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婷婷
小學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和保持是困擾眾多英語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難題。一位優秀的英語教師不僅要“上好課”,更重要的是要“引好路”,不斷引導和激勵學生愛上英語學習。因此,在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方面,需要幫助他們樹立英語學習的信心,讓課堂變得豐富有趣,多運用一些激勵式的評價鼓勵學生,提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再通過豐富有趣的課外活動的開展和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的實現,幫助學生增強對英語學習的熱情。同時英語教育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可以激發相應的學習興趣,要想讓這種興趣長久地保存下去,還需要教師真正走進學生心里,把握學生情緒,施展個人魅力,在教學中更好地避免學生偏科情況的出現,最大限度保持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熱愛。
一、小學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
(一)幫助學生樹立英語學習的信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說的正是興趣對學習的重要性,小學英語教師需要從自身教學實踐出發,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英語學習往往缺乏語境,語言學習存在較大難度,再加上沒有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導致很多學生對英語學習沒有信心,平時在課堂教學中也是疲于應付,更多的是通過死記硬背應付老師、應付考試。英語作為一門工具性較強的學科,無論是語言表達還是英文書寫都需要具備相應的自信心,而在英語教學環節中存在這樣一種現象:越是表達流利,思維活性,英語學習興趣濃厚的學生對英語學習越有信心,反之則亦然,越是對英語學習欠缺自信的學生,學習興趣也就自然而然下降了。
而在英語教學開展中,對于學生自信心的培養,一方面,教師要對學生充滿信任,通過課堂內外的教學評價,結合教師的語言、評語等予以相應的鼓勵,循序漸進地轉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態度;另一方面,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耐心引導學生,逐漸培養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個別學習環節取得一定的成就感,從而激發英語學習的信心。
(二)增加課堂趣味性,激發學習熱情
對于小學英語教學來說,課堂教學效果是保證學生學習效果最基礎的手段,小學英語教師要從提升課堂的趣味性著手,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更好地完成英語高效課堂的搭建,在幫助小學生減輕學習壓力的同時,不斷提高課堂上的學習效率,讓英語成為有意思的一門學科。
具體在教學環節,一方面,教師需要根據小學生所處的年級,分析他們的心理特點,創設有代入感的教學情境,英語教學的內容和形式與現實生活進行必要地融合,通過生活實踐完成教學目標;另一方面,在沉悶的教學環節中,教師可以采用豐富多彩的形式提升教學的新鮮度,增加教師的親切感,例如語言小游戲、兒歌、笑話、影視資源、動畫片、繞口令等形式的靈活運用,可以有效提升英語課堂的趣味性,還可以將英語繞口令作為一個小挑戰,運用到課堂中,“How much wood would a woodchuck chuck if a woodchuck could chuck wood”(如果土撥鼠會扔木頭那它會扔多少木頭?)既讓學生感到新奇,又能增加對英語口語學習的興趣;最后一個方面,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讓學生對英語學習充滿好奇,例如可以適當選擇國外的影視作品,讓學生對英語發音進行對照,教師教學中也要像語文朗讀課文一樣,有相應的抑揚頓挫,讓學生的耳音變得豐富有趣,從而提升課堂的趣味性。
(三)結合科學評價與激勵式評價,帶動學生參與教學
小學生由于性格和人格都處于養成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生往往是比較敏感的,特別是對“獎勵”與“批評”都比較敏感,教師的評價對他們而言尤為重要。作為小學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點,鼓勵學生勇敢開口,從讀到說,從聽到寫,耐心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認識和學習方法,通過科學地評價促進學生的單詞學習、語句理解以及口語交際、英文表演等環節的進步,通過情感和喜悅的積累,提升學生相應的主觀能動性,提升英語學習的成就感。
