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存吉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主要特點是拓展學生的學習“社區”。隨著“互聯網+”的到來以及地理研究領域的拓展,出現了一些諸如網絡學校名師、學習軟件之類的虛擬地理輔導員,學習的內容越來越豐富。“互聯網+”為學生提供了無窮無盡的學習資源和工具,各種網絡圖片、視頻、音頻等資源豐富了地理學習的課堂,利用網絡技術實現不同教學思維的探討和大數據的采集,在課堂上創造出高度仿真、可交互的虛擬學習場景,讓學習環境和學習材料不受時間和空間的約束,極大地提高了教學的效率。網絡教學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也可以反復聽、反復看,不會給學生帶來任何學習進度的壓力,而且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選擇學習資源,學習的渠道變得更為廣泛。
一、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概述
(一)內涵
“生活化”教學是新課改背景下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把它運用到中學地理教學中,運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物進行教學,使教學融入日常生活,給學生創造一個生動且豐富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可以充分領悟課堂知識,并結合實際的生活體驗進行更深一步的學習思考,如此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在地理學習方面的主動性與學習熱情,真正實現提升學生素養的教育目的。
(二)意義
地理學習與現實生活之間是息息相關的,生活化的地理教學方式是指將地理知識與現實生活有效地結合起來,從而使地理知識更具生活性,減少學生與地理知識之間的壁壘,縮短學生對地理知識理解與消化的時間,加深對地理這門學科的認識,真正走進地理。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地理生活化教學更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它是一種有效的教學優化方式,能解決學生對地理學習興趣不高的問題。此外,地理學習的終極目標是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而生活化教學就可以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使其在實際問題中可以獲得更加多元化的解決方式,從而有效地提升了地理教育的效果,為日后學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首先,當今社會正處于一個多元化發展的時代,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地變化。在強化理論教學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高中地理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通過實施“生活化”教學,學生在地理課堂上既能掌握相關的知識,又能體會到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緊密相連,積極把地理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從而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使他們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發展。
其次,有利于增進師生之間的良好關系。地理學科是一門與生活緊密相連的課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推行“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地活躍課堂氣氛,增加師生間的交流溝通,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為建立師生之間平等和諧的關系打下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也能有效激發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他們對自然的探究欲,使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進而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地理的學習中。
最后,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通過對生活現象的長期觀察與探究,學生會逐步養成善于發現、敢于探究的習慣,這種習慣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意識,對以后的學習與發展是大有裨益的。同時,學生將這種良好的學習習慣運用到其他的課程學習中,可以實現全面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目的,在未來可以更好地融入社會、造福社會。
二、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現狀
(一)教學案例缺乏典型性,缺乏一定的實操性
當前中學地理教學中,很多教師都認識到了“生活化”教學在地理教學中的積極作用,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他們并沒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選擇合適的教學案例,而是選擇了課本中固有的、較為傳統的案例開展教學,這些案例可操作性較差,與生活關聯性不高,且在分類方面具有一定的重復性,特別是在當今日新月異發展的社會中,這些案例難以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案例缺乏典型性,生活化教學的效果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難以達到預期目標。
(二)沒有設置合理的教學互動環節,教學評價缺乏科學性
從當前地理生活化教育教學的現狀來看,一些教師濫用“生活化”教學模式,以求達到提升教學質量的目的,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頻繁地互動,設置了很多復雜的教學情境,有時還會將情境、多媒體、小組探究等多種教學方式融入課堂。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現實狀況,使生活化教學更多淪為了一種形式,久而久之,在占用大量課堂時間的同時,還會對學生的學習和思考能力產生不利影響。此外,大部分地理教師在實施“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忽視了“課堂評價”這一環節,未能及時、積極地點評學生的表現,也未能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給予正確的反饋,導致學生在學習上具有“盲目性”,難以使生活化教學的優勢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三)對學生生活能力的培養缺乏重視,沒有將課堂內外的學習進行有效結合
從目前高中地理教育的現狀來看,大部分教師都是注重課堂教學效率的,將生活元素融入課堂,以豐富教學內容,但并沒有真正注重學生學習技能的培養,而是在課后采用題海戰術,讓學生在課下時間進行記憶和學習,沒有將課堂內外的學習進行有效的結合。這樣的話,學生就會占用很多課下時間,甚至會占用其他學科的學習時間,從而影響學生綜合素質及能力的提升,難以使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價值得到充分顯現。
三、“互聯網+”背景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策略
(一)營造地理學習的生活化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由于高中地理課的教學內容比較抽象、比較復雜,學生上課時往往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興趣低下等問題,而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教學活動的成功實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為學生創造一個生動的、豐富多彩的地理學習課堂,從而使學生對地理的學習熱情被充分點燃,達到一個較為理想的學習效果。比如在學習“地球上的大氣”這一部分的內容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在網上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現象,比如下雪、下雨等,讓他們在多媒體的輔助下對這一模塊的知識進行直觀感受,以此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主動探索“冷熱不均勻導致的天氣變化”,進一步完善與優化“互聯網+”環境下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
