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燕
(山東財經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
當今全球化過程中,一帶一路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創建,全球安全、發展、文明倡議的實施,都需要“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復合型人才”[1]。 語言能力是這種復合型人才的基本能力之一,而修辭素養是語言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所謂修辭,簡單說,就是有效表達的藝術。 新時代復合型人才的修辭素養表現在具有充分的修辭意識和較強的修辭能力,在具體的語境中能正確充分解讀和恰當適切地表達,以實現有效交流。 要增強新時代人才的英語修辭素養,大學英語課程教學需要強化有關修辭理論和實踐內容的導入,增強學生的修辭意識,提升修辭能力。
英語修辭意識和修辭能力的培養多是和英語專業的“復合型英語人才”[2]的培養相聯系的。 對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來說,?大學英語教學要求?則更強調英語聽說讀寫譯基本技能的培養[3],而對修辭意識和修辭能力的培養則未給出明確要求。 大部分探討大學英語教學的研究也較少涉及學生的英語修辭素養。
現實中,長期以來,非英語專業的大學英語課程過分強調英語基本技能的訓練,而忽視了語言綜合素養,尤其是修辭素養的培育,因而學生的修辭意識薄弱,修辭能力明顯不足。 在日常交流中,大部分的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只能做到達意為主,但對話題展開能力欠缺,缺乏原創性的觀點,且很少考慮語言的修辭效果,有時更是囿于英語話題模板而忽視語境,無法做到有效交流。 很明顯,高校培養的學生的英語修辭素養不足以匹配新時代人才的要求。 最典型的就是體現在各種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論辯和演講比賽之中的臨場發揮、即席發言環節,學生的修辭素養明顯不足,亟待提升。 而論辯和演講是“帶有西方烙印的口頭語言修辭藝術”[4]。 要想提升學生在這些修辭方面的素養,西方修辭學的理論和實踐足以提供有力的參考和支撐。
西方修辭學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古典修辭學開始,其修辭觀也是不斷發展的。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修辭是“一種可能的說服藝術”,即修辭首先是作為一種勸說手段或演說技巧。 這種觀點在現代仍然被有的學者奉為圭臬,只不過又擴大到了寫作修辭的形式,同時強調有效地使用語言。 中世紀開始出現了書信修辭,19 世紀修辭學衰落時期修辭則縮變為作文修辭。 現當代學者們提出了語境修辭論、交際修辭論和認知修辭論等。總起來講,修辭就是有效表達的藝術(主要包括口頭和筆頭),強調表達效果和適應語境,是一種交際活動,也是一種認知活動。
亞里士多德對修辭學的巨大貢獻主要表現在其提出的西方古典修辭學的系統理論,主要包括三類演講(議政、法學和宣德)的劃分、三種修辭方式(訴諸人格、情感和理性)的提出,以及修辭“五藝”,即演說的5 個步驟(覓材取材、布局謀篇、文體風格、記憶和演講)的概括等[5]。 這些理論在修辭學的發展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文藝復興時期的修辭學傳統派,以及啟蒙時期的新古典主義修辭學都有對古典修辭學的繼承。 20 世紀的西方修辭學經歷了一個重大的復興。 此時的修辭學,一方面強調對古典修辭學的繼承,另一方面又有重大發展,最突出的成就是新修辭學和后現代修辭學。 直到現當代,眾多西方修辭學家還在從古典修辭學中汲取營養,獲得靈感,促進了修辭學的理論創新與發展。
亞里士多德的修辭“五藝”是古典修辭學的基石,可以劃分為思想認知與修辭操作兩部分,全面地涵蓋了修辭的理論與實踐。 或者說,亞里士多德的修辭“五藝”強調了修辭的兩個功能:認知功能與風格功能。 只有充分理解其兩個功能,才是對修辭內涵的全面解讀[6]。 修辭具有認知功能。 錢冠連教授曾說過:“凡是語言使用過程中,涉及呈現方式、描述屬性與認知活動時,必須涉及修辭活動。 凡有認知活動并且要說話的時候,就有修辭活動。 ……我們生活在修辭活動中。”[4]簡言之,修辭與認知關系密切,二者不可分離。 修辭的風格功能則是指修辭作為一種藝術的美學功能,主要體現在各種修辭操作,尤其是各種修辭格、修辭手段的使用。
