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璐
(蘇州大學,江蘇 蘇州 215031)
動態系統理論(Dynamic System Theory)又稱復雜理論、復雜系統理論、復雜動態系統理論。 自Larsen-Freeman[1]將其引用到應用語言學領域后,該理論為應用語言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并為許多研究學者所青睞。 動態系統理論受到了學者們持續不斷的關注,已經成為語言學習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2]。 它將語言視作一個復雜的、動態的、系統的整體,具有自組性、自適性、開放性[3]。 寫作已被廣泛認為是二語學習與教學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寫作能力發展作為二語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動態系統理論下研究的熱點。 文章闡釋了動態系統理論內涵及特征,梳理了近年來國內學者在該視角下聚焦英語寫作方面所做的研究,旨在發現研究中的現有問題,為該領域未來研究提供啟示。
動態系統理論,起初主要應用于物理學等理科學科中,于1997 年被引入應用語言學領域,旨在觀察學習者的語言能力隨時間變化的動態過程。Larsen-Freeman 認為語言系統是復雜的、開放的、自組織的和自適應的;語言發展過程是動態的、非線性的、混沌和不可預測的。 語言學習不是簡單的輸入-輸出的過程,而是一個包含前進、退步、甚至波動的動態過程,這與動態系統理論的“動態”觀點不謀而合。 同時,在語言系統中,有許多子系統,這些子系統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當一個子系統發生變化時,語言系統也會發生改變。 國內最早將動態系統理論引入國內二語習得領域的是沈昌洪和呂敏[4],此后該理論被國內學者廣泛關注,關于該領域的研究開始蓬勃發展。 戴運財、王同順[5]基于動態系統理論,嘗試構建中國語境下的二語習得動態模式,包括環境、學習者和語言因素,其中環境因素又由社會環境、學習環境和語言環境構成;學習者因素包括個體認知差異、個體情感差異和學習策略;語言因素主要指語言的結構性特征,包括語言距離和語言標記性。 這篇文章注重習得過程中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為后來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de Bot 和Larsen-Freeman[6]認為,動態系統理論具有以下重要特征:對初始條件的敏感性、完全相聯、非線性發展、變化由系統內部的重組及其與環境的互動引起、對內部和外部資源的依賴、持續的變化中存在“吸引狀態”、延續性重復、涌現性。 系統初始條件中的微小變化,都會對長遠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微小的初始差異隨時間放大,即“蝴蝶效應”[7]。 系統有時呈現混沌狀態,混沌源自多變量的相互作用和初始條件的不同,然而在混沌背后仍存在一定的秩序[8]。 同時,系統的發展也是非線性的,因為語言能力在發展的過程中會面臨提高和磨蝕的情況。 在關于動態系統理論特征的討論中,Larsen-Freeman et al.[9]則重點強調了三點:①動態系統理論關注變化和動態性;②復雜性是通過組成部分的互動和自組織而涌現的;③系統運行的環境也是復雜系統的一部分。
在語言子系統中,相較于其他方向,國內關于二語寫作的研究較多。 這主要是因為寫作的主要評價標準CAF(準確度、流利度、復雜度)的特征和動態系統理論的特征相吻合,即完全相關聯性、初始條件敏感性和非線性。 國內關于二語寫作的研究主要可分為以下幾個研究方向:
(1)關于二語寫作與語言子系統的研究。 江韋珊、王同順[10]進行了一年的英語學習者句法發展跟蹤研究,發現其句法發展呈現非線性趨勢,不同方面之間存在潛在的交互過程。 朱慧敏、劉艷梅[11]則從二語寫作中詞匯復雜度角度出發,探究2 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兩年內詞匯復雜度動態發展特征及其影響因素。 研究結果顯示,二者的詞匯復雜度呈非線性發展和個體差異性。 鄭詠滟[12]使用歷史研究、多點測量和語料庫工具,考察了英語專業學生一學年內議論文句法復雜性與詞匯復雜性的動態發展。 研究發現,句法復雜性與詞匯復雜性相互獨立,可視作書面語復雜度系統下的兩個子系統,兩者之間有時達到動態平衡,有時相互競爭有限資源,這取決于個體學習者書面語發展所處的不同狀態。
(2)關于二語寫作與環境子系統的研究。 動態系統理論突顯系統內外互動,將學習者個體差異研究融入學習環境考量[13]。 張超[14]以動態視角研究任務復雜度與二語寫作的關系,發現二者相關性呈由負到正、由強變弱的趨勢,總體上符合“認知假設”。 然而此研究也有局限性,雖然研究過程歷時一學年,但是研究者未能完整觀測學習者在“認知假設”模式之后的發展趨勢,之后是否會涌現新的發展軌跡仍是未知的,因此,未來可選擇更長時間跨度進行深入研究。 雷鵬飛、徐錦芬[15]進行了為期8周的任務重復教學實驗,研究任務重復對學術英語寫作的影響。 結果顯示,任務重復有助于提高學習者的詞匯和句法復雜度、準確度,但對流利度發展有一定阻礙。 學習者更集中注意力在復雜度和準確度上,而對流利度的關注減少,表明資源有限性。 此外,任務重復對不同水平的外語學習者在寫作時的各子系統產生了差異性影響。 在該研究中,由于樣本量較少,僅有48 人,研究結果的普遍性較低。 與語言子系統相比,目前關于動態系統理論視域下的環境子系統和學習者子系統研究還較少。
基于以上的文獻綜述,后期的動態系統理論研究應側重以下方面:
第一,研究方法應多樣化。 現有實證研究中,研究方法主要為個案研究等,易得到重復的研究結果,不利于推動理論創新。 未來研究可以嘗試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如微變化法等,或將多種研究方法合并,嘗試尋找新的研究角度。
第二,動態系統理論下關于寫作的研究,主要聚焦寫作中的句法、詞匯等復雜度、準確度及流利度的動態發展,而語法等方面的實證研究仍然較少,今后可將研究重點放在這些領域。 在二語習得研究中,語言系統被清晰地劃分為語音、詞匯、語法、語用研究,研究者通常只關注個別領域,忽視各子系統之間的聯系。 然而在真實的語境中,語音、詞匯、語法、語用互為聯系,交織為一體[16]。 因此嘗試將語言能力子系統中的兩個方面結合,探討各個語言能力之間、而不僅僅是單個語言能力內部因素的動態發展關系也不失為一種值得參考的研究方向。 例如,探討同時期學習者口語表現和寫作能力的動態發展,以揭示口語和寫作的發展關系,為口語和寫作教學提供更多啟示。
第三,研究過程中應注意同時關注個體和群體的發展。 以往的研究往往關注群體平均值,動態系統理論則開始關注個體變異性。 然而現有研究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過度關注個體性,雖然仍有較多群組量化呈現,但仍然缺乏使用大數據的群體研究。今后的研究應注重在關注個體的同時,關注群體發展趨勢。
動態系統理論推動了國內英語寫作領域的發展,以一種動態發展的觀點審視英語寫作的軌跡,為英語寫作研究開辟了新的研究視角,也為教學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內關于寫作的研究大部分為理論研究。 今后,研究學者們應更加努力,開展實證研究,優化創新方法,將動態系統理論更好地與二語習得其他領域進行融合,為促進其本土化以及二語習得發展做出貢獻。