(二)利用鄉土地理,豐富地理教學內容
“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地理教學的生活化教學要想順利開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當地的地理知識應用于課堂教學,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教學,而且可以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也可以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與思考。因此,在中學地理課上,教師可以根據地理的具體內容,結合學生的真實生活,利用當地的地理環境進行教學,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地理的認識,又能使學生體會到地理學習和應用地理知識的快樂以及地理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使教學達到最好的效果。比如,在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把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諺語運用到課堂中,在學習“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這部分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把“早穿皮襖,午穿紗,守著火爐吃西瓜”這句諺語引入課堂,使地理具有生活氣息,學生也能對地理學習產生親切感。
(三)借助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強化學生對地理認知
地理知識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生活案例進行教學,更接近學生生活的例子有助于學生了解并掌握地理知識。所以,“互聯網+”下的大背景下,地理生活化教學要想有效實施,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生活中的事例,使學生更好地把課堂中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比如,教師在講解“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時,考慮到一些學生還沒有到過西北,所以不能真正感受到荒漠化對人們生產生活及自然環境的嚴重影響,這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將相關的荒漠化圖片展示給學生,讓他們對荒漠化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然后結合現實中的一些例子,比如支付寶里的“螞蟻森林”,讓學生感受到荒漠化的治理并不是空談,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通過這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將西北的沙漠化問題引入課堂,使學生對這一問題有更加直觀的認識,從而使地理生活化教學得到有效的優化。
(四)借助高科技信息技術,實現學生的動態化學習
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各種科技手段都在飛速發展,教師們可以利用計算機等高科技設備對高中地理進行生活化的教學,既能使地理教學課堂變得生動活潑,又能有效地實現學生對地理的動態學習,提高地理生活化教學的整體質量。因此,作為一名高中地理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新教學理念,運用信息技術在課堂上創造生動、豐富、多彩的地理課堂,改變傳統課堂單調乏味的情況,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比如教師們在給學生講解“地球的運動”的時候,如果只是單純地灌輸,學生會難以理解,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關于地球的轉動和軌道運動的視頻資料,讓他們通過動態的視頻了解地球的運動,然后再結合現實的生活現象進行解釋,從而讓學生對這些知識有更深刻的認識。
(五)借助“互聯網+”技術強化學生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容量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地理生活化教學需要依靠強大的信息技術,在課堂講授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借助網絡技術開闊學生的地理學習思維。思維能力是素質教育對學生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如果學生的思維活動比較活躍,那么整個課堂氣氛就會變得更加活躍,教學效果也會得到提高。由于地理知識本身就是一種比較抽象的概念,因此,在中學地理生命化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技術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加深他們對抽象知識的認識,增強他們的生活意識,使中學地理教學得到最好的效果。
在“互聯網+”的時代,各種教育資源層出不窮,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上的豐富資源,擴大課堂教學空間,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地理知識的掌握能力。因此,中學地理生命化的教學實踐既要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還要充分運用網絡技術實現教學的互補性,使教學空間有效擴展,學生在地理課堂上也能獲得全面的發展,使“互聯網+教育”的價值最大化。
在使用信息技術強化地理課堂的同時,還要把“互聯網+”的地理課堂建設成為多維的課堂,把地理教學的內容從課本上解放出來,使學生在課堂上獲得更多拓展性的知識,同時也可以對自己的學習時間和學習困難進行歸納和分析;地理老師可以利用“互聯網+”的課堂,幫助學生解決地理知識難題,使不同學習層次的同學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生動的地理課堂不能只限于用生動的例子闡述課本的內容,高中地理教師還應該把“互聯網+”與地理教學有機地融合到一起,使其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這就是地理教學的精髓所在,同時也是新的虛擬課堂與真實的教學方式,通過這種方式為高中生提供更為豐富的線上教學資源,從而形成一種協同學習的地理課堂,進而為高中生提供更加靈活的地理課堂學習機會。“互聯網+”背景下的地理生活化課堂,可以為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既可以提高學生的知識接受率,又可以極大地增強學生的學習適應性。
(六)借助互聯網技術,豐富課后作業形式
從當前地理課后作業的安排來看,主要是以背誦知識點、習題練習為主,但由于缺乏對學生個人的興趣和個性差異性的考慮,導致學生在做作業時表現出厭煩情緒,無法將地理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因此,在地理課上,僅注重課堂上的“生活化”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從課外作業的角度出發,運用網絡技術設計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觀察作業、動手操作作業、研究學習作業等,豐富課外作業的內容和形式。比如,在“城市空間結構”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技術對其內部空間結構、土地利用特征等進行調查研究,采用書面、調查問卷、圖片視頻等形式,激發學生對地理的學習熱情。
四、結語
總而言之,“互聯網+”時代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不僅是當今教育教學改革的必要要求,更是實現教學質量飛躍的階梯。與此同時,它也是學生地理學習的動力之一,是提升學習積極性、提高知識掌握程度的一種重要途徑。作為一名高中地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在“互聯網+”的時代,為學生搭建一個生動、有趣的地理課堂,讓學生和地理知識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從而為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鞏固地理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