修辭素養主要包括修辭意識和修辭能力。 所謂修辭意識,是指在交流中有效使用語言的意識,而不僅僅是強調語法的正確和語句的通順。 當然這是建立在對修辭理論的了解和修辭實踐的練習基礎之上的。 而修辭能力更是牽涉修辭的理論和實踐,需要修辭者既要了解修辭的基本理論,還能進行具體的修辭實踐。 鞠玉梅曾總結道:“修辭能力就是在一定的語境中合理地生成論題,調用多種學科知識形成理性的論辯,將論辯用最有效的順序安排組織起來,并且以能被他人接受的方式傳遞出去,勸說他人與影響他人的觀點或思想并最終導引行動”[2][7][8]。 概括來說,修辭能力就是能夠適合各種語境,更深刻地理解言語行為,更充分地感知語言魅力,更有效地溝通交流的能力。 這應該是復合型人才的一種內在修養,一種必備能力。
要提升大學生的修辭素養,使他們能夠成為新時代的合格人才,需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充分的修辭理論知識的傳授和修辭實踐的操練,而這是一個長期的逐漸滲透的過程。 一方面,大學英語課堂上需適時融入基本修辭理論的講授;另一方面,大學英語教師還應注意在日常的大學英語課程單元內容學習中多側重修辭相關內容的講練。 概括來說,培養大學生的修辭素養,需要強調以下幾個方面:
語體就是語言的功能變體,是因交際語境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體裁。 一般來說,語體分為口語、書面語兩大類,其中書面語又可分為公文、科技、政論、文藝語體等。 文體則是文章的體裁、體式,包括一般文章與文學作品兩個大類;前者主要可分為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和應用文,后者則涉及詩歌、散文、小說、劇本等文學作品。 當然語體文體也互相交叉,比如文藝語體與文學文體的交叉、政論語體與議論文體的交叉等。
大學英語課堂應幫助學生形成語體文體意識,使學生能從宏觀上把握語言材料類型及特點。 學生了解各類語體文體的區別與各自特色,在輸入(聽或讀)時就能更深刻地理解與賞析,在輸出(說或者寫)時就能獲得得體、恰當的表達效果。 例如,口語體也分為會話體和講演體,兩者的語言風格是大不相同的。 而科技語體的精確、嚴密的特點與文藝語體的生動、抒情特色更是相差甚遠。 因此,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對每個單元的課文進行語體文體分析,讓學生了解不同的語體文體特色,形成語體文體意識,并能在修辭實踐中學會根據語境的不同選擇不同的語體文體,以實現其得體、有效的交流。
修辭格、修辭手段是修辭的精華。 修辭經常被人理解為就是使用辭格,足以見其在修辭中的重要地位。 修辭格就是“格”化了的特殊的修辭手段。修辭格、修辭手段既有認知功能,也有風格功能。 因此,大學英語教師應在單元課文講解與分析過程中向學生強調常用辭格的修辭特色及修辭功能,強化學生的修辭格、修辭手段意識,讓學生能對常見的英語修辭格及修辭手段有基本的了解。 如此一來,學生在聽、讀英語時就能夠理解其字面意思和言外之意,加深對語言材料的理解,并能領略到英語語言的魅力;同時,學生在說、寫英語的時候能夠主動運用辭格和修辭手段,以增強表達效果,達到更好、更有效交流的目的。
修辭涉及語音、詞匯、句子、語篇等各個語言層級的操作。 微觀意義上的修辭操作主要是措辭,是修辭格(修辭手段)的形成方式,而宏觀意義上的修辭操作則涉及篇章組織方式。 吉恩和瑪德[9]列出了敘述、描寫、說明、論辯、界定、分類、比較、歸納、演繹等修辭操作方式。 從萊庭教授則認為,訴情、勸說這兩種也應歸入常用的修辭操作方式[9],敘述、描寫、說明、論辯既是文體形式,也是修辭操作方式,而比較、分類、界定、歸納、演繹等則是主要的謀篇方式。 大學英語教師應在課堂講授過程中適時插入有關文章展開方式的分析與講解,幫助學生建立其修辭操作意識,使學生能夠從整體上把握整篇文章,并能將各種修辭操作運用到自身的修辭寫作實踐中去。
