禁飲6 h。進入手術室前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制度,麻醉前與患者進行交流,注意安撫患者的情緒,強調術中配合注意事項;開放靜脈通道并展開心電監護;協助患者取合適體位,調節手術床到合適的高度。術中及時、準確傳遞器械,加強對患者各監護指標的關注,同時正確估計出血量,及時通知醫生,觀察有無其他并發癥發生,一旦發現應即刻告知醫生。術后去枕平臥6 h,遵醫囑予以靜脈補液、營養支持和飲食干預;結合患者的疼痛主訴實施鎮痛干預,做好體位干預以及鼻腔護理。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干預基礎上加強圍手術期護理。(1)術前干預。①心理干預。巡回護士在術前1 d 對患者全身情況、心理狀態進行評估,予以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在講解疾病與鼻內鏡手術相關知識的同時發放宣傳手冊、播放宣教視頻,并邀請術后康復良好的患者現身說法,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緩解其負性情緒和不適感。②術前準備。術前3 d 開始指導患者進行適應性訓練,主要為堵鼻試驗、吞咽訓練與呼吸訓練,3 次/d,10 min/次。術前完善各項檢查,做好備皮、術區清潔、剃胡須、剪鼻毛等工作。術前1 d 進行鼻腔沖洗、口腔清潔。術前禁食4 h、禁飲2 h,術前2 h 可予以清飲250~400 mL 葡萄糖溶液。術前對鼻內鏡設備、手術器械進行檢查以及消毒滅菌,確保設備能正常運轉,準備好術中所需物品以及搶救藥品。(2)圍手術期保溫管理。將病房、等待間的室溫控制在24 ℃,檢查患者衣物、鞋襪保溫情況。術前、術中及術后對患者體溫持續監測。手術室、蘇醒室維持室溫,應用溫毯儀對術中所用液體進行加溫,記錄患者術后體溫變化。術后合理應用熱水袋。(3)術后干預。①強化營養支持。術后進行營養風險篩查,根據結果選擇合適的營養液進行腸外營養支持,確保每日攝入的能量和營養充足,嚴格控制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逐漸向流食、普食過渡。同時嚴格落實補液管理。②臥位護理。術后利用麻醉評估表對患者的不適癥狀進行評估,針對神志不清或未恢復吞咽保護性反射的患者,予以去枕平臥位,頭偏向一側;術后1~2 h,再次應用評估表對患者的神志、生命體征等指標進行評估,當患者得分達標后,將床頭抬高20°;術后2~4 h 再次評估,得分達標者的床頭抬高30°,4 h 后抬高>45°。術后每2 小時協助患者翻身一次。③口腔護理。術后指導患者少量多次飲水,應用濕紗布覆蓋口唇并涂抹唇膏或甘油。④疼痛干預。術后進行疼痛評估,結合評估結果開展多模式鎮痛。如輕度疼痛予以冰敷或轉移注意力;中重度疼痛則遵醫囑合理應用鎮痛藥物。⑤并發癥的觀察與預防。術后對切口加強觀察,當鼻腔出現鮮紅色血液或口中吐出血液等情況時,表明有活動性出血,及時協助醫生進行處理。對患者的鼻腔分泌物進行觀察,警惕腦脊液鼻漏的發生。術后觀察患者體溫變化,判斷是否存在惡心嘔吐、腦膜刺激征等變化,以防出現顱內感染。同時向患者強調常見并發癥的預防方法、先兆,提醒患者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則及時通知醫護人員,另外增加病房巡視次數。⑥出院指導與隨訪。出院前向患者強調術后復查的重要性。通過微信對出院患者進行隨訪干預。
①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健康知識知曉率。采用德州市中醫院自制的健康知識調查問卷(一致性信度 Cronbach’s α為0.89,效度系數為0.87),內容包括疾病與手術相關知識、圍手術期注意事項、鼻腔保健知識、并發癥預防等。問卷總分為100分,得分≥90 分表示基本知曉,75~89 分表示部分知曉,<75 分表示不知曉。健康知識總知曉率=(基本知曉+部分知曉)例數/總例數×100%。
②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包括鼻出血、顱內感染、術腔粘連閉塞、腦脊液鼻漏,并發癥發生率=(鼻出血+顱內感染+術腔粘連閉塞+腦脊液鼻漏)例數/總例數×100%。
③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術后2 h 疼痛程度和康復效果評分。采用疼痛數字分級法(NRS)評估,總分0~10 分,評分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強烈。利用鼻腔鼻竇結局測試-20 問卷(sino.nasaloutcometest-20,SNOT-20)[7]對兩組患者的康復效果進行評估,共計20 個條目,每個條目的分值計0~5 分,分值越低,則表示康復效果越好。