在課堂教學評價中,使用最多的就是語言評價,教師可以配合一定的動作和神態完成,一方面要保證評價的公平科學,另一方面要以激勵性評價為主,這中間就極其考驗英語教師的評價水平。教學評價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帶動學生自主學習,把握相應的評價契機和尺度,提升教師自身的應變能力和對課堂的掌控能力,只有在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的基礎上開展教學評價,才能真正發揮評價的作用,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跟著老師的節奏進入課堂氛圍。
英語語境中對他人的表揚往往比較夸張,類似于“I’m proud of you”(我為你而驕傲)“You’re on top of it”(你是數一數二的)“You’re on your way”(你在前進中)“Nothing can stop you now”(現在你已所向無敵了)“I like the way you handled that”(我欣賞你的做法)。類似的語句有很多,都可以作為教師的評價用語,既能豐富課堂評價,又能增加學生的詞匯量,同時還能讓學生感受到英語口語的趣味性。
(四)開展課外活動,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習需要一定的聯想和想象。英語學科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更需要學生發揮充分想象力,同時也需要相應的感知和記憶以及經驗的積累,小學階段英語教學的開展要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提高英語學習的積極性。3~6年級的學生往往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精力,對陌生的事物總是充滿了好奇,小學英語教師要利用好這一點,盡可能創設真實語言環境,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英語教學開展之外,教師還可以增加各類課外活動,例如英語小游戲的開展、英語童謠的學唱、英語繪本的閱讀都可以成為英語教學活動的形式,提升英語教學的魅力;還可以利用少先隊活動、社團活動、校園英語廣播、英語角、英語知識競賽、英語手抄報、英語演講比賽等形式,讓學生運用英語學科學習到的內容進行實踐,充分運用到生活領域中,讓英語學習和教學不再只是簡單地停留在英語教材和英語課堂中;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引導學生使用英語與家長進行互動,例如在與家長充分溝通以后,可以在課堂上利用教學設備和家長進行視頻電話,讓學生在全班同學的見證下與自己的家長來一次英語口語交流,新穎的形式會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從內心深處覺得英語這門工具性強的學科是很有用的,從而提升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認同感。
(五)建立新型師生關系,開展有效互動
課堂互動是師生之間最基本的交流,主要目的是幫助教師更直觀地掌握學生學習的狀態,無論是課堂上的互動還是其他環節的師生交流,都離不開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在良好的師生關系內,學生與教師之間必定是相互促進的,二者都在其中收獲成長,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良性的師生關系會對學生性格的養成、人格的健全都帶來一定的積極作用。
要想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實現良性互動,教師對學生要有清晰的認知,足夠了解學生群體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等等,對小學階段的學生需要更多一點耐心,尤其是對于英語學科學習而言,學生很容易出現兩極分化。針對這一情況,英語教師要從一開始就轉變觀念和思路,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從平等的觀念出發看待每一位學生,主動接近學生,讓學生感受到信任和關注,建立日漸親密的師生關系,只有真正用心交流,才能換來學生的理解與信任,在這樣的師生關系下學習與交流,教學相長,相互理解,自然就能和諧溝通,教學效果的達成更是事半功倍,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正是這個道理,因為對教師的信任和喜愛繼而引發對英語學習的熱情,學習就會變得很輕松了。
二、小學英語學習興趣的保持
(一)心理疏導
每一個個體都是不斷發展變化著的。對于小學英語的學習來說,教師需要不斷引導學生建立學習動機,使他們持續保持對英語學習的熱情,教師要注重對學生不良情緒的排解,從細節著手,通過相應的心理暗示、言語鼓勵以及行為引導,幫助他們調節學習中的不良情緒。12歲以前小學生的情緒問題一般體現為“喜怒形于色”以及變化多端,因此在幫助小學生做情緒管理的時候,一方面,教師要注意情緒的識別,比如焦慮、煩躁、壓抑等等,各種情緒的表現都是有區別的,只有合理的區分,才能采取最佳的調節辦法。另一方面,教師要試圖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和思考問題,從根源上理解學生,鼓勵學生勇敢地表達情緒,從而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提出合適的解決辦法。