風格主要包括文體風格、作者風格、流派風格、時代風格等,是修辭的重要內容。 西方修辭學中的風格多強調文體風格,即修辭作為一種語言藝術的美學功能,如或幽默諷刺、或生動形象、或平鋪直敘、或藻辭麗飾等。 語言材料不僅僅是達意而已,有時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或效果,則從立意、選材、布局謀篇及展開方式等都會具有鮮明的特點,從而使作品呈現出一定的風格。 因此,風格不是獨立于表達內容之外的存在,風格是受表達內容約束的,是為了更好地將內容傳達給受眾而做出的形式選擇。 因此,大學英語教師在進行修辭風格的分析時應向學生強調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修辭立意與修辭風格的同一。這與漢語中的“文質”并重有異曲同工之處。 同時,修辭風格多是通過各種修辭格、修辭手段和修辭操作得以實現的。 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具體的語言材料入手,通過分析、歸納等方式,提煉作品的風格特色,使學生逐步形成風格意識,提升修辭素養。
學生修辭素養的提升有賴于大學英語教師有意識的修辭融入,尤其是在語言材料學習過程中對其修辭特色的總結,以突顯英語語言的修辭功能。 下文以?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二冊)第五單元課文True Heights[10]為例加以說明。
True Heights(真正的高度)一文的修辭特色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 Narration with a flashback(記敘文:中間用了插敘)
2. Unexpected/surprising ending—real climax(以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尾使故事發展達到真正的高潮)
3. Meticulous details to bring about a character(細致入微的細節描寫幫助刻畫人物)
4.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to reflect the personality and emotions(心理描寫體現人物性格、情感)
5. Extensive vocabulary, esp.use of synonymous expressions(詞匯豐富性,尤其體現在同義表達手段的運用)
6. Use of rhetorical figures such as pun, paradox,parallelism,metaphor,etc.(雙關、悖論、平行結構、隱喻等辭格的運用)
這幾個方面既涉及了對文章的宏觀把握、整體理解,又有具體、細致分析。 其中前兩項有關語體文體、修辭操作,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可以適當補充有關修辭知識,而關于細節描寫、心理描寫、同義詞、修辭格的運用等則有關修辭實踐中的技巧;可以帶領學生從文章中找出實例加以解釋,并進行相關的操練加以鞏固。 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領會文章的內涵,明了作者的思維展開路徑,讀懂其言外之意,真正體會并欣賞語言的魅力,進而提升自己的修辭素養。
西方修辭學從其誕生起就有其人文傳統,即通過演講和論辯服務于當時的社會。 現代社會,跨語言、跨文化的交流日益緊密,現代化的傳播方式和交流手段更是突顯了修辭的重要作用和強大的影響力。 修辭素養已是新時代人才的必備素養,也是國家軟實力的體現。 中國要在國際舞臺上發出中國聲音,講述中國故事,提高中國話語權,就需要有較高修辭素養的人才承擔重任。 而其中的主體不僅僅包括英語專業的高校畢業生,更包括廣大的非英語專業的高校畢業生。 因而對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來說,提升英語語言的修辭素養不僅是必要的,而且顯得尤為重要。 為此,作為公共必修核心通識課的大學英語教學責無旁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修辭意識,提升修辭能力,致力于培養新時代的復合型人才,助力不同國家、民族和群體間更好、更有效地溝通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