④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患者均在出院前1 d填寫德州市中醫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溝通宣教、護理操作技術、耐心與責任心、護理效果等,滿分100 分,其中90~100 分為滿意,80~89 分為基本滿意,0~79 為不滿意,護理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應用SPSS 25.0 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 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健康知識知曉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健康知識知曉率比較 [n(%)]
兩組均未出現顱內出血、眼部并發癥,但觀察組總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n(%)]
術后2 h,兩組患者NRS 評分均低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SNOT-20 評分均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NRS 評分和SNOT-20 評分比較 (±s,分)
表4 兩組NRS 評分和SNOT-20 評分比較 (±s,分)
注:與同組術前/干預前比較,*P<0.05。
SNOT-20 評分術前 術后2 h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44 5.46±1.02 3.15±0.68* 26.85±3.10 11.04±1.08*觀察組 44 5.51±1.04 1.53±0.30* 27.11±3.01 7.67±0.79*t 0.228 14.458 0.399 16.706 P 0.820 <0.001 0.691 <0.001組別 例數NRS 評分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鼻內鏡手術為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的有效治療手段,具有微創的特點,能夠清除鼻腔部位鼻竇病變組織,有助于恢復鼻腔通氣功能[8-9]。常規護理干預缺乏針對性、不夠全面,并不能有效控制并發癥,會對手術效果產生不良影響,導致預后不良[10-11]。本研究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遵循加速康復外科理念的加強圍手術期護理,更具針對性、科學性,能夠為患者提供全程持續的優質服務。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健康知識知曉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是因為術前1 d 病房訪視時通過口頭宣教、書面與視頻宣教等方式以及心理干預,使患者更加全面、正確地了解疾病與手術相關知識,提升其配合度,同時消除其心理問題,以良好的狀態面對手術治療。另外,術后出院指導與隨訪能夠持續為患者普及術后康復注意事項。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是因為術前準備工作的完善有助于手術的順利完成,其中術前適應性訓練有助于避免術后進食、呼吸影響術區,可有效預防面部腫脹出血情況的發生[12]。術后臥位干預有助于早期引流,不僅有利于恢復腸道功能,還可提升患者舒適度。圍手術期體溫管理、術后加強口腔護理、并發癥觀察與預防等措施可有效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NRS 評分、SNOT-20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心理干預以及術后疼痛干預可有效緩解其疼痛不適感。術前適應性訓練有助于患者提前適應術后不適,促使主觀舒適度增加,因此可減輕術后疼痛感。另外,術前縮短禁食禁飲時間、術后加強營養支持和補液管理有助于患者機體恢復。出院指導與隨訪有助于患者掌握術后鼻腔護理注意事項,可使患者更快更好地恢復。馮楚楚等[13]研究表明,觀察組術后2 h 的疼痛評分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同本研究結論一致,說明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在圍手術期的應用效果顯著。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加強圍手術期護理可為患者提供連續性護理服務,滿足患者各方面的需求。在減少并發癥的同時減輕疼痛不適感,有助于患者術后盡快康復,因此觀察組可獲得更高的患者滿意度。
綜上所述,對行鼻內鏡手術治療的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患者加強圍手術期護理能夠有效提升健康知識知曉率和患者護理滿意度,減輕術后疼痛程度以及提升康復效果。本研究存在不足之處,由于隨訪時間較短,未能對加強圍手術期護理對疾病術后復發的影響進行觀察,需要在今后研究中進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