對于小學英語學習而言,豐富的形式、有趣的設計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引導他們參與到學習中,但是這種學習興趣的保持就更需要技巧,需要教師在日常學習中敏銳地捕捉每一個學生情緒的變化,掌握好教育的契機,幫助學生客觀理性地分析英語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讓學生擁有良好的學習心態和積極樂觀的進取精神。
(二)學習動機內化
對于小學生而言,快樂的感受往往是十分具象的,其實學習本身并不能帶來快樂,快樂的體驗更多來自學習中思維和能力的進步,學生可以從中獲得成就感。要想讓小學生長期保持對學習的興趣,就要充分地理解和把握這一點,引導小學生樹立長久的學習動力。
第一,教師要幫助學生不斷明確學習的目的,從學習成績的提升和個人綜合能力的進步兩個方面,循循善誘,因勢利導,讓學生發現主動學習、堅持學習的益處,讓他們從內心深處認可學習、渴望學習。第二,教師要帶領學生制定相應的學習計劃,計劃中的考察環節是必不可少的,通過考察讓學生堅定學習的信心,加固學習的內在動力,幫助他們完成對自我的反思,總結最佳的學習方法,層層推進。第三,教師在幫助學生內化學習動機的時候,要著重注意自身參與的形式,比如,在學生求助或者比較棘手的情況下,教師應該積極參與其中,尋找解決之道,其余階段則更需要保持密切的關注,讓學生具有充分的自主權,獨立完成學習動機的內化。
(三)與其他科目滲透融合
部分學生在小學階段就有可能出現偏科現象,這種情況還有可能伴隨學生將來的學習生涯,因此作為英語教師要盡量避免學生這種情況的發生,義務教育階段對學生整個的學習生涯而言起的是“打地基”的作用,教師應該與學生聯手解決偏科的問題,在英語教學中盡可能地與其他科目互相銜接,漢語是我們的第一語言,數學是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其他學科的存在也是為了促進小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而課程綜合化也逐漸成為一種教育發展趨勢,英語教師有責任充分將教材和其他學科相結合,將英語教學與其他科目建立聯系,最大程度上幫助小學生克服已經出現或者尚在萌芽期的偏科問題,完成各科目在知識與技能、情感與態度等多維度地融合。
在具體操作層面,英語教師要明確小學所有科目之間的關系都是平等獨立卻又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日常教學開展中將這種理念通過實際行動傳遞給每一位學生,例如數字的學習、拼讀與數學課程的學習是分不開的,關于球類名詞的學習也跟體育教學密不可分,還有英語教材中西方國家的文化、語言習慣和行為邏輯等都跟我們日常生活中漢文化情境有相應的對照與反思,各科目之間、各科目與我們的實際生活之間始終都是密不可分的。通過引導學生清晰地認識到這一點,有效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持久性。
(四)教師個人魅力的散發
在小學期間,學生往往比較善于模仿,這種模仿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認知。作為英語教師要通過自身的人格魅力,帶動學生愛上英語學習。一名教師身上承擔的責任不僅僅是開發學生的智力,更重要的還需要傳播文化,塑造未來,這份工作的特殊性本身就決定了教師自身人格魅力也是教書育人的手段之一,教師無論是高大的形象、淵博的知識或是得體的言語這些表面的特征,還是內涵中的德行、對待工作和學習的態度、職業心態等等都是人格魅力的體現,對小學生的未來都會產生相應的影響。
一方面,英語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包括自身的儀表、品性和道德品質,從而對學生產生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影響;另一方面,教師要通過語言和行動將這些氣質傳遞給學生,通過傳遞出來的愛幫助學生與教師產生共鳴,建立優良的氣場與循環,將教師的自我發展與學生集體的進步放在一個平衡點上,引導小學生從對教師的喜愛轉而愛上英語學習,自覺進入學習狀態,提升學習能力和學習意愿。
三、結語
總之,小學生對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英語學習興趣的強烈與否。無論是為了多掌握一門語言,還是為了在雙語學習中建構學生的同理心,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師都有責任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致力于學習興趣的長期保持。語言學習一旦失去相應的興趣,則會陷入巨大的困境中,因此小學英語教師要時刻將工作的重點更多地放在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保持上,高效地實現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英語學習的目的是讓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多掌握一項看世界的本領,絕不能單純地追求學習的效果,而忽略